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去打球,快结束时球场来了两辆超跑,一台是法拉利拉法,另一台是迈凯伦 P1。
对车有些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这两台车是什么级别,价格超千万不说,关键是非常稀有,尤其是拉法,还有购买条件限制。
像这样的产品,是天生自带流量的。
作为一个车迷,球没安心打,倒是盯着车看了许久。不过可能是职业敏感度,我还看到了一些颇有启发的现象。
其实这是一场活动,这两台车也是主办方拉过来造流量的。
按理说,豪车配美女,可现场的画面却恰恰相反。
一位吨位可观的小姐姐,一位吨位巨大的小哥哥,再配上几个长得非常有「特点」的人,构成了一副网红奔现的场景。
不得不说,在眼球效应上,这场活动已经达到了预期。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金枪大叔的一句话「品味,是流量的敌人」。
对于这句话,建议你多读几遍,然后仔细回忆一下,那些你认为品味低但是流量大的现象是不是都符合这个规律?
如果你平时刷抖音的话也一定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审美的人和审丑的人基本对半开。
但是,你依然会觉得审美的是大多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在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结果。
那么,什么叫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就是被社会主体推崇的一种判断标准和共识,比如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当然,也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当抖音这样的产品出现后,很多人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内容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看?
可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审丑的人所带来的流量为平台做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应该知道这两天比较火的那个千万粉丝的带货网红吧,一天带货 2 个亿,净赚 400 万。她一定是不属于长得好看的,但却是属于长得有特点的。
好看的人千篇一律,长得丑的百里挑一。
因此,吃瓜群众带着看热闹和猎奇的心态去围观丑态,并把这个当做是与现实生活的一种对比。
我一个做 MCN 机构的朋友跟我说过,他说现在长得好看的小姐姐已经不吃香了,大家已经审美疲劳。相反,长得丑的、长得怪的、长得矮的,越来越容易出圈。
这种现象不仅是在视频内容领域比较明显,在文字内容领域也呈现出这种情况。
你们看,那些写专业型内容文章的人往往门可罗雀,而那些写吃瓜八卦内容的人往往受流量青睐。
之前我也做过一些实验,当我写非常干的产品文章时,愿意阅读的人并不多。可当我写互联网公司的大瓜时,数据却非常好。
如果从实用性需求的角度看,干货带来的收益其实要远远大于八卦,但此时的用户并非用理性投票。
所以,当很多人嘴上说要看干货时,他们的行动往往会非常诚实。
对我来说,如今也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创作形式,就是将干货融入到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中去。
比如这篇文章,看懂的读者应该是能获得一些启发的。品味、流量、现象、逻辑、立场,以及对做产品时洞察的思考。
适应需求,满足需求,获得流量。
我从不避讳追求流量,因为这是我商业模式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纯粹的追求流量会适得其反,因为那是对用户价值的一种伤害。
如果能把知识分享、观点输出、信息同步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是一种双赢。
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尝试来看,已经获得了一部分读者的肯定,他们会反馈说有用、喜欢看、有启发、学到了。
对我来说,这种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还是会有一部分读者对此并不满意,他们要干货,很干很干的那种,干到最好要吃几次才能勉强下咽的那种。
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获得启发的内容才是我追求的。
之前有个读者在文章里留言说,感觉你写的文章品味太低。我停顿片刻,然后笑了。
我笑,不是因为对他的评价进行嘲讽,而是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
当一个选择有取舍的时候,就一定会带来负面效应。你选择了一个方向,势必会放弃掉另一种可能性。
品味这种东西就好比一群人评价一款产品,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太丑、还有的说没一点用。
本质上,他们说得都对,因为他们持有的是自己的立场。
品味,是流量的敌人。
越小众的产品,品味越高。而想驾驭一款大众型产品,就一定不能把自己的品味当成用户的喜好。
写到这,我特别理解每天给微信提需求的用户,同时也特别理解微信团队的产品经理。
因为,这就是一场品味之间的博弈。
无关乎高低。
················· 唐韧出品 ·················
传送门:希望每周给自己订阅一些产品干货内容的读者可以直接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