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的上映,带火了今年第一个热议话题——数字生命计划。简单说,就是人类在地球将要毁灭之际,决定将把自己的意识上传到服务器,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理论上,人类要实现数字生命,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算力无限增长的同时,如何平衡能源供给与环保问题。据预测,2030年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将是2018年算力需求的390倍。所以这个话题其实也极富现实意义。兴许,当我们把科幻投射进现实,反而可以在未雨绸缪的思考中,找到一个关于更好未来的答案。
首先,能耗是当前AI算力增长绕不过去的一道槛。谷歌AlphaGo的能耗达到了2万瓦,而人类只用了20瓦的大脑能耗,只有前者的千分之一。Open AI的GPT-3被训练一次就要消耗19万度电量,产生大约85000kg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下去,都不用等到太阳危机爆发,“数字生命计划”这种大算力场景就可能直接成为人类灭亡的罪魁祸首。量子计算机、神经芯片科学等新型计算方式还遥遥无期,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不得不继续尽可能地压榨现有计算技术性能,做好极致算力与绿色低碳的平衡。现实中,我国仅有41%的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率)在1.4以下。实现智能计算中心的绿色和低碳,一方面,数据中心冷却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替换成液冷等先进冷却方式。另一方面,新型的节能技术要应用在计算、存储、网络交换等全栈体系中。在当今的数据中心领域,能把功耗做到最低的,是中科曙光及旗下曙光数创的全栈液冷数据中心。他们发明了一种给服务器“泡澡”的浸没相变技术,PUE降至1.04。巧合的是(为电影细节点赞),电影《流浪地球2》中,来自“2058年智能计算机”的原型,就是首次曝光的曙光新式液冷计算机。类似影片中的先进计算机,曙光已在全国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城市部署,为各种复杂算力需求提供支撑,一年可节省2亿度电。而且,想要真正依靠液冷来达到好的节能效果,就需要在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曙光拥有完整的服务器、存储、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冷板、浸没等多种散热方式,可以说是多路并举为绿色计算找出路。据测算,如果全国的数据中心都用上曙光相变冷却的黑科技,一年可节省450亿度电,这相当于三峡大坝45%的发电量。
刘慈欣曾表示,“科幻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将未来的可能排列出来”。在《流浪地球2》我们很好看到这种印证,如曙光液冷计算机“硬核客串”的2058年的计算设施。而对巨量计算资源的需求,不止未来需要,当下也已成为刚需。数字生命的畅想赋予计算产业现实新的启示,人类对算力的追求,永无止境。相信类似曙光新型液冷计算机这样的产品,未来也会不断涌现新品。而人类对可持续的未来的思考,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