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
拿在你手中的是《呼吸》中文版的第二期。
第一期《呼吸》的出版,跨越了这几年最漫长的一个寒冬。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方面打乱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为这本书的出版增添了不小的变数;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从前所未有的角度,经历了完全颠覆的生活。
第一期《呼吸》里讨论的“无常”,本意是形而上的探讨,现在却忽然成了有形有质的恶客,成了盘旋不去的隐忧与近在咫尺的哀鸣,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何年何月离开。
现在劫后余生,我们用新一期《呼吸》好好聊聊。
这个冬天,我的朋友张尕怂的一首歌火了。他头戴小帽、身穿棉袄,坐在老家的院里,用银行卡拨弄着手里的三弦琴,一边弹一边唱:“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我也不会只买两包红兰州;早知道村里封了路口,我就应该多拉拉妹妹的手……”
嬉皮笑脸的曲调,满是对从前的不舍。
当时只道是寻常。
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歌里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伤感——数以万计的人处在困顿和焦虑中,设法安顿身心。我们的生活已经面目全非,会议延期、项目被搁置、街市冷清、孩子们对着电脑上完课哭闹着想出门……大人又何尝不想呢?但那时哪怕是一次郊游、一次聚会,和好朋友面对面的一次小酌,都是一种奢望。我们用高度的自我隔离对病毒施以回击,同时,我们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与人保持距离的同时,要应对相伴而生的孤独。
《呼吸》这一期的主题就是“孤独”。
有人说孤独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在我看来,能和自己在一起,以沉静的方式体味孤独,也是一种幸运。难的是找不到自己,没有人陪伴的同时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沉浸在疑惧和彷徨中,我们心念杂乱,我们拼命从社交网络上吸取情绪化的信息碎片,试图掩盖这一切,反而让自己更加坐立难安。总之,我们被情绪裹挟了。
这时,我们需要呼吸。
回到一呼一吸间,在简单的节奏中找到自己。
在外力横来时找回自己、找回当下,这就是正念的精神。第一期《呼吸》出版后,不少读者问正念是什么,很多人把它想成一种精致的审美情趣,一种对风景、造物、感情,对人间一切闪光时刻的把握。但我想,生活同样包含了其他。正念是对生活全部的、如实的接受,不只是接受闲适的雅趣,也接受生活的摧残与考验。即使雨狂风骤,也能如实接纳此刻的一切,回到当下,安顿好自己。
这一期《呼吸》,希望向你传达这份在孤独的逆境中保持正念的意义,其中不只包含原版《呼吸》杂志的文章,观察平常生活中的美好意趣,也包含疫情期间,我特别喜欢的几位老师的正念体验。他们虽修行有成,但在与孤独共处的时光中,同样经历了对自我的反复追问与回答。
这几篇是我尤其推荐的,因为共鸣,以及我们共同的、难以褪色的记忆。
李维榕老师的《与孤独对话》,对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进行了思考。李老师是家庭治疗领域公认的大师,也是结构派家庭治疗创始人Minuchin的亲传弟子。她是东方人,又有广阔的西方视野,所以这篇文章传递出她对疫情的多元化思考。她选择把孤独看成一种进行自我对话、休养生息的机会。
李一诺老师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在我心目中是打不垮的、不知失败为何物的英雄。强大如她,也因为这段时期的见闻感到孤独、脆弱、无所适从。当她面对这些感受时,孤独像一份“疼痛”的礼物,帮助她更完整地感知和思考。
我的朋友贾坤是专业的正念导师,疫情期间在老家休养,隔一段时间就用微信公众号发起一个活动,和网友们共同探索在常规生活之外的种种可能。《假如生活是一场实验》就记录了他们的一次小小尝试——所有人约定,一天不用手机。猜猜看,这样做会让人们的联结变得更多还是更少?
这一期还做了一组特别的问答,叫“新冠疫情启思访谈录”,邀请歌手钟立风、建筑师青山周平,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朋友,分享他们在疫情时的生活状态和感触。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的经验或许让你有共鸣,或许会启发你不同的思考。
希望对你当下的生活有一点帮助。归根结底,读这本书是为了安顿好自己,回到当下的呼吸,无论孤独与否,无论你正经历怎样的幸福或不幸。
在疫情的阴影下,呼吸——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上,还是在象征意义上——从未有一刻如此重要。2020年,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无论病魔是在远方盘旋,还是与你擦肩而过,无论那些困守于绝境的时间是如何漫长,无论你与自己相处的过程是否自在,你还活着——这一刻本身就值得纪念。
那么,请你保持呼吸。
当当5折优惠,限时4天
点击下图可购买👇
没买第一期的,点这里有套装👇
同样5折优惠,限时4天
这个冬天,我们和孤独好好相处。
👇戳开“阅读原文”,迎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