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
质量的影响:协定条款异质性视角
作者:曾华盛 徐金海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5期
一、引言
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建设趋缓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中国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引擎以及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方式。特别是,自2004年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率先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以来,中国进入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快车道。目前,中国已与东盟、韩国、冰岛、秘鲁和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和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贸易高质量发展是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正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出口产品(包括农产品)质量提升是“贸易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其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国地位不匹配的是,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仍然较低。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历来以价格优势为主导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逐步下降,农产品出口面临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
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围绕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部分研究认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等贸易自由化手段对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Fan et al.,2015;王明涛和谢建国,2019;卢盛峰等,2021;樊海潮等,2022)。也有研究发现,尽管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自由贸易区伙伴国(下文简称“自贸区伙伴国”)之间甚至实施了“零关税”政策,但出口产品质量却没有显著提升,陷入了出口质量升级困境。李坤望等(2014)、张杰等(2014)、刘啟仁和铁瑛(2020)发现,中国在技术研发、品牌构建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较慢,导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上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但并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也未能厘清自由贸易区建立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机理。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情况来看,中国与自贸区伙伴国的协定条款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等浅层条款,还涉及投资便利化、农业合作与技术合作等深层条款。然而,现有文献通常将自由贸易区视为同质化政策,较少关注自由贸易区协定条款的异质性,也少有文献分析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影响中的作用及其差异。鉴于此,本文基于协定条款异质性视角探究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本文研究将有助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调整优化,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与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政策参考。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自由贸易区建立、协定条款异质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从分析框架可以看出,降低农业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效率门槛和扩大对中低收入国家的低质量农产品出口是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下降的重要机制,浅层条款会使得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而深层条款有利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同时,不同深度的协定条款的间接效应大小也可能存在差异。其中,深层条款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开放,自贸区伙伴国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更大,而且投资便利化、技术合作等深层条款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促进作用的发挥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因此,就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情况来看,自由贸易区建立总体上可能会导致中国对自贸区伙伴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待检验假说:
H1:自由贸易区建立总体上会导致中国向自贸区伙伴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H2:自由贸易区建立会降低农业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效率门槛和扩大对中低收入国家的低质量农产品出口,由此导致出口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
H3: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中存在间接效应,前者会导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下降,后者会导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1.渐进DID 模型。由于中国与自贸区伙伴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点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采用渐进DID模型进行估计。
2.中介效应模型。本文选取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作为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的间接效应。
(二)变量测算与说明
1.因变量。因变量为出口农产品质量,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需求残差法来进行测算(Khandelwal et al.,2013)。另外,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影响的机制分析中,本文还会使用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2.政策变量。本文将政策变量设定为组别虚拟变量和政策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
3.中介变量。本文的中介变量为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Horn et al.(2010)根据协定条款特征,将协定条款分为浅层条款和深层条款,浅层条款是指关税削减等WTO框架内条款的覆盖情况,深层条款是指投资便利化、技术合作和农业合作等WTO 框架外条款的覆盖情况。
4.控制变量。本文还控制其他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变量,例如出口目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口目的国的收入水平、中国出口到目的国的农产品贸易成本、中国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中国出口到目的国的农产品价格。
(三)数据说明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主要使用CEPII_BACI、Penn World Tables和CEPII等数据库匹配之后的样本。由于各个指标来自不同数据库,本文按照国家、年份和产品对各大数据库进行合并和匹配,匹配后的样本量为519571,样本区间为1995-2019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PSM—渐进DID等方法,利用1995-201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等数据,并基于协定条款异质性视角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之后,总体上降低了中国向自贸区伙伴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逐渐有利于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从内在机制来看,降低农业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效率门槛和扩大对中低收入国家低质量农产品出口是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下降的重要机制。从协定条款的间接效应来看,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促进了协定条款覆盖面的扩大,以农产品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取消为重点的浅层条款导致了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以投资便利化、技术合作和农业合作等为重点的深层条款可以带动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升级。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含义。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深以及单边主义日益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推动农业更深层次的开放。在协定条款上,加快与贸易伙伴国进行深层条款的谈判。在自贸区伙伴国选择上,中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农业领域合作,加快发达国家先进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扩散进程,以及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较高水平的消费能力带动中国高质量农产品的出口,从而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1版),在农业经济类50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均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在48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三,《中国农村观察》综合影响因子排名第八。《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双双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两刊网站(www.crecrs.org)可以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以及时接收两刊所发文章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