前不久
网上有秀儿给知名古人安排上了洋名
好家伙,那叫一个丝滑~
鹅为了搞清楚他们取英文名的思路
专门整理出两种方法:
▼
第一种:原名谐音法
根据古人名字结合品牌名音译
赋予了古人高大上的现代气质~
丝毫不落俗套
▼
第二种:直译法
以简单的单词粗暴直接翻译
保留原意,直戳笑点
除了在网上能看到神翻译之外
要是你在逛gai的时候细心留意
分分钟比你在网上看到的还要精彩~
▼
啊这?
鹅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条易燃易爆的
暴躁老狗吗?
鹅也没看到地上有面条啊...
水间是什么?
为什么要开它?
哪进口的果汁这么奇异?
不难看出
现代人对于“Chinglish”的使用早已炉火纯青
万物皆有起源
这一切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两百多年前
当时在上海、广州、澳门这些外贸繁荣的城市
当地人为了能做成生意“被迫”自学英语
于是就开始出现一些带有乡音特色的词汇...
番茄酱-ketchup
白菜-bokchoy
炒面-chowmein
你可先别在意这些词读起来怪怪的...
林语堂、萧伯纳等文学大佬还为它们辩护过呢
他们认为“洋泾浜”英语在表达某些意思的时候
比一般英语更传神、更有力!
就好比
当妹子想拒绝邀约的时候
直接来一句“no can”比“unable”来得更实际...
是不是有内味了~
悄悄地~
这股“中式英语”的味儿~
跨越了大洋飘到了国外
有些词儿被收录进《牛津词典》
意外获得“身份证”
▼
(好久不见)
(丢脸)
(饺子)
每一代人都在创造独属自己的文化~
旧时代的“洋泾浜”英语
被我们继承为现在的“Chinglish”
花样百出~
就像我们的拼音文化也被大家玩出了
千奇百怪的“QQ黑话”
下一个被创造出的语言文化是什么?
鹅表示很期待~
今日话题
评论区说出你的英文名以及它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