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skanlife
一、铺垫
电动浪潮是客观存在的趋势,这一点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无论我们多么用力地缅怀内燃机的轰鸣和汽油味的厚重,内燃机的退潮已然如初升之月一般在地平线上出现了。
在家用车的大类中,内燃机现在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守住性能取向和高端取向的市场领域。如此的现状,原因甚多,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在这里也不复赘述。但是——对于不止一台车、有常态化市内或近距离市间通勤之需求的家庭,第二台车选择电动车的效费比是极为显著的——这一点已经几乎可以认定成为了通说,对于存有限行、牌照取得困难、家有充电条件等额外有利条件的城市,这一点将进一步放大。毋宁说,当今的油价业已达到一个颇为离谱的地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将低价的、定位取向为家用、通勤用的汽油车逐步清除出市场。略微夸张地说,如果未来不发生重大地环境变动,则“Benzinautos sind aus”绝不是一句空话了。
基于上述的起点,我再一次踏上了纠结和挑选的无尽螺旋之中。以不变应万变,事态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但是方法论并无变动。
和我以前挑选的过程所说的一样,我坚信选车必须先明白两点——需求与荷包。Was sind die Voraussetzungen? / What do we need? / 我们需要什么?
在上述积极与消极的对立面以外,存有一些锦上添花的考虑要素:
1.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需求
2.一定的驾驶乐趣,不会下赛道但是如果在市内仍给人这种感觉那很不错
3.音响和一定智能程度的车机
4.内饰不要到处都是硬的,搪塑也总好过硬塑料。
Wie viel können wir uns leisten? / How much can we afford?/ 我们能给得出多少?
十万到十五万。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现状之下,在一台本身就是为了较低的电价、尽可能提高效费比而购买的通勤车上投入过多在抗贬值以及必要性上都高度存疑。这一点在家中已有5.2m D级车、4.8m B+ SUV、4.8m B+级轿车的背景下更为显著。需要的真的只是一台纯粹的买菜车而已。在这里不妨作一笔简单的算术——
固定值:
1.每日通勤总距离。10KM,每月则为300KM左右(周末不上班,周末不出门的和外出的里程叠加近似于每天上班)
2.电价。当前用车地的谷时电价约0.2 ¥/KW·h。假设电价接下来的时间内整体盈亏平稳。
3.油价。当前用车地的#95油价约9.1 ¥/L。假设油价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整体盈亏平稳。
4.电耗与油耗。假设电耗为11KW·h/100KM,油耗为12 L/100KM.
计算结论:
1.油车五年燃料消耗支出:(300×12×5)÷100×11×9.1=18468
2.电车五年电力消耗支出:(300×12×5)÷100×11×0.2=396
此外,电车所需的保养费用要比油车更低。
即使考虑电动车二手折价率高、残值低、不好出手等因素,横跨到五年甚至十年的幅度来看的话,在10-15万价位段也不会有多少的差距了。但是如果价格再继续上升,则残值的差异就不得不予以考虑。因此,如果认为效费比权重高于驾驶体验等等的话,电车买越便宜的“亏”得越少。当然,如上观点颇有暴论嫌疑,计算亦高度不周密甚至可以说纯粹是图个乐而已,望各位轻喷。
二、比较
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车型的比较了。曾经列入考虑范围内并最终淘汰的车型及淘汰理由如下:
1.五菱宏光 MINI EV:国民神车。极低的价格是他最大的卖点,毕竟在当今这个出去吃顿饭四位数司空见惯的年代,花个小五位数买台正规主机厂出产的车何乐而不为?车小易开、五脏俱全的特色也同样吸引人。在马卡龙乃至后来的GB版本推出后,原有的一些缺失配置(如气囊)也被补全,外观亦有进一步升级,可以说是十分香的。那最后为什么没有选?理由很简单,虽然嘴上说着“麻雀虽小”,但是当你真的开上“麻雀”的时候,难免会感叹“麻雀实在是太小了”。不是指空间上的小,而是指车本身太小、太轻,驾驶感受尚且不提,光是泥头车从旁边经过时整个车都在颤动甚至还隐约让人感觉自己被大车开过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吸过去的体验就实在是令人惊骇,过低的车重和价格也让人实在是比较担心其用料是否能保障足够的安全性。毕竟,虽然是标榜追求效费比,但是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
2.欧拉好猫:内饰和外观都比较讨喜,驾驶体验一般,转向手感和滤振感觉一般。8155车机之后对该品牌好感下滑,外加对品牌、三电系统与技术的怀疑和本地无4S店,迅速排除。
3.VW ID.3:外观很不错,说实话VW电气化这一波ID系列的外观都挺到位的,简约现代又不太超前。驾驶体验相当好,这个价位里几乎是唯一的电动两厢前后独立悬挂(多连杆),转向手感和避震调教(尤其侧倾抑制和车身跟随性)都令人颇为惊喜,单后驱电机的动力系统配置也多多少少反映了VW残存的良心和对驾驶体验的追求。配置(包含选装)丰富,几乎是唯一提供方向盘加热和HUD的该价位车型。致命的不足之处是为了风阻,前挡风玻璃倾斜角非常大,整一个向人扑过来,让人感觉非常压抑(EQS也是如此),然后内饰基本上除了座椅和一些扶手位置外全都是硬得不能再硬的黑塑料,挂挡位置不顺手、车机卡顿老旧分辨率不高令人抓狂,后排座椅靠背比较直。最要命的是不知为何本地一直分不到配额而且价格比较高,有点超预算了。最后忍痛放弃。
4.AION Y:外观个人认为难以接受,形状像个方包,前脸(形状以及大灯造型)都不合我的口味,广告配色的绿+橙很有网约车的感觉。内饰风格、用料还算可以。驾驶感受一般,转向滤振平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空间,大得可以在后排反着放一张椅子多坐两个人,非常惊人的后排空间,地台也纯平,很多D级车都比不过。另一个比较不错的是提供的配置比较齐全,高配版本可以提供前排主驾座椅通风加热、内后视镜防炫目和前排双层玻璃。最终放弃的原因是价格相对较高(有加分配置的话肯定冲着配置去,但是高配又超预算了),外观实在不讨喜以及对广汽里程虚标的不信任上。
5.BYD 元PLUS:极有力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说就是为了等元Plus导致晚下定海豚最后错过最低价亏了接近10K。和海豚同样为E3.0纯电平台,尺寸比海豚更大,后轴独立悬挂,龙脸外观比海豚外观完胜。放弃原因同样是比较复杂的:①价格超出预计而且居然要加价②试驾后发现后轴所谓的独立悬架并没有起到独立悬架应有的效果,驾驶感受仍然很差③价格上去了配置却不见得比海豚多了什么④内饰设计语言莫名其妙、奇怪的空调出风口和“琴弦”都让人摸不着头脑⑤实测空间貌似比海豚还要小一点(或者差不多),多出来20cm的车长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大概是后备箱),因此最终放弃
第二阶段的问题是海豚的四个配置选择。排除去既不生产也没人买更不值得买的最低配之外,接下来的是三种配置的对比:
自由版落地价格可以做到10w接近11w,时尚版加8000,骑士版则要+3w去到14w左右的价位。
从配置表上不难看出,骑士版最重要的买点实际上就是更好的动力,此外L2需求也是吸引特定人群直上顶配的重要原因,不过楼主就没有L2需求了。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动力呢?理论上说,动力这种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的,有多少都不亏。但是在海豚或者说电动车上这一点又变得不太一样了。汽油车时代,动力总成是决定、划分车辆档次的核心锚定,而电动车时代电动机提高功率的难度大大下降,让很多低价的买菜车都一跃而起拥有了较为不错的动力水平。此时一个重要又未必为人所普遍察觉的情况出现了——当动力来得太容易的时候,底盘就有很大概率会和传动系水准脱钩。举例而言,一台中功率180Ps 2.0T,高功率250Ps 2.0T,最高出力版本360Ps 3.0T的B级汽油车(比如3系,325-330-340),他的底盘调教和用料水准就能hold住他的动力水平,让你的360Ps机头正常状态下全力工作时你的悬挂系统依然能给你相匹配的操纵回馈、安定感和控制能力,不会让你觉得开快了车子要控制不住了。但是这件事在电动车时代就不一样了。各种电车随随便便跑进5秒以内,贵点的有点追求的4秒乃至3秒比比皆是,国产除了现在top的极氪、蔚来上四十万的牌子之外,其他大功率电车的悬挂水准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那这个时候去追求动力反而未必有很大的必要性了,尤其是电动车初段提速快的特性更是让城市通勤对大马力的需求进一步下跌。
带着这个方针和疑问,找了4S店试驾。比较奇怪的是,比亚迪4s分为所谓“王朝网”和“海洋网”,唐宋元秦等以王朝名称命名的车型只有“王朝网”的4s店有售,而海豚、海豹、驱逐舰等等就只有后者有售。两条网络售出的车辆都可以去对方处保养,但是送的或者购买的保养次数则通常情况下均不能通用。不过,在两条网络内的4S店保养都视作“在授权经销商保养”。
试驾后的结论是,海豚的底盘别说骑士版的174Ps了,就连自由版的94Ps都不能很好的驾驭。果断放弃骑士版。再对比自由版和时尚版,多出来的天窗、无线充电都没啥大用,平时固定一人开车有没有电动座椅也无所谓,行车记录仪更是很容易就能后装。所以总结下来相当于八千块买没用的玩意,遂果断下定自由版,最终落地价十万多些不到十一万。
下定之后,突然发现因为上海疫情和芯片荒等一系列原因,轿车速度远比想象中的要慢。虽然销售在合同上明确写了三个月之内一定能交车,但是如果真要人等满三个月那也确实是够难受的。后历经各类艰险,终于历时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拿到车,期间艰险不表。
三、外观
相较而言,海豚的后部确实比前部好看许多。
四、内饰
右侧的音量滚轮以及上下曲目按钮非常松垮,手感并不好
五、初步使用体验
1.动力:0-50大概4s,0-100大概10s,初段地板电的话会有一定推背感但是不至于让人觉得恐怖或者心悬起来,带家里老人试了一次表示可以接受。在市内通勤使用完全足够,在高速上120km/h仍然能继续提速不至于完全没力,但是速度越快确实提速越慢,马力摆在这里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有分ECO和SPORT两种模式(其实还包括第三种雪地防滑,暂且不表)。两者地板电一样都是最大输出,不存在ECO会限制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况,两种模式的区别主要还是在动力响应上。ECO的话会更像油车,踩得多才会快,整体可以类比为一个比较丝滑的油车。但是相比德系车的油车风格调教还是略欠一点火候。SPORT的话动力响应就相对来说比较快,一点就蹿,踩多了反而也不见得会有很大提升了。日常开ECO足矣,不至于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慢得像老头乐”。刹车同样宣称有两种可调模式,但是经过测试同样没发现显著的区别。
2.动能回收:有标准和较大两种回馈模式,很有意思的是还专门给回馈模式切换安排了一个物理按钮。反复实测多日,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两种回馈模式都没有明显的拖拽感,溜车也都不能溜很远,溜车速度到15-20km/h的时候会直接停止回收(仪表显示输出0Kw)不会直接溜车到停车。基本不能实现单踏板驾驶,踩刹车时动能回收会有联动,最大曾经见到过达到-30Kw的水平。
3.转向:有舒适和运动两种,都极轻,舒适模式轻得像是在开玩具车,运动模式稍微好一点。可以说毫无路感、基本没有回馈,回正力度适中,中心区响应迟缓且虚化相当大,打到15-20°都未必有明显转向效果,转向有一定迟滞不过尚可接受(猛打方向后大概0.3-0.4s开始有反应)。完全的买菜车调教取向。转弯半径不大,城市内比较好掉头。
4.底盘与车身:前麦弗逊后普通扭力梁悬挂决定了他的上限高不到哪里去,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以前开过类似尺寸的小车是12款福克斯 1.8NA 4AT(130Ps左右),悬挂形式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轮胎参数基本一样,相比起来在跑山里是完全吊打海豚的体验。我颇后悔将海豚开去跑山,差点没把自己跑吐。坐车晕车的很正常,但是开车把司机开晕的我这算是第一次见识了。在连续急弯里是最为要命的时刻,车的提速在连续弯里还可以,但是扭力梁天生的后轴收敛差、柔度倾向转向过度、前衬套不解耦、侧倾抑制能力弱的特性让整个车的动态都变得非常挣扎,搭配上估计本来就不是太行的车身刚度(没有查,感觉上如此,欢迎指正)就更加噩梦。如果不是因为车子的轴距还算比较长,电池包放在底下重心低且刚度提升,估计这车就完全算是告别略微激烈的驾驶了。至于滤振,表现倒是还算不错,整体比较柔软,弹簧硬度不大,过城市常规的沟沟坎坎没有太多振动传递,过减速带后也不怎么拖泥带水。综合看来就是普通买菜车,千万别把他当成什么钢炮,太过Push他的极限他真的遭不住。
5.NVH和气味:NVH出乎意料地好,80km/h以下车内风噪令人略微惊讶,再往上就开始四处漏风了。胎噪表现一般,车内目前没有多余的共振或异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配置表宣称有低速声音行人告警,但是似乎并没有这个声音。新车几乎没有气味。
6.电耗:优秀得超乎想象。夏天打开空调在市内驾驶可以轻松开出个位数电耗,11-12KW·h/100Km是正常水平。如此算来,结合自己45KW·h的电池包,开出90%以上的续航恐怕不是梦。高速驾驶电耗直接打折,维持120Km巡航时电耗最高达到18.5KW·h/100Km,折合下来大概可以跑250Km多一点,需要途中充电。不过作为通勤车这些都不是问题。
7.充电:提供免费家充一个,30m以内免费布线,7Kw充电桩大概一晚上时间可以基本充满。手机APP和车机都可以设置定时充电,插上去之后时间到了再开始充电,最大化利用峰谷时段。直流快充最多支持60Kw充电,实际已经达到过这个水准。
8.智能化:手机APP发送指令和接收状态极为迅速,一般十秒内就能完成,完全吊打BBA的APP。原以为SGM(通用)的安吉星已经算是本地化得比较好的,未曾想姜还是老的辣。可以调控开关门、鸣笛、开启空调(可调温度、内外循环和运行时间),但是不支持远程升窗。安卓手机可以使用NFC开锁和启动车辆,IOS因苹果未开放而不可行。
9.车机与驾驶辅助:车机流畅,显示画质较高,语音识别准确率非常高,可以完成包括开关窗、空调、设置导航、播放多媒体在内的大部分所需功能。对各类口语化表达的识别率亦较高,体验比较好。泊车雷达只有后没有前,但360环影清晰度不错,死角不大,开关也较为便利。
六、结语
一篇很长的纪录,Discuz自带的字数统计是34K字节左右,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我目前为止写的字数最多的分享。为什么写这么多呢?大概多少有些一吐为快。这次算是阔别国产车十余年后再次购买国产,尽管一直在各种渠道听闻了国产的崛起,但是这次算是比较贴身地体会到至少在中低端市场国产品牌已经颇有竞争力,能够对VW和两田日产等德日品牌有所冲击了。这种评价,我想是并不为过的。好酒更需时代沉淀,我有充足的信心和切实地理由期待国产品牌未来在新能源的新赛道上能逐步提升自己的段位,形成更全的产品线,制造更多并非为了满足日常家庭使用而是为了满足驾驶体验,为了享受生活目的而制造的汽车。至于为什么要设置一个最低的阅读权限,则纯粹是实在不堪个别其他网站未经我允许和同意擅自全篇地抄袭、剽窃我的记录,对我的著作权构成严重的侵犯,令人不齿!我在此明确地表示,禁止基于商业或非商业性质的任何目的,对本文之全部或一部行使发表、署名、修改、复制、发行、转载、汇编等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如有侵权,必追究法律责任!本文首发于CHH,也只会发布于CHH,各位坛友若在其他任何平台上看到洗稿乃至于完全剽窃本文的,还盼径行向平台举报或者PM我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