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名天之骄子赴死,他们的故事被遗忘太久了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作者:书单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明目张胆入侵中国,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的战机在我们国土上方盘旋,那时的中国,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飞行员。
1932年,国民政府在杭州的笕桥创办了培养第一代飞行军官的中央航空学校。该学校聘请美国人为顾问,招收人员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要求学历不低于高级中学毕业,体格健硕。这些条条框框几乎注定了,招收的人员多为当年的“富二代们”。
入班先要先接受6个月的士兵教育,考试后才能继续深造,学习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还有空军战士等。学员通过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才能毕业。第一期招考入伍生有2600人,仅46人毕业。他们中,有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有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儿子、还有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幼子……当他们终于走出校门,拿到的并非毕业证书,却更像是一次获准慷慨赴死的请战书。“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他们出身显赫,名校毕业,无论在何时,他们本该有闪光而平顺的一生。
张锡祜,他的父亲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的张伯苓。身为家中小儿子的张锡祜因身材高大而闻名,是南开大学排球队的当家“球星”。但是,当国家动荡,战争开始,他放弃了从小到大的理想。21岁的张锡祜告别了大学,告别了父亲,选择做一名飞行员参军报国。通过入学考试的那天,他给自己的好朋友的信中写道:“驾飞机炸破富士山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时气象测报不良,又急于炸敌,冒险飞行,终因天气恶劣,在中途失事殉国。
南开大学的排球赛场上,再也看不到那个少年高高跃起击球的英姿。
1928年,沈崇诲考入清华大学。同时是校足球队和棒球队队员,多次参加全运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原本已经工作的沈崇诲看到了中央航校的招生信息,毅然放弃安定的生活,考入中央航校。
即使是在航校,他也是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一度留校任飞行教官。1937年8月19日,奉命随第二大队轰炸日军第三舰队。激战中,他驾驶的904号飞机突然发生故障,尾部冒出浓烟,速度减慢,脱离战斗队形,无力与敌机交战。此时的沈崇诲观察到,日军旗舰“出云号”正指挥航队与中国空军激战。打下敌人的“指挥官”这个念头冒了出来,于是沈崇诲遂与同机的陈锡纯驾机撞击“出云号”……他的人生结束在一个太早的年纪,但这短暂的一生并不贫瘠,因为遵循理想,因为甘愿为大义赴死。
陈怀民的父亲是江苏当地有名的实业家,从小就生活富足的陈怀民可以说是无忧无虑长大的。
但因其父亲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经历,陈怀民也早早被教导革命的精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陈怀民被编入中国空军第4大队第23中队,任少尉飞行员。日军空袭笕桥机场时,陈怀民表现英勇,靠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击落三架敌机。这是他第一次作战。9月19日,敌人30多架飞机入侵南京上空。陈怀民急忙起飞截击,他驾驶2405号战机与队员协力击落敌机一架。他被4架敌机包围,战斗中油箱起火,迅速坠落。所幸,飞机撞上一棵大树后迫降成功,陈怀民虽然全身多处骨折身负重伤,但奇迹般保住了性命。
伤愈后,陈怀民不顾家人和上级的劝阻,主动回到了一线。
“我空军实力较之日军本就不强,像我这样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如果脱离一线,这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前一天,已经得知第二天要进行激战的陈怀民回了一次家。随后在日记中写道:“我常与日机在空中作战。打仗就有牺牲,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飞机被日机击落,如果真的出现了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我是为国家和广大老百姓而死,死得有价值。如果我牺牲了,切望父母节哀,也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继续投身抗日,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4月29日当天,陈怀民奉命与战友们驾机迎敌,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短兵相接的鏖战。
原本有跳伞机会的陈怀民看到猖狂的敌军,做了一个选择。他以牺牲,完成了最后一次战斗。那一年,陈怀民年仅22岁。放到如今,不过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
不久之后,陈怀民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中,他的父亲说:“怀民之死,颇得其所,惜其为国,尽力太少。”这群年轻人,将平凡人的梦想放下,将小家放下,将生命放下,只为去成就一个家国平安的梦。“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为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那个家中宠爱,无忧无虑的孩子,放弃了清华大学,报考飞行员。牺牲时年仅25岁。周志开,用如今的话说:“这样的人,人生应该没什么烦恼。”出身名门家境殷实,相貌英俊的周志开,年少时有些游戏人间。总对人说,自己未来要做个电影明星。这个励志当明星的少年,瞒着家人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他也是最优秀的战士。曾单机对抗8架敌机围剿,并以娴熟的技术、冷静的思维,击落3架敌机后全身而退。
1943年12月14日,周志开遭遇偷袭,不幸于湖北长阳县被日陆军飞行第85战队细藤才击落牺牲,时年24岁。中央航空学校的毕业生们在毕业时都曾拍摄过一张大合照。后来照片中的多数人都被打上了十字架,表明他们已经牺牲。
直到抗战结束,总共有十六期毕业生参战,一千七百人战斗在云霄,以自己的生命铺垫着未来的胜利与和平。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人生、理想,悉数被战争摧毁。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或者说他们的未来就是计划着怎样死去,用生命来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保存希望。撰稿:胖丁。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那里有一群老派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欢迎关注。当世界下沉,我们阅读。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