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叶銚子,一座海边的偏僻小镇
前些天发的文章里,写了一句「上班是不可能是上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上班的」,有朋友好奇地留言,苏菲现在不上班吗?
是的,在工作,但是不上班。也就是自由职业者。为了记录下在自己职业道路上的体会和进步,我又重新开启了「苏菲说」这个系列,算是一个和大家定期聊聊天的栏目吧。
疫情期间,我在干嘛?
2019年末,我正忙于奔走日本各地,参加各种旅游路线的评估、协助当地旅游开发的项目。
2019年几乎走遍了日本所有都道府县
不必多说,这个行业是受到疫情打击最严重的。很多公司和个体都被这次突如其来的大事件搞得措手不及。特别是周边行业的公司没有收入后,开始进行低价格战,导致整个旅游行业的生态急速恶化。
2020年2月,很多项目临时叫停了。当时大家都觉得也就是几个月半年的时间,没想到一拖就是两年。很多旅游类博主的广告案子都一夜之间消失了,大部分在日本的KOL都会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
不过我比较幸运。
说来也挺好笑的,在2019年初我就开始怀疑KOL-广告接单的挣钱模式,那一年都在寻求转型。之所以怀疑这个模式,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当个很火的KOL,而没有流量将来广告收入就不能保证。
所以当时虽然未来看起来很美好,我却莫名产生一种危机感,于是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自己的新媒体创作技能上,争取了一些每月固定的运营项目。
2020年和2021年,由于短期广告已经看不到效果,就有更多的公司考虑将预算投到需要长期培养的新媒体账号上,我也幸运地获得了更多稳定的客户,虽然工作比之前纯KOL的时候累一点,也不会被人捧着干活,但在收入上,这些稳定的项目为我提供的足够的保障。
考虑回公司的前因后果
我有考虑回公司的想法是在2021年末到2022年初这段时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疫情迟迟不改善,怕很多公司将来会彻底放弃海外游客营销,再过几年就真接不到工作了;
2. 很多公司开始了永久远程制,选对地方的话,上班的实际体验可能和自由职业非常相近;
3. 想要逃离对未来五年后十年后的焦虑感,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自媒体业务,而是想用工资当个"低保"。
但是对我来说,只是"想想"并无意义,于是找了很多朋友,开始询问在公司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工作时间、内容、以及我能够走的方向等等。
当时我考虑的第一志愿就是自己进过的第一家公司Recruit,不仅因为他们已经接受完全远程,更因为这家公司知根知底,那里的环境和风土文化都非常适合我,因为是大公司,福利保障也非常全面,很适合"养老"。
但是在调研了多方信息之后,还是犹豫了。主要让我难以接受的有两点:
1. 无论去到什么公司,大概率还是要每天贡献出6-7个小时用于主业。
2. 任何公司里,都难免要接受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以及去处不情愿的人际关系。
在做自由职业的时候,有时也需要"肝"工作,也要容忍一些并不理想的人际关系,但这些最终还是可选的。如果觉得雷点较多,可以事先婉拒。
可是在公司里,即使是完全无法容忍的部分也很难拒绝,只能自己接受、消化。即使这种事尚未发生,"被强迫"的可能性,想想就会让我很窒息。
于是最终我做出了决定:继续做个自由职业者。
如果焦虑,如果觉得不稳定,那就把这份努力用在消除不稳定的努力上吧。
哪怕这世间有再多困难,只要身上有足够多的技术与能力,同样每天花6-7个小时,挣到能养活自己的钱还是很充裕的。想到这里,就安心了。
也许我的人生目标,就是一辈子做自由职业,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吧。
我的职业锚:自律与自由
在做出这个决定几个月后,在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学习中,我接触了一种名为"职业锚"的理论,才最终恍然大悟,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职业锚(Career Anchors)理论,由职业规划理论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师Edgar Schein提出。他认为每个人基于其经历与价值观,心中有一个不可动摇的"锚",代表着在职业选择中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的方面。即使一个人因为外部因素不得不妥协,最终还是会觉得内心不爽而改变职业选择,回到这个锚点。
所有的锚点分为八类,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一个,也就是优先级最高的一个:
【TF 专家】【GM 管理】
【CH 挑战】【SE 保障安定】
【SV 社会贡献】【EC 创造创业】
【AU 自律独立】【LS 生活方式】
目前在实践中还没有发现其他锚点,也就是说几乎可以认定所有人都基于这八类中的某一类来进行职业选择。
而我属于【AU 自律独立】的一类,简单来说就是可以不稳定,可以没挑战,可以不赚大钱,可以不当老板,但绝对不能被束缚。
我做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是否自由,是否能自己做决定,是否不被随意干涉,是我在工作中最重视的方面。如果这一点不能实现,那其他任何优渥的条件都无法长久地留住我。
在了解职业锚理论之前,对于这些选择我只是出于直觉,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干扰。
比如东大毕业是不是必须功成名就?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养老是不是很重要?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能否带来价值?
但了解自己的锚点之后,才终于达成了内外自洽,面对那些我本不在意的东西,就不会用他人的价值体系去评价,去迷茫了。
在这里,我也把其他几种职业锚类型的笔记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但有几个注意事项得事先说明:
1. 职业锚理论只适用于有较长工作阅历的人,最好是工作5-7年以上,才能形成自己的职业锚。那之前最好先不要下定论;
2. 网上有职业锚的测试题,但此理论本身是不能只用题目测出最终结果的,只能用题目做辅助,然后和咨询师一对一的对话验证才可以,所以大家网上测出来的结果不一定为真;
3. 如果特别想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购买Schein的书《Career Anchors》(日文版为キャリア・アンカー,旧版应该不到1000日元),并且按照书内的步骤,找一位同伴帮自己进行对话测验。另外,对每种类型如何理解,如何运用自己的职业锚,在书中都会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果大家对于职业锚理论或者以上类型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留言给我,我会尽量解答。
过去文章精选
我不是让你删除80%的微信好友,只是跟你聊聊帕累托法则 | 苏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