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新上线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被两个女人的故事戳到了心巴。
一个是看似优渥的“总裁夫人”,一个是生活不易的“深漂女工”。
她俩却在各自的中年,驶进了人生的大转弯。
故事一,上海。
周东晓离婚后,大儿子带在身边,小儿子跟着总裁爸爸住在大别墅里。
住在大别墅里的8岁小男孩Jacob,从周一到周五都心心念念要去妈妈的小房子。
三年前离婚时双方约定,周东晓每周末可以跟Jacob呆在一起。周五放学见到妈妈,Jacob欢呼雀跃,转眼到了周日,又抱着妈妈不肯走,要劝很久。
周东晓心里难受,索性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住下来,为的是每天都能看见他。
每天下午,她提前做好小儿子爱吃的饭菜,4点放学时去校门口守株待兔,把他接回来,飞快辅导好作业,吃过晚饭再开车送回前夫家。
满打满算两小时,是母子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她这么做是违反探视约定,于是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不是每次都能接到,有时候爸爸那边的保姆也去接孩子,她就只能退让。
接不到也没关系,她每天都准备好。低眉顺眼的外表下,一股雷打不动的倔强在那里刺刺地支棱着。
这一次她刚去接,前夫就来电话说自己今晚在家,务必6点前把Jacob送回去,以后每次接孩子之前要先告知他。
前夫是几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安排家事也带着老板的强势,不容置疑。
周东晓情绪极度稳定,总是回答:好的。
到了5点半,还差一些英语作业没写完,她不得不柔声催促Jacob写快点。小男孩满脸不情愿,嘟囔着7点半再回去,但是不行。
孩子急了,眼睛一红要哭。周东晓赶紧抱住他哄,说先送他回爸爸家,自己就在车上等,等他吃完饭,再在车上一起把作业写完,把单词一个个讲好。
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她生活的肌肉记忆。
多年的全职太太生涯,让周东晓的脾气被磨得很软,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且有一种长期跟低龄孩子交流而形成的妈妈式啰嗦,同样的话反复说几遍——温和,但是掩饰不住的焦虑气息。这使她在孩子面前非常耐心,但焦灼是刺向自己的。
儿子总算同意了,又想起来什么,问:那你晚饭怎么办呢?
她笑着说:妈妈减肥啊,晚上不吃饭才更舒服呢。
周东晓把儿子送到前夫的别墅门口,没几分钟,他又蹦跶着跑出来,爸爸并不在家。
很多次都是这样,一定要求几点前必须送回来,当爹的却不在家,照顾孩子起居的一直是保姆。
周东晓不满,但也庆幸又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在车上帮儿子辅导剩下的作业。
她英文不好,单词总要在百度上查,盘算着给自己报个英文班,更好地辅导儿子。
温顺的外表下,她却在反击。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就是向法院提交了变更抚养权的诉请。
为此,她向亲友收集了很多前夫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的证据。两个儿子也各自写信提交法庭,表达了想跟妈妈生活的意愿。
小儿子写:妈妈照顾得很细心,总是陪伴着我。还有和哥哥一起生活也非常开心,我想要和妈妈和哥哥一起生活。
哥哥已经读中学,表达更成熟:我觉得兄弟俩就应该一起生活,将来的日子需要我们互相扶持走下去,并且照顾父母。
“照顾父母”,是周东晓灌输给大儿子的。她说爸爸多年来都是工作狂,打拼这么多年,老了身体应该不会太好,他将来还是要费心照顾爸爸。
但,并不因为你特别善良,法律就如你所愿。
前夫经济条件优渥,显然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一个单亲妈妈带两个儿子,艰难程度肉眼可见。
在必须竭尽全力才有立锥之地的大上海,她为照顾孩子过早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反过来却因为一句“经济不稳定”被扒掉了尊严。
周东晓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她愿意去男方家里陪孩子,每天放学接送,母子俩就呆在一个小房间里辅导作业,辅导完就走,不和前夫打照面。旧人毕竟是旧人,要有各自的生活。
这田螺姑娘一样的提议,法官听了都差点哭。
最终,小儿子的抚养权没有变更,但周东晓的探视时间得到了明确和增加,也算彼此各让一步。
这场对峙无关善恶,因为孩子在中间的牵绊,免不了隐忍和退让。
这一集叫《破》,几个女人从婚姻的废墟里一点点挣扎出来,她们有的强势泼辣,有的理性温柔,最终用自己的努力与生活和解。
故事二,深圳。
黄妹芳42岁,看脸有些显老,一张口却显得年轻。她说话有趣,思维敏捷,有着跟外表不相称的一股少女气。
这强烈的矛盾感来自于,她在深圳一家电子厂里干了6年流水线女工,同时照顾上小学的儿子,生活极度枯燥辛苦;又一直疯狂读书,先后自考5次,终于考上山东大学本科。
每天下了工,安顿好儿子,不宽敞的出租屋里,她略微驼着背,就着台灯的光线和一部pad,线上听课、做笔记,一直学到深夜。
她一切努力,都为了那一纸深圳户口。
有了深圳户口,就意味着养老金更高、医保报销更高,可以申请公租房和安居房,创业能申请大额度贷款……最重要的是子女可以随迁。
儿子12岁,马上小升初了,有了户口就可以念好点的初中,中考也能享受到本地的录取分数。深圳那么好,教育更好,连9.9元体验的击剑课都有趣极了。
所以当别的女工忍着心疼把孩子搁在老家当留守儿童时,黄妹芳千辛万苦也要带娃打工。
电子厂午休一小时,她把这点时间分成四小份。
第一个一刻钟,走路回家;第二个一刻钟,烧饭;第三个一刻钟,吃饭;第四个一刻钟,原路回厂。
轰鸣声一响,人就变成了巨大现代化机器上的一枚小零件,要效率,要准确,要争分夺秒。
三年前,黄妹芳参加了深圳总工会的“圆梦计划”,拿到大专文凭,得到了基础的60分。接着,她就像游戏闯关那样开始疯狂攒积分。
攒到100分可以入户。按时缴纳社保,每年3分,封顶30分,40岁以后每年扣2分。黄妹芳必须在年龄上限到来之前,冲刺余下的积分。
攒积分比攒钱还难。她两手准备,一边自考本科文凭,一边争取社工资格。
她老公50岁,职业是跑货拉拉。以前每天能跑四五百元,现在受疫情影响,收入下降。时间就是金钱,抢不到单时间就不值钱,只能车停路边,瘫在驾驶室,腿翘方向盘,脑子和眼睛却累得很,守机待兔抢单子。
男人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自己吃饱了学历低的亏,就希望儿子用功读书,夫妻俩大目标是一致的。
只不过在奔赴目标的路上,她跑得飞快,他呢就稍微拉胯一点。
黄妹芳自己努力的同时还要鸡娃、鸡老公。货拉拉生意不行了,她拉着老公去物流园,寻找新工作。
新工作需要更高的驾驶技能,老公有点怵,黄妹芳不乐意看他这副怂样。
夫妻俩为孩子的将来抬起了杠。黄妹芳有信心,觉得儿子能考上好学校,老公却有些泄气。
她:或许能像谁谁家(孩子),考上盐田高中呢!
他:他哪有那么厉害?
她:你咋看扁自己的小孩?
他:得在这里买房子才行。
她:他们就没有买。
他:但是他们有铺面。
她:他们的铺面只是收废品的!
他:收废品也很赚钱。
她:他们供了三个小孩读书,难道你供一个都不行?
黄妹芳有点生气了,勒令老公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搞定新工作的事,“你以为你还年轻吗,还有时间浪费吗?”
到底是感情不错的老夫老妻,吵完了还是肩并肩在海边散步拍照。
儿子上小学之前,夫妻俩在东莞开饭店,亏了20多万,贫贱夫妻百事哀,当时两人闹过离婚。儿子很懂事,早早学会做饭做家务,央求父母:你们不要离婚好不好。于是夫妻俩带着儿子闯深圳,另谋生路。
黄妹芳不喜欢流水线的机械工作,一有空就四处奔波求职。但她是个飞不远的小风筝,短短的线系在儿子这里,必须优先照顾他读书。
父母的压力,孩子看在眼里就变成了自己的压力,又到了青春期,脾气毛躁,一言不合就嫌烦。
妈妈最清楚儿子的秉性,发火的时候,一个汉堡就搞定了,特别知足。
另一边,爸爸也开始接受岗前培训,有点吃力,但很努力。假如在老家,五十岁已经是躺平的年纪,不出意外的话,一马平川的老年生活已经在眼前露出雏形来。但在大城市,每个谋生者都必须是少年,而孩子又必须早熟。
这一集叫《立》,人站在地上,就是存在,就是生存。每个女人在谋生、婚姻、育儿各种悲喜中,怀抱委屈或决心,以不同的姿态站立着。
纪录片播出后,黄妹芳红了,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登上了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超3亿。
深圳有个地铁站叫翻身,成了网红打卡地,都说从这里走过,人就能咸鱼翻身。
“下一站,翻身”,这电子提示音不知道鼓励了多少漂泊的人和暂时贫穷的人。
很多时候,有钱了未必比穷的时候快乐,看似光鲜的太太也未必比灰头土脸的女工快乐。
不破不立,谁都免不了从断壁残垣里摸爬一回,才能翻身优雅地“立”起来。
加油呀!
评论区留下你的感受吧。
参考资料:
1、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之《破》《立》,央视网、SMG、B站联合出品
2、《深圳43岁励志妈妈自考本科5次,她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亿》 来源:深圳市妇联
紫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资深编辑、媒体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榜原创top20作者,深度研究中国女性情感和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