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见了25个相亲对象,我比上班还累”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看过《82年生的金智英》的微博网友说:“最害怕男友向我求婚。”30岁时,她与大学同社团的学长结了婚,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当你羡慕她“幸福人生”的时候,她患上了“产后抑郁”和“育儿抑郁”。只要老公带她回婆婆家,就一定会被全家催生:“你俩是时候要个小孩了!”可只要一想到生孩子身材会走样,工作会受影响,她心里就万般抵触。家庭和工作无法顾全时,真的要放弃事业吗?可我真的很喜欢奋斗的感觉。 如果将孩子交给别人带,错过了她的成长,我还能做个“称职的妈妈”吗?
没想到老公说:“反正迟早都要生,与其一直被催,不如现在就生。”“大家都说要生孩子,这是个必选项,我又能反驳些什么呢?”孩子1岁多时,曾经的上司邀请智英去她新开的公司工作。生孩子前,智英就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要生孩子,所以她当时放弃了。一直瞒着病情的老公,出于愧疚,提议自己休育儿假,在家里带孩子,让智英出去工作。你是不是疯了?你也太过分了吧!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你们怎么这么冲动?你自己出去能赚多少钱?让老公请育儿假在家看孩子,像话吗?
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结婚是要生孩子的,照顾家庭,是女人的责任。而男人,很多人从来不会被问:“你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一些人公认的理想婚姻状态是:女人做个“贤妻良母”,男人要在外面打拼。仿佛没人关心为了婚姻,你付出了多少?失去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一旦你没有按照“标准”来生活,就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况且,大多数人并没有智英这么“幸运”,能被前领导邀请一起工作。也有可能被拒绝:“抱歉,这个岗位需要经常出差,有孩子不太方便。”好不容易等到晋升机会,却因为你可能会休产假,而被直接除名。更残酷的是,你选工作,会被指责“不顾家”,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你选家庭,又心有不甘,甚至所有的付出都不会被看见......很多女性,步入中年都会心生委屈:凭什么牺牲的是我?知乎上有一个“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恐婚”的投票,有1万人参加。你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好,婚姻就应该是完美的、不会出问题的。几乎所有人,都对婚姻有着近乎“完美且幸福”的标准。“无论顺境逆境、富裕贫穷......我都会爱你,直到永远。”然而,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现实,甚至有时候还会把我们逼进令人绝望的死胡同。细细想来,对“完美婚姻”的期待,反而是一个人不幸的开始。这种“容错率”极低的婚姻观,让大多数人都感到害怕:万一我的婚姻失败了,怎么办?于是,我们对婚姻的要求是:一定要完美幸福,和另一半必须心有灵犀。这种标准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很多人觉得责任太大,而不敢轻易走入婚姻。结为夫妻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阳光与阴暗的一面。而我们之所以相爱,除了像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基于吸引而产生的相互接纳、相互需要、相互爱慕的亲密情感关系。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被另一个人看见,接纳自己的脆弱与阴暗。所以,不要把那些近乎苛刻的条件、标准,带到婚姻中来。没有人“应该”满足你的全部需求,也没有人“应该”按照所谓的标准来对你。我们都需要在婚姻中,彼此学习、迁就,学习如何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共同修复。只要幸福多于痛苦,这段经历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值得的。不将婚姻简单地理解为“幸福”,也不对失败的婚姻带有偏见。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婚姻观,是否会让你不那么恐婚?女性被“贤妻良母”的标准围困,男性被“要结婚可以,先买房”的标准捆绑。只是,当它成为所有人的“结婚标准”时,无疑在“恐婚族”的心上,又加了一把刀。你有没认真思考过,这个标准真的是你与另一半想要的吗?意思是,夫妻如果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感到厌烦,可以继续维持关系,但平时各自生活互不打扰。65岁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跟自己的丈夫“卒婚” 7年了。在此之前,她每天跟公婆生活在一起,屋里堆满了各种陈旧的杂物,她无法忍受这么拥挤的生活。丈夫在老家经营着自己的诊所,山下英子作为诊所的会计,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度让她难以承受。于是,孩子上大学之后,她忍无可忍,向丈夫提出:“我想搬出去一个人生活。”后来,山下英子搬到了东京,自己租公寓,写作,做婚姻咨询。她说:“我们有各自的生活,我喜欢到处跑,他喜欢跟狗待在家里。”有一次,她回了一趟家,丈夫开玩笑地对她说:“快点吃吧,吃饱了就回东京。”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同居才算夫妻,但我和丈夫的关系都很好啊。
这种“卒婚”的方式,让他们都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婚姻标准中。山下英子和丈夫都认为,这是超越婚姻制度的理想生活方式。所以,两个人怎么合作,怎么生活,都应该由我们决定。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选择这样的婚姻标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结果。例如,如果你觉得结婚可以不买房,就要承担不断租房的生活。可怕的是,她还很自信地说:“你看我当年不是稀里糊涂地跟你爸结婚,稀里糊涂地生了你,这不,现在过得也挺好的。”
这种催婚者与恐婚者的矛盾,让我想起《奇葩说》中,邱晨说过的一段话:如果父母想让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降低一点结婚的“繁文缛节”吗? 如果伴侣想和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理解,我对婚后养育孩子、婆媳关系、父母养老这些问题的纠结吗? 如果社会想让我结婚,他有没有去尝试降低一点年轻人结婚的负担?
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害怕婚姻失败,都是真实的存在。在当下这场“恐婚”与“催婚”的博弈中,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必须明白:也有人维持“朋友式婚姻”,不带评价,不带指责,不过高期待,像朋友一样去陪伴。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双方是爱人,也是朋友。
只有我们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是允许失败的”。好的婚姻是,你在心里做好了准备,Ta有随时下车的权利,但Ta一直没走。至少,即使失败了,你还是可以退回另一身份,去做你自己。以前,我以为婚姻是自己足够好,好到可以与Ta一起,拥有一段完美的爱情。现在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找到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跟你在一起的时候的我”,才是结婚的动力。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必遵循所谓的婚姻标准,很酷地创造自己的婚姻标准。那时候,这种感知才是最幸福的。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作者:碗仔,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26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值班编辑:刘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