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春天,33岁的贸易公司老板钟志平做了个决定:做代工。钟志平不是土生香港人,16岁那年,他从澳门到香港捞生活,进过电视台,应聘过空少,参加过艺人培训班,最后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找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这份工作月薪280元,但大家口中的“钟仔”却不太满意。身为澳门人,他用博彩中的赛狗,来类比自己对职业目标的追求。赛狗比赛中,一组狗追逐一个沿着跑道奔驰的机械诱饵(电兔),其中关键,在于控制赛狗和电兔之间的距离。所以钟志平的理论是:“狗为什么会跑?因为电兔一直离得很近,好像可以抓到。让你一直向着很近的目标前进,一直到终点。”在薪水280元港币时,钟志平就把目标设定在500元,涨到500元时,他又把目标修改成1000元……凭着这种信念,他专注于工作,不断学习充电,补充各种管理知识。每天三餐,不是街边炒河粉,就是一份煲仔饭。1978年,他成了月薪1500元的经理,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从“钟仔”,变成了“钟生”、“钟经理”。但没有学历的钟志平,很难升到更高的职位,指引他的下一个目标,似乎只剩下创业一条路了。这一年,他与相识的大众汽车工程师Horst Julius Pudwill一拍即合,拉起了一家名为马可·波罗的贸易公司。20世纪60到70年代,被两次世界大战中断的工业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香港此时优势尽显,在人口数量巨大的亚洲、甚至全球贸易中都承担了转口中间商的角色。做贸易的钟志平,等于选择了一条最容易实现原始积累的短路径。四五年间,钟志平的贸易公司赚了一些钱,却始终要面对一个难题:作为代理经销商,他们只能随行就市,既无法从根本上决定产品定价,也没法把控产品质量和开发。惯于追逐新目标的钟志平感到很不安,思来想去,他决定从代工开始,自己做制造。表面看起来,这不是一个好选择。80年代的香港,人人嘴里都在谈论着炒楼、地皮和股票,香港曾经称雄的纺织、玩具、塑料等传统制造业,利润日渐微薄,资金周转又慢,已经露出了下坡迹象。钟志平身边的朋友也不断劝说,拉他一起炒股炒楼花。但钟志平思来想去,仍然觉得香港制造业大有可为。钟志平看到的香港,虽然已从机器轰鸣的工业大厦中走出,迈向金砖铺地的金融都市。但它制造业的基础,却并没有失去:一方面,它尽享大陆充分的原材料供应优势,另一方面,又拥有自由贸易港的基础。在这里,技术、资本、人才都可以自由流动。除了钢铁、化工那些需要大量土地的重工业,香港仍是制造业的福地洞天。更重要的是,虽然老制造在走下坡路,电子加工制造却随着全球经济大潮,步入了新的黄金时代——过去10年里,香港电子类加工厂从230家增加到1300家,电子产品出口从10亿港元增加到134亿港元。1985年,投资2万美元的创科实业正式成立,Pudwill负责销售,钟志平负责工厂管理。公司揽到的最初业务,是为美国品牌Craftman生产电钻。此后一年,在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常可看到钟志平和Pudwill这一对搭档,在现场盯着报关还盘、装箱出货。这一年的年底,创科的出货量达到了100万部。在制造业里,代工常被比喻成“为人做嫁衣”,这既指代工厂家没有独立品牌,也指它不掌握核心技术,不是正牌的制造者。虽然从代工中赚了不少钱,这个处境,始终让钟志平感到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