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档节目能够贯穿两代人的童年回忆,甚至超越节目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那么这档节目一定叫做——
春晚。
它一度被视作我们在春节时的“新民俗”,又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衍生出“吐槽春晚”的全民狂欢。
但每隔几年,那些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角色,还是会不时被我们想起,成为一段我们所共有的回忆。
他们可以是除夕之夜用打牌针砭时弊的老同学;也可以是用巧言辞令哄骗消费者的房产经销商;还可以是赶鸭上架假戏真做的家政大姐;亦或是尽职尽责为大家收发快件的极兔速递小哥。
如果说此前联结我们的是记忆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一个个阴差阳错的故事的话 。
那么今天,借助发达的物流网络,兔兔的快递员们得以把新春的年味,借由一件件年货(快递)投送到万亿个家庭中。
又借由我们对家人、朋友的寄望与祝福,把更多共度春节的人们连接到了一起。
或许是某种巧合,这种“让大家一起过年”的愿景,也同样可以看作春晚40余年发展变化的一枝脉络走向。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春晚这座舞台,去管窥这条专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纽带。
1983年春晚最大的挑战,便是以直播的方式播送节目。
当年由于电视录像技术的成熟,央视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大量用录播替代直播。
而春晚的直播要求,则让生疏了直播技术的央视导演们忐忑不已。
之所以选择直播放送,则源于另一项划时代创举——
电话点播制。
在晚会直播期间,观众可以电话联系现场的工作人员,点名喜爱的演员,点播想看的节目。
而现场的主持人也会根据节目与演员的投票情况,实时预告并安排后续节目的演出准备。
这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很快引发热烈反响。
那一年的除夕夜,人们在公共电话前排起长队,只为体验一下和春晚现场一起过节的快乐。
而另一边灵活自由的节目安排形式,不仅带来了歌唱演员与京剧演员的同台飙“戏”;
也带来了我国社会风貌经历巨变的标志性节目《乡恋》;
甚至还有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打破第四堵墙,直接以剧中人的身份与现场观众对话。
这些跨界整活的节目也大都成了后来难以复刻的经典。
而另一方面,从1985年开始的几年间中国的电视产量连续超越美国、日本,问鼎全球第一。
世界工厂的峥嵘,此刻初露。
依托电视机的普及与春晚的造梗能力,春晚的节目成了链接中国人的文化纽带。
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或录播了全部52场世界杯比赛,
很多球迷熬夜看球的习惯自此而始。
而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开放,我们与世界间或大或小的纽带也渐次丰富了起来。
作为那一年的春晚,央视第一次采用同步双语直播的形式,将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华人游子汇聚到了一起。
不过随着春节晚会节目的逐渐成熟,最初电话点播的互动形式逐渐被淘汰,观众再一次参与春晚的互动还要等到——
1992年。
从这一年开始,“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所有观众都可以参与投票,并于元宵节晚会上公布片选结果。
或许相比于当年的电话点播,投票互动少了几分即时性,却因为也没了电话的限制,让更多一起过年的观众能够参与到这场春节的联欢之中。
只是那年春晚,只选一个“最”喜爱的节目,颇有些令人为难。
1999年1月,一部名为《硅谷商战》的书正式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叫李彦宏。
几个月后,他回到国内创立了百度。
而在99年前后,腾讯、新浪、阿里、当当等一批公司先后成立,共同打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元年。
同样那一年的春晚也成了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晴雨表。
1999年,春晚完成了自己的网络直播首秀,并伴随此后几十年的发展。
让春晚不再受限于电视平台直播的禁锢,可以越发便捷地收看回放、点播、评论。
通过网络将所有一起过年的华人汇聚到了一起。
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上的声音已经逐渐从对春晚热梗的传播,一点点变成了春晚槽点的讨论。
而这又何尝不是种“一起过年”的热闹呢?
不过现在你我之间的连接,早已不只是一根根电话线路,或是投递给春晚剧组的一封封信件,也不只是一个个讨论春晚热点、槽点的帖子。
而是一个发达健全的物流运输网络,将我们的心意分享给远方的朋友,将我们的祝愿梢送给故乡的家人。
而此刻正在看视频通过这个视频连接在一起的观众姥爷,也愿你能在这个崭新的兔年——
前“兔”似锦,“兔”飞猛进。
把前一年的成就都变成再上层楼的基石,而前一年的遗憾都变成姗姗来迟的惊喜。
让我们下个春晚再见。
吉时吉速收极兔,好货好运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