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地”图书馆。
来源:那一座城(微信号:thecity2015)
第一次去监狱送书的情形,莫启仪已经记不太清了。
作为现在东莞图书馆的副馆长,那些被尘封的日常,又再一次被打开:
十多年前的某天早上。
司机均哥,老馆员肥仔哥,加上莫启仪和另外一个女馆员,四个人匆匆吃过早餐,就开始干活了。
“当时,我把高跟鞋都扔了。四个人牟足了劲儿,一批一批把书往车上垒,装了大概3000多本吧。”
“搬书真的是一项考验人的体力活”,莫馆长感叹道。
这批书,要送去东莞的一所男子监狱。以东莞图书馆的名义。

01
送书进监狱、工厂、社区…
2005年9月,东莞图书馆的新馆在鸿福路落成。
往前数三年,李东来馆长和馆员们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图书馆打造成任何人都可以,且都愿意进的地方。
尤其是在东莞,这里外来务工人口多,流动人口大。
在打工和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餐饮、银行都有全天候不打烊服务,图书馆为什么不可以为他们24小时留下一盏灯呢?

于是,2005年新馆开业之际,内地第一家24小时自助公共图书馆诞生了。
“不一定是看书,可以休息、喝口水、吹吹空调,或是打打游戏,只要大家能走进来。” 李东来馆长说。
但对于像监狱、工厂这样的地方,没有办法实现“走”进来,那就“送”出去。
把一座流动的、小型的“图书馆”搬到他们面前,借阅、还书不就方便了嘛。
当时还在旧馆,由于馆里条件有限,全馆上下只有一辆用了10多年的小型金杯面包车。“我们把座椅都拆了,装上抽屉式的书匣,能装下约1500本书,还要留些空间放便携桌椅,折叠雨棚等。”莫馆长说。第一次把流动车开出去,还带着一朵大红花,停在了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人来人往,很多人不理解,也好奇。走到伞棚前问“这是什么活动,是卖书的吗?”馆员们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我们是东莞图书馆的,这里可以免费借阅和还书。“特别强调,是东莞图书馆,不是东莞市图书馆。去掉了‘市’,要告诉全东莞的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东莞的四个街道和28个镇区。”那一天出车的成果,是办理了77个借书证,外借了80本,还了4本,发出了1500张宣传单。“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东莞的流动图书馆就开到了田间地头。”东莞早期位于道滘镇的一个流动图书箱。 年轻人们干完农活,就坐在田间地头,书排成几列,席地而坐开始阅读。
延续到这个世纪,流动车依旧很受欢迎,走过1.0迎来了2.0时代。2004年11月,图书馆买了一辆中巴客车,经过改造后,第二代图书流动车开始了定点、定时、定路线服务。现在,东莞图书馆,已经在东莞开设了102个服务站点。“刚开始开拓这些网点的时候,很多人其实不太理解,甚至都不知道图书馆是什么,经常被认作书店。”在莫馆长的回忆中,馆员们出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和普及。图书车拉起横幅,上面写着:“图书流动车,您身边的图书馆”,下面是一行小字:“定期服务,现场办证,即时办证”。
“一天最多跑三个地方,一个点差不多停留3个小时左右,有时2个小时,”莫馆长说。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像工厂工友们时间有限,流动车就尽量在中午赶到,趁他们吃饭的间隙,来借书、还书、看书。“其实,流动车工作人员很辛苦,吃饭趁空闲,几份盒饭简单解决。有时早上出车,晚上9点才能回到,还不包括搬书、换书的那些工夫。”一位司机,一位馆员,就这样开着图书流动车跑了十几年,把车开进了部队、军营、小区、监狱、工厂......莫馆长还记得,第一次开去监狱之前,他们邀请狱警做了一个调查,“因为想尽量了解他们的喜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调查反馈里,馆员们发现有的人喜欢技能类的书籍,如汽车维修、电工等等;有的人喜欢小说类、故事类、名著类。一位外籍服刑人员,让莫馆长记忆深刻,“当时我们带去了一本《贝多芬传》,还是英文版的,他(外籍服刑人员)当时啊可高兴了,还特别的感动。”“现在,监狱已经不允许女生进去了,因为不是女子监狱。”但是在那些为数不多的往返里,她始终记得,他们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的那一刻,眼神里是充满了感激的。每次离开的时候,馆员们都会“叮嘱”他们:“下次想看什么书,提前告诉我们,我们带。”一眼望去,已经是一辆看起来,更像那么回事儿的图书车了。
到达图书馆的那天上午,城城运气很好,刚好遇上车辆启动,于是趁机探了探流动车的内部。书籍满满当当,整整齐齐摆放在两侧,中间的通道还算宽敞,后面右侧角落是一台立式空调,最后排还有三张座椅。“这辆车更先进了,可以装下5000册图书,还可以容纳十几人上车阅读和查阅资料。”他是这辆3.0版图书车的司机。“开了五、六年了,去年因为疫情,头一回让车停了一年。”几年前,他还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开着31路,每天从图书馆这个路口经过。有一天车停在站里,一位工作人员跑来问他,想不想到图书馆工作。于是要走了电话,当时M师傅没想太多。“当时急需用人嘛,也需要开大车的牌照,所以就去街上‘抓’人了,”图书馆馆员晓君笑着解释道。“现在不能出车,只能偶尔启动一下,不然车都要‘生锈’了。”但开流动车,每天都和不同的书、读者,甚至是更多的文化人打交道,他越来越乐在其中。我们离开前,还被热情的推荐了,他最爱看的一套书《首席高参》。“这套书好啊,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可以学到。”这位来自东莞麻涌的大叔,夹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倒是可爱极了。常常有些读者来问,什么时候再开到他们小区,他们的工厂去。“还不行啊,再等等……”M师傅只能这样遗憾的告诉他们。“去年,大家都被吴桂春的留言感动了。实际上,在我们馆,像吴桂春大哥这样的人太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 东莞图书馆的晓君说。晓君曾经见过一位常来的大叔,差不多一个星期就来图书馆一次,每次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借走堆成小山的书。后来,他为了借书方便,还让儿女给他换了一个最大号的箱子装书。到了中午,有的点上外卖,坐到图书馆外面的长椅上,吃完了继续回去看书。有的干脆带上野餐垫和食物,用餐时间就去图书馆外面的草坪野个餐(当然这事儿只能在寒假做)。“更夸张的,甚至还有家长自己带着电饭煲,饭和菜一热,吃完继续回去看书。”因为图书馆不能带食物进去,晓君到现在都还好奇,他们的电饭煲藏哪儿了。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总面积有2465平方千米。
所以,除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点,“图书馆”已经在东莞遍地开花。52个分馆、44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8家城市阅读驿站、18家绘本馆,基本全覆盖了整座城市男女老少的阅读。在这一次的走访中,城城特意挑了两个风格迥异的镇区分馆去实地体验。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松山湖图书馆,在2019年经过新一轮改造后,才重新正式开放。不仅有玩具图书馆、绘本图书馆、文字图书馆,还有数字体验区等多个特色服务区。这里虽然比不上松山湖图书馆的科技现代感,但是走进内里,却也是别有一番天地。除了书,还是书。左边是儿童阅读区,中间大部分也是儿童阅读书籍,右边还有一个绘本馆。
管理员介绍,这里临近小学,所以每天放学都有很多孩子和家长过来借书看书,比以前看书方便了很多。“年轻人看书的话,不来这里,而是在一家咖啡馆里。” 图书馆管理员吴伟聪说。距离自助服务馆10分钟左右的车程,在一家咖啡馆里,我们看到了印有东莞图书馆印的书籍。
喝咖啡,打桌球,办派对之余,只要你想,就能在旁边墙上借一本书来看。“图书馆驿站也好,自助图书馆也好,对于像我们这样住在镇区,一年到头都很难去一次东莞图书馆的人来说,真的很方便。”“就像图书馆开在家门口一样。”作为本地人的吴伟聪,深有感触。漫画馆里,还有一个成年人独享的“十八禁”漫画空间。可那个时候,书店里能买到的正版漫画书不多,反倒是粗制滥造的漫画书横行。所以在两个年轻馆员,同样也是漫画爱好者的提议下,一家漫画图书馆筹建开始酝酿。办漫画馆的第一件事是,调研。结果发现,80%的人都愿意看漫画,其中大人的比例并不比孩子差多少。不久后,在旧馆一间小房间里,工作人员采购回很多品质好的原版漫画,大陆第一个漫画馆的雏形就这样建起来了。“当时只有25个座位,但是开馆当天挤进了50多位小读者,他们进来就舍不得出去了。” 莫馆长说。2005年,漫画馆随着新馆搬迁,在第三次改造中,安置在了三楼更开阔的空间里,面积达1800平方米。入口处,光是龙猫、超人、机器人元素,让动漫迷们就得兴奋得跳起来。10万+册漫画书,从经典日漫到优秀的国漫,几乎涵盖了大人、孩子所喜欢的所有漫画正版书籍。漫画图书馆,藏有漫画图书、报纸、期刊等各类文献超过10万余册,每年组织活动超过100余场,接待读者超过30万人次。
另外,在漫画馆内部,还有一个只有成人才能进去的漫画空间。里面的漫画书,真是惊喜中的惊喜,经典之中的经典。说这里汇聚着漫画起源的精髓,毫不为过。除了馆藏精品漫画,东莞漫画馆每一年都会组织漫画节,以及相应的漫画活动。譬如,全国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图书馆ATM(图书自助服务站)。2005年,第一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启动。2015年,经过升级和扩容,藏书已经由1万册,增加到了4万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图/李东来馆长在“一席”的演讲
用莫馆长的话说,这里欢迎所有人,哪怕是乞丐或是遇到困难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短暂休憩。明亮富有童趣的漫画馆,丰富而成册的漫画书,让我们重新找回童年的快乐。城城的小伙伴,忍不住小声惊呼:“你知道吗,这么多的原版,甚至还有台版漫画,简直太牛了”。此时,一个小朋友,穿着蜘蛛侠的衣服,穿梭在书架间,找到了他要看的奥特曼。
而我们,掏出身份证,径直走向了那扇“十八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