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结果揭晓
五个奖项获奖者代表集体合影
2021年4月8日,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在成都麓湖水上剧场落下帷幕。这是由《三联生活周刊》在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它以“重建联结”为第一届主题,希望在疫情之后这个特殊时刻,通过评奖这样兼具专业性和传播性的方式,来推动一场关于中国城市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讨论。
颁奖盛典的现场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沟通人、自然和城市的“生境花园”。在麓湖这片巨大而清澈的人工湖畔,装置艺术家兼导演王茂布置了绵延数十米的条状灯带。它迂回盘旋的曲线代表着对量子跃迁轨迹的想象,是赋予空间与时间的另一重解读,也如小径一般,将人们引入到“花园”的深处。
伴着空灵的鸽哨声作为入场背景音,宾客从剧场侧面的通道进入,蓦然发现已经置身于舞台,被流水声与虫鸣鸟叫环绕。舞台上,本土植物、灯光和生活物品组成了一个个“孤岛”。观众穿过这些岛屿,再到台下落座。经过这样特殊的动线,仿佛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重建联结”的思考——当常规的生活被疫情打碎,需要怎样的纽带来建立新的秩序?
颁奖盛典的现场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沟通人、自然和城市的“生境花园”
王茂联合声音艺术家秦思源、新媒体艺术家毕振宇(代号In_K)、现代舞团体鹰剧场一起献上开场表演。他们的创作来源都是城市——秦思源广泛收集了过去走街串巷的小贩所用响器的声音,和另外一位艺术家黄锦一道,将它们加工成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毕振宇用激光点云的技术来记录城市空间,从而有了时而具象时而抽象的城市影像;鹰剧场的演员们认为城市里总有一些被忽略的角落,他们以身体语言来勾连起这些遗落的碎片。
鹰剧场的演员们以肢体语言表达对城市的理解
哪怕在疫情的隔离之中,几位艺术家也持续保持着交流,商讨如何从各个角度相配合,讲述他们所看到的城市。城市里的声音、城市里的形象和城市里的行为一起,在今夜构成了堪称完美的融合。
在颁奖前的嘉宾致辞中,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回顾了奖项设立的初衷与评奖过程。终审评委在对全部入围的24个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再投票,这是基于对“身体性”的认识。建筑和城市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只有和建筑空间面对面,让身体去选择,才能做出公正评判。好的建筑,必然带来的是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
1
社区营造奖
(人与社区)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
获奖项目: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
获奖理由:这是非常罕见的设计师通过实验性城市行动改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成功范例: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大规模开发对城市无情的格式化进程,使城市原本荒废的剩余边角空间化身为具有高度社会凝聚力的情感场域。设计师团队不仅提供行动方案,同时也作为社会动员和实施运营的操作主体,为“社区花园”理念的落地、推广、及可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易于学习和复制的保障性机制。
获奖感言:“疫情当中,当所有公园、剧院等公共空间都关闭的时候,社区花园是开放的。我们改造的都是小的、废弃的隙地。小小的空间,联结了人和自然,也联结了人与人。我们的目标是在上海建设2040个社区花园。希望这些花园汇聚成一片绿色的网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教师、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发起人刘悦来
颁奖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与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和获奖人刘悦来合影
2
生态贡献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对生态环境表示尊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乡村的实际发展问题提供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作品,包含生态修复、乡村建设等项目。
“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获奖项目:“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
获奖理由: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改造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与城市新规划相抵触的历史遗存建筑,“绿之丘”的建筑师将其视作不可再生的宝贵城市资源。通过创造性化解城市交通、景观规划与既存建筑体量之间的冲突,“绿之丘”从原有的功能性构筑物变身为一个公众喜闻乐见的生态场所,不仅成为上海杨浦滨江改造项目中的点睛之笔,也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设计范例。
获奖感言:“曾经这是一片已经被判了死刑要拆除的厂房。最终我们将一个冰冷的厂房,转化成一个联结城市的温暖的复合体。人们在这里可以发呆、散步,也可以徘徊。这是城市中属于人的多余而自由的空间。”
——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
颁奖嘉宾、诗人翟永明与历史作家马伯庸,和获奖人章明合影
3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项目。
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获奖项目: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
获奖理由:在成功解决原有1600户棚户区居民原拆原建、水系疏贯整治、打造全新商业生态等复杂功能问题的基础上,建筑师团队用7年时间,以细腻情感和高分辨率思考,完成了极具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实践。通过高超的控制能力,达到了传统与创新、秩序与生动的完美平衡:多类型、多样态、多层级的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及公共艺术品混融交错,杂而不乱,宛如在漫长的时间中自由生长的浑然天成之作。
获奖感言:“如果不是理想空间工作室的坚守,老城区只会多出几栋正南正北不咸不淡的现代居住单元;不会有生下来就老了的房子;一个叫常德老西门的地方标注在百度地图,在小红书,在马蜂窝流传坊间。”
——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何勍、曲雷
颁奖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和获奖人何勍合影
4
建筑设计奖
(人与建筑)
连州摄影博物馆
获奖项目:连州摄影博物馆
获奖理由:在欠发达城市的传统街区,连州摄影博物馆创造出了深具人文关怀的建筑空间。在大量使用当地材料和低造价工法的同时,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高水准的设计质量。通过精妙的边界处理及丰富的空间经营,博物馆与周边的民居风貌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既成为照耀城市的文化灯塔,也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堪称在品质营造和社会价值贡献两方面的范例。
获奖感言:“作为建筑师,也作为对生活充满多元兴趣的人,我们设计了连州摄影博物馆,连州摄影博物馆也属于所有对这个项目支持的人。”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蒋滢
颁奖嘉宾、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张永和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与获奖人何健翔、蒋滢以及连州摄影博物馆的甲方代表合影
5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包含城市区域性尺度的建筑设计、设施建设等空间实践。
西村大院
获奖项目:西村大院
获奖理由:作为一个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的城市级建筑设计作品,西村大院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超级体量和超级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写意,与多样化城市内容、多层次公共场域、多线程社会生活的细致经营形成复杂的对比、交织,创造出“围合中包含开放性、统一中蕴藏丰富性、规整中伴随灵动性”的新型城市空间秩序。
获奖感言:“一个建筑是社会综合力量的体现。西村的建成得益于两个疯子,一个是贝森集团董事长杜坚,一个是我。四川是盆地加火锅,贯穿的精神是包容。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在成都人心中。西村大院就是成都精神的赋形。”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设计师刘家琨
颁奖嘉宾、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李鸿谷与三联人文城市奖架构共创人周榕,与获奖人刘家琨、贝森集团代表杜若希合影
五个获奖项目,提供了一个理想城市的若干可能性:可以容纳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的公共空间,重建紧密的邻里关系的社区,拉进人、自然与城市距离的精巧的建筑设计,在绿色指标之外的自然生态的建筑,老城更新给城市带来的无限活力……城市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正如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主席、《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所说,建筑物落成完工,只是物理生命的完成。恰恰是使用者,才真正给予了它们精神生命。使用者不是别人,正是城市中的居民。城市的形态如何,和每个人都关系密切。今后,三联人文城市奖将继续邀请公众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让每个人都获得有尊严、有品质、有幸福的生活。
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成员致谢
三联人文城市奖提名人、评审团、终审团以及奖项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