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偶像吗?
前几天,分别来自腾讯与爱奇艺两大视频平台的选秀节目,几乎同时开播,打起了对台戏。最近这几天,微博、朋友圈,和各种聊天群,都会看到有朋友在聊这两个节目。可以说,很多人的业余时间,都被这两百个男孩承包了。当然,看了下其他网友的评价,似乎也不是那么好,我们看下两个节目豆瓣点赞最多的热门短评们:

然后是《创造营2021》,相对略好一些,但其实,也是硬撑。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认同上面的评价,只是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家的看法。而真正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这样的选秀节目越来越让我们看不下去了。
这几年,国内的偶像选秀节目特别多,也特别火。眼看着一群记不住名字的小朋友,成了小流量,天天贡献着热搜。甚至,是我这种不那么爱看选秀节目的,也跟着凑热闹看了不少。
尤其是偶像产业化之后,各种练习生公司、选秀平台、偶像团体蜂拥而至。甚至,你还没来得及记住这些少男少女的脸,他们就已经过气了。还是要声明,我们并不反对偶像选秀,甚至,创造101的时候,我也打投过(当然,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到底投给了谁)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在的选秀节目实在是:太多了。产生的偶像也实在是:太像了。
市场永远是疯狂且盲目的。电影其实就是,喜剧片火了就都拍喜剧,小成本恐怖片好卖就都小成本恐怖片,大家都爱跟风,结果呢,就是一大堆同质产品,谁也不爱看。
这两年选秀节目不是不够,而是,太多、太多、太多了……而且,模式类似,选手相似,用相似的审美规则,批量生产出的流水线偶像,也都是大差不差的。
甚至,把整个初舞台看完,能记住的选手,其实也没有几个,反正就都是美美的,萌萌的,没什么记忆点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很难被记住的男孩子们不够好,只是,类型同质太严重了,真的完全没有足够深刻的记忆点啊。创造营一期两个半小时,按说这个时长已经不算短了,但还是有很多初舞台基本是用快速剪辑的形式一带而过。因为其实节目组自己也知道,那些同类型浮光掠影式的表演是抓不住观众的,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拖时长。千篇一律唱歌跳舞的男孩子们,最终大多数在节目里活成了背景墙,衬托着几个幸运儿闪闪发亮。
举个例子,创造营被吐槽的哇唧三人组,如果看过去年《明日之子3》的,一定记得这三个人。

都是各有人气的音乐小才子。然后呢,跑来参加创造营,除了表演乐器之外,也要以偶像的方式,跟着唱跳一曲,水平嘛,就……
作为一个去年真情实感追过《明子3》的人,与其说想吐槽,不如说是心疼。因为,他们当初能火,本就不是因为唱跳和偶像人设,结果,现在也要以唱跳的方式,去变成流水线偶像。
而这,刚好是我对如今偶像选秀节目最失望的地方。规则化,模式化,流水线化,包括参赛的选手,也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两个节目,两百多个男孩,只能大概分出来几个类别:可爱甜萌型、实力舞者型、网红型、“回锅肉”男团型。当然,每个类别还是有各自代表人物的,也相信很多朋友会很吃某一种类型的男孩。比如可爱甜萌型里的代表,“青你3”时代峰峻的艺人李俊濠,记者见面会的时候腿抖到无法控制,一双无辜的大眼睛让人不忍直视,初舞台也是甜甜萌萌的,被Lisa说像是小朋友跳舞。再比如实力舞者型里,日本学员赞多和力丸,两位舞蹈高手的表演疯狂征服了全场。虽然,大家会忍不住吐槽,你们,为什么,不去参加街舞?还有青你3的梁森,同样是舞蹈高手。以及,他的发型太独特了,因为他没头发。而“青你3”中的艾克里里,创造营的韩佩泉(韩美娟)、甘望星、胡烨韬等都属于网红型练习生。他们用他们各自领域的人气,以跨界的身份,帮节目带来流量和热度。或者,创造营里的电竞世界冠军诺言也应该属于网红人气型。当一些选手把自己划入可爱甜萌类的那一刻,他就基本与实力、个性、自我这些字眼无关了。
我们作为观众,也很少会对某类选手报以类型之外的期待。类型清晰固然是这类男孩们的好处。但问题是,每一种类型,有一两个就够了,剩下的同类男孩,更多只能成为被类型遮蔽的隐形人。所以,他们只能一次次参赛,又一次次被忘记,最后,还要被称为回锅肉。
成团,像是在刀尖儿上起舞,要有团队黏性,能跟队友揉在一个团里头。同时,又要有自己的锋芒,当聚光灯照过来的一瞬间,大家能看得清每个人身上的独特光亮。共性与个性的配比,不是每个练习生都有能力拿捏的游戏。大多数男孩不仅没有得到类型属性带来的分类优势,也丧失了自己身上的个人特质。而过于依赖分类,而造成类型对个性的遮蔽,或许,也是导致“回锅肉”选手出现的主要原因。“回锅肉”男团,这两年并不少见,不少练习生在成为爱豆之前都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次选秀。今年创造营的何屹繁等一批“回锅肉”在舞台上谈起这个心酸的身份,周震南爆出了金句:“我觉得选秀就像找工作一样,没有第一次递简历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的,不丢人,重头再来,没有关系。”但是仔细想,其实这里头藏着一个概念偷换——选秀当然不是找工作。
30岁在职场上还能再努力一把,在选秀里,30+只能考虑“乘风破浪的姐姐”或者“去油吧!哥哥”了。“青你”和创造营的练习生里,很多是十八九岁的男孩子。对于这些想要通过选秀成为爱豆的男孩来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绝非虚话。出名要趁早,这话放在爱豆行业里,不再是一句感慨,而是现实的写照。从2018年《偶像练习生》爆红之后,内娱狂风吹来,选秀一茬又一茬。
腾讯《创造101》《创造营(2019-2021)》,爱奇艺《青春有你(1-3)》,优酷《以团之名》《少年之名》,刚刚过去的2020年底还有央视的《上线吧!华彩少年》……前两年男女爱豆交叉选,内娱储备量虽然捉襟见肘,但也勉强满足供应。到了今年,非官方网传有6档男团选秀,一共600个练习生参加,最终选出6个爱豆团体出道。且不说6个男团选秀的消息是否准确,但看现在已经开始掰头的俩节目,创造营和“青你3”,200多个练习生,几乎就已经榨干了整个内娱男生库存。所以,我们在“青你3”看到了训练不到3个月的练习生,叫做N班, 而在创造营的舞台上,虽然没有明确划出新人班,但也仍然听到不少选手说自己只练了三个月。同时,在创造营2021,还有一大批国际练习生来补位。说是为节目搞些新鲜感,但其实,也有凑选手的嫌疑。
所以,根本就不用谈什么捉襟见肘,对于从2015年后才开始进入偶像养成时代的内娱经纪公司来说,一年内拿出200个优质练习生,着实有点强人所难。而就目前的初舞台来看,跟风选秀的结局已经是在竭泽而渔。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让不少初舞台现场都成了翻车现场。
没有硬实力,甚至连当年那个“努力成团”的价值观也不再新鲜了。从2018到2021,当初那个“你知道他们练习多努力”式的价值理念已经不再能够轻易打动我们。我们渐渐看清了,爱豆这个行当里,努力应该是一个练习生的基本素养。而话说回来,哪怕仅仅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打榜撑腰的时候,谁又不是在为了自己心爱的爱豆努力呢?我们这么努力,希望自己的爱豆能发光发亮,然而一转眼,当年选秀里不同爱豆身上独特而动人的力量,一点点被机械化、模式化的类型爱豆所代替。如今的他们整齐划一,讲礼貌、懂规矩,该笑就笑,该甜就甜。喜欢一个节目,或者讨厌一个节目,都在于套路或者反套路。
就好像去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什么会火,是因为她们带给了我们选秀节目的一些不同与破局,让千篇一律的选秀节目有了太多大胆和个性。但,今年跟风的《追光吧!哥哥》和《乘风破浪的姐姐2》就恶评如潮,说来说去,还是回到了复制与重复的老路。
而去年我最爱的综艺《说唱新世代》,同样是这样,就是因为,不那么类型化,它让每个选手有个性。当然,今年创造营别出心裁设置的国际学院确实非常出圈,每个人也都个性鲜明。
国际学员,是内娱选秀放入桶内的那条鲶鱼,期望能够搅动选手们的胜负心和积极性。
但我们作为普通观众,在意的真的是赞多舞蹈的难度指数,或者是庆怜表演多了几个转音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的那股异国风情的特质,他们的神采、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类型框架之外的个性和魅力。是那种看腻了严重同质化的男团表演之后,从外形到气质上的耳目一新。说白了,就跟梁森的光头造型一样,这些国际学院的选手们,对观众而言,鲶鱼效应本身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的“鲶鱼”属性本身。他们带来了我们内娱观众相对陌生化的审美观感和娱乐体验。陌生感带来的新鲜和兴奋,会让我们不自觉更多关注国际选手的表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再次印证了,内娱选秀的类型同质化已经严重到让人不得不看向“窗外”,透一口气。
我们对新入局的国际选手有多好奇,也恰恰就证明了当前的内娱选拔有多无趣。一年又一年,青春的男孩子们不断登场,却都是重复的脸庞,重复的套路。一年看两百个没什么差异性的选秀男孩,还不如去刷刷短视频里的宝藏男孩,至少,他们是有特点又有趣的鲜活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