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是该学科科研实践的一个缩影。《政治学人学术转载重要来源学者报告(2020-2022)》通过分析2020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期间政治学人平台学术文章转载作者的总体情况和高转载作者的情况,包括职称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情况以及高转载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等各方面的分析,便于读者了解周期内政治学科研队伍的基本情况。
# 2020 - 2022 #
政治学人学术转载来源学者总体情况分析
2020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政治学人共转载了386位作者(所分析数据皆为文章署名的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其中,独作论文共计316篇,占58%;由两位及以上作者合作发表的文章共227篇,占比42%。
图1 2020-2022 政治学人学术转载作者职称分布图
从作者的职称来看(如图1),教授(含研究员)占比达61%,占比最高;
副教授(含副研究员)占比17%;
讲师(含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占比10%;
博士研究生占比8%,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仅有1篇。
总的来看,在政治学人转载文章中,第一作者为教授或副教授的文章占据绝大部分。但讲师与博士研究生所占的总比例相比往年出现了略微的下滑趋势。政治学人平台将密切关注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研究成果,支持我国政治学界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力量。
图2 2020-2022 政治学人学术转载作者地域分布图
从地域看,如图2所示,作者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东频西疏,多点开花”的特征,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浙江等东部地区都是作者分布较多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作者在中部地区表现亮眼,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过多集中于东部的局面。与之相比,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发文数量有限,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政治学研究力量存在失衡的问题。
# 2020 - 2022 #
政治学人学术高转载重要来源学者分析
《2020-2022 政治学人学术高转载重要来源学者名录》收录了2020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期间政治学人转载次数大于等于3次的作者以及所在单位信息,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入选名录的高转载作者共38人,数量占总体作者比例约为9.8%,来自他们的文章占转载文章总数的25.4%,这个比例相对较小,体现出政治学人文章推介的开放性特征。
表1 2020-2022 政治学人学术高转载重要来源学者名录
(按作者姓氏的首字母排序)
作者 | 作者单位 |
陈科霖 | 深圳大学 |
陈周旺 | 复旦大学 |
郭台辉 | 云南大学 |
何艳玲 | 中国人民大学 |
贺东航 | 复旦大学 |
黄杰 | 南京大学 |
黄振华 | 华中师范大学 |
季乃礼 | 南开大学 |
李佃来 | 武汉大学 |
刘建军 | 复旦大学 |
刘伟 | 武汉大学 |
马得勇 | 中国人民大学 |
马雪松 | 吉林大学 |
孟天广 | 清华大学 |
任锋 | 中国人民大学 |
任剑涛 | 清华大学 |
田先红 | 华中师范大学 |
佟德志 | 天津师范大学 |
汪仕凯 | 复旦大学大学 |
王海洲 | 南京大学 |
王浦劬 | 北京大学 |
王向民 | 华东师范大学 |
王正绪 | 复旦大学 |
吴晓林 | 南开大学 |
向杨 | 湖南大学 |
肖唐镖 | 南京大学 |
熊易寒 | 复旦大学 |
徐勇 | 华中师范大学 |
颜昌武 | 暨南大学 |
杨光斌 | 中国人民大学 |
姚尚建 | 华东政法大学 |
俞可平 | 北京大学 |
张乾友 | 南京大学 |
张贤明 | 吉林大学 |
张长东 | 北京大学 |
赵聚军 | 南开大学 |
周平 | 云南大学 |
周庆智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注:本表的作者单位信息以本团队收集数据时根据转载文章的作者简介和网络信息搜索得到的作者所在单位为准,后续作者若因为工作调动会有所变动。
从工作单位看(见表2),政治学学术重镇在培养优质学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政治学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从作者所在单位的入选人数上来看,来自复旦大学(6位)、南京大学(4位)、中国人民大学(4位)、北京大学(3位)、华中师范大学(3位)、南开大学(3位)等高校的高转载作者相对较多。
表2 2020-2022政治学人学术高转载重要来源学者单位榜
(按单位名称和作者姓氏的首字母排序)
单位 | 作者 |
复旦大学 (6位) | 陈周旺 |
贺东航 | |
刘建军 | |
汪仕凯 | |
王正绪 | |
熊易寒 | |
南京大学 (4位) | 黄杰 |
王海洲 | |
肖唐镖 | |
张乾友 | |
中国人民大学 (4位) | 马得勇 |
何艳玲 | |
任锋 | |
杨光斌 | |
北京大学 (3位) | 王浦劬 |
俞可平 | |
张长东 | |
华中师范大学 (3位) | 黄振华 |
田先红 | |
徐勇 | |
南开大学 (3位) | 季乃礼 |
吴晓林 | |
赵聚军 |
如图3,对高转载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词频分析发现,这一学术群体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政治学基础理论和经典议题,同时反映了国家的现实需求。总体而言,近几年中国政治学越来越重视探索中国路径,从务实层面积极提取中国大地的现实经验,进行初步概念提炼,在基层治理、农村政治方面寻求理论突破;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完善政治学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比较政治、大数据政治等前沿议题;在理论抽象层面,政治哲学和思想史研究守正创新,根据时代变革更新对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理解。
图3 2020-2022 政治学人学术高转载来源学者研究方向词云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挖掘中国本土的政治现象,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回溯历史等方式对中国政治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田野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责任政治学、政治现象学等路径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政治学人高转载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除此之外,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对基层政治、官僚体系等进行了经验概括与理论提炼,如季乃礼和张金城的《培养式选拔:干部晋升的一种解释框架》,颜昌武的《加压式减负:基层减负难的一个解释性框架》以及吴晓林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创制: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凭借机制”——以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治理改革为例》等。
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政治学也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完善,中国政治学者在政治文化、政治传播等议题方向积极应用前沿的数据分析工具,同时在大数据政治学路径进行有力推进。孟天广和李熠的《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诉讼制度的政治经济分析——基于司法大数据的分析》为代表的系列研究积极运用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归纳经验;马得勇和刘天祥的《政治态度的家庭代际传承——基于265对亲子样本的分析》运用亲子样本进行严谨分析;王海洲和潘雯菲的《国歌认知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实验政治心理学研究》则运用实验政治学的方法分析认同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概念测量的科学化,如黄振华和王美娜的《政治沟通视角下的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沟通指数的测算与分析》,肖唐镖和刘元贺的《民众政府观的概念建构及其测量》。
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研究依然是高转载作者的重要研究议题,政治学人始终重视关键性价值与概念的思想基础。尽管政治哲学和思想史是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并局限于特定的作者群体,但依然有高转载作者在这一方向持续发力,如王浦劬的《先秦法家功利思想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演进》,李佃来的《现代性问题域中的政治哲学》和陈周旺的《个体主义乌托邦的政治命运》。
# 2020 - 2022 #
政治学人通讯编审专家
2021年起,政治学人团队开启转载文章通讯外审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高效的文章转载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政治学人挖掘优秀文章、扶持青年学人、提升推文质量和促进学术交流互动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术传播中取得了极强的引领示范效应。结合专业方向需求、学校代表性、学术声誉与质量等原则,截至目前,已有42位中青年学者先后受邀担任政治学人通讯编审专家(如表3),覆盖了包括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治、实证政治学等主流政治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表3 政治学人通讯编审专家名单
领域 | 专家 |
政治学理论与比较政治 | 马雪松(吉林大学) |
吕普生(武汉大学) | |
汪仕凯(复旦大学) | |
胡鹏(复旦大学) | |
黄晨(中国人民大学) | |
魏英杰(上海交通大学) | |
柳亦博(山东师范大学) | |
罗祎楠(北京大学) | |
孔新峰(山东大学) | |
曹龙虎(武汉大学) | |
祁玲玲(南京大学) | |
郝诗楠(上海外国语大学) | |
陈超(上海交通大学) | |
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哲学 | 段德敏(北京大学) |
高景柱(天津师范大学) | |
黄璇(中国政法大学) | |
朱小略(复旦大学) | |
刘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
刘舒杨(北京大学) | |
中国政治 | 田先红(华中师范大学) |
任勇(华东政法大学) | |
吴晓林(南开大学) | |
何阳(云南大学) | |
谷志军(深圳大学) | |
张力伟(吉林大学) | |
夏瑛(中山大学) | |
黄杰(南京大学) | |
熊易寒(复旦大学) | |
陈科霖(深圳大学) | |
黄振华(华中师范大学) | |
赵聚军(南开大学) | |
凌争(南开大学) | |
向杨(湖南大学) | |
张翔(厦门大学) | |
实证政治学与政治学研究方法 | 季程远(上海交通大学) |
孟天广(清华大学) | |
臧雷振(中国农业大学) | |
李莉(中国政法大学) | |
左才(复旦大学) | |
胡悦(清华大学) | |
马啸(北京大学) | |
游宇(厦门大学) |
注:截至目前,政治学人平台先后3批次邀请国内政治学界优秀中青年学者担任通讯编审专家,按照先后顺序形成表3。
2022年7月21日和7月23日,政治学人团队召开了政治学人编审专家线上座谈会。各位通讯编审专家基于新时代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及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相关经验,从政治学学科发展和创新、政治学人团队发展建设思路、政治学人文章编审转载和各栏目优化等不同的方面为政治学人团队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诸位学者的无私、热情和专业奉献使得政治学人平台的学术转载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此,政治学人向各位专家致以诚挚感谢!
新媒体对文章进行转载,使得学术文章从学术圈的“高阁”中“走出”,得以和更多的读者朋友见面,其受众从学者、学生,扩展到社会各界中相关议题的关怀者。“政治学人”平台的学术转载一向坚持选编优质期刊的学术文章,传播最具思想性、学术性与规范性的学术作品。期待更多期刊、作者与读者加入荐稿行列!
本次报告内容由政治学人学术中心负责解释。由于报告只基于政治学人学术平台的转载数据,分析结果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政治学研究某些方面的现状和特征,希望能够对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启发。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欢迎作者、读者与学术期刊向本平台荐稿,联系邮箱 zhengzhixueren@sina.com。
采编:政治学人学术中心
执笔人:郑静
初审:林健 终审:陈瑜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