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不知不觉中,如今的新能源车已几乎和锂/铅酸蓄电池车划上了等号。
还有人记得,咱邻居爱整的氢能燃料电池车吗?
日前,上海发改委印发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目标之细、脚步之快,让人吃惊。

特斯拉在2008年推出第一款量产锂电车。
6年后,上海新能源车保有量才1.68万辆。
而氢能车计划2年半内,就突破1万的保有量。
这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真的大步跃进?

2018年,马斯克用Space X把特斯拉送进了太空。
彼时,常年霸榜车企市值第一的还是丰田。
提到氢能就不能不说的,日本制氢、储氢技术领头羊。
丰田早在1992年就开始研究氢能。
直到2014年,它终于完成了首款氢能车——Mirai的量产。

与现在依靠储能,实际使用火电的电车不同。
氢能车虽然本质也是用电,但它是“现发现用”。
原料是氢,产物是水。
如果加的是“绿氢”,那氢能车的碳排放就真的为0。
日本目前仍主要是依靠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来制作“灰氢”,没那么绿色。
而各国推行新能源车的根本目的,更不是“节能减排”那么简单。
其背后的一系列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才是关键。
如今除了日本,几乎没人大力搞氢能源。
主要原因有仨。
工业制氢和我们高中实验室电解水试验不一样,工艺可复杂了。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加氢站的运营成本在每座200万元/年左右,过半处于亏损状态。建设一座500kg、加注压力35MPa的加氢站,成本为1200万元(不包括地皮价格)。
尽管后来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但50年的时间,丰田并没有荒废。这就导致中美想在氢能源产业链赚钱,除了要埋头研发技术、采购日方的零件设备。
与研究了几十、上百年的美欧日不同,内燃机一直是我们的短板。中国大力推行电车后,比亚迪在世界车企市值排名第3。如今先后在青岛、上海试点氢能发展,自然也不是打脸。如果得到日本的技术支持,适当发展一下更是利大于弊。前年8月,丰田和一汽、东风、广汽、北汽、亿华通,共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去年3月,丰田和亿华通各出资50%成立华丰燃料电池,投产Mirai的燃料电池系统。去年11月,丰田和重塑科技签订共同开发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合同。丰田如此高频地与我们的一众企业合作,甚至不惜输出技术、传授完整产业链。它给千禧年一代,留下了“阿童木、机器猫、EVA、高达”等动画片的回忆。也让日本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甚至还要错过AI时代。互联网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不仅可以再生、而且可以自生的重要资源。直到近些年,波士顿动力(财大气粗技术硬的谷歌子公司),才整出了没事踢两脚的机器狗。中美自带庞大的人口和市场,所以无论想发展啥,我们基本都能自产自销。但日本没这命,无法轻易将一些新兴技术,成功地商用、规模化。所以氢能试点这事儿,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日本找市场、中国囤技术”。可预期的是在近几年内,新能源车仍会被蓄电池市场占领。那氢能燃料电池的叙事再美好,也不会轻易被市场买单。只是就算如此,我也不认为日本发展氢能是一场大败局。人类有太多次思想与技术的进步,是始于“不合时宜、不自量力”了。如果都做“识时务者”,趴在人口、市场红利上不挪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