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硅谷银行轰然倒下的周末,美财长耶伦、联储主席鲍威尔和 FDIC 联合发表声明称“采取果断行动,通过增强公众对我们银行系统的信心来保护美国经济”。连续出现的银行业风波正推高市场对美联储暂停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的救市能力是否有极限,“无限量的现金”又是否暗藏风险?这种鲜明的双重性让人在评估美联储在疫情期间的功过时陷入两难。在抗击通胀之战最激烈的时刻,人们很容易紧盯美联储的失误不放。《纽约时报》记者新书《无极限》(Limitless)是一个有益的纠正。与外界对它权力无边的观感相反,美联储实际上面对两种非常切实的限制。欢迎订阅《经济学人·商论》搜索“书评”获取全球财经书讯
热点事件·主编领读 迅速救市说明美国财经管理者已经担心SVB的倒闭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周末的斡旋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FDIC也邀请各大银行收购SVB。从整个救市方案来说,可以看到三重考虑:市场的确有流动性风险扩大的趋势。SVB风险是银行管理层没有预料到美国过去一年迅速加息带来的。美国监管者也汲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救市的教训。什么说这次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本质的不同?
《经济学人·商论》2023-03-18 A new book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ed’s extraordinary powers
美联储
一本新书追溯了美联储超凡能力的演进
在拯救了经济之后,这家强大的央行触碰到了自身极限【《无极限》书评】
🎥 经济学人双语视频 | 美联储加息对市场有哪些影响?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即可观看完整内容
衍生阅读 | 美联储缩表,华尔街难逃冲击?
美债市场运转失灵了吗?近年一系列事件已经让人们对其稳定性产生了严重怀疑。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措施、特朗普任内的财政赤字以及疫情中的大肆支出使美国国债市场自2007年以来已经扩大了近四倍。而作为美债主要流通渠道,投资银行受制于新监管规定,市场流动性已经开始萎缩。此次缩表可能会引发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再现崩溃,而且规模会更大。
《经济学人·商论》2022-05-11
The Fed’s balance-sheet is about to shrink. Wall Street is not ready
美联储即将缩表,华尔街尚未准备好
庞大的美债市场会否失灵?
想一下短期或长期美国国债的一生。通常每周都会新诞生一到两批美国国债。它们一般会先暂居在某个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这些交易商可能会自留一部分,但通常会把大部分债券分销给长期持有者,例如共同基金、外国政府、公司或美联储的债券组合。一部分债券将反复易手——每个交易日约成交7000亿美元——但许多一辈子都会待在一个地方。它们的死期早已注定:在诞生后的短则一个月、长则30年后到来。这称为“到期”,届时它们就会被结算,不复存在。
衍生阅读 | 两本书记叙“全球最有权力女性”的诞生
《经济学人·商论》2022-11-19
She make money moves
钱随她舞动
两本新传记探究了珍妮特·耶伦的发迹和掌权之路
这位美国财政部长以其巨细靡遗和“道德热情”闻名【《耶伦传》、《同理心经济学》书评】
不爱出风头的耶伦如何会平步青云,她又取得了什么成就?两本新传记试图追寻答案。《华尔街日报》的乔恩·希尔森拉斯(Jon Hilsenrath)所著《耶伦传》(Yellen)不只追踪了她的人生轨迹,还有她丈夫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的。阿克洛夫也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本书行文优美,见识广博,记述了这对伉俪追寻“市场有可能失灵、明智的政府行为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这一理念的学术旅程。这可能看起来很平庸老套,但在当年他们初出茅庐时却很有争议性,是对20世纪70年代席卷经济学理论的自由放任主义信条的反驳。资深记者欧文·乌尔曼(Owen Ullmann)的《同理心经济学》(Empathy Economics)对耶伦的轨迹做了更直白、更紧凑的叙述,夹杂了大量来自其同事和友人的评论。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耶伦那令人敬畏的职业生涯?有一点很突出,她周围的人都了解,那就是她对大大小小的事务都会做好万全的计划。她会提前好几个小时到达机场,经常第一个到达候机室。在以财政部长的身份将正式签名印上纸币之前,她回顾了前几任部长的笔迹,并反复练习自己的签名。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她会花三天时间为季度新闻发布会做准备,让工作人员向她抛出所有能想到的问题。可能有点严谨过头了。然而在男性主导的经济学领域,做会议席上准备最充分、通常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那个人让她获得了成功。
衍生阅读 | 发达国家为何都以2%为通胀目标?「央行策略转向」系列完结篇探讨一个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是否应该提高通胀目标?目前富裕国家通用的2%的目标出自何处,它真的就比3%或4%更合理吗?价格极高或加速上涨所造成的相对损害可能很容易看得出来,但对于各种个位数的稳定通胀目标在经济上会有怎样不同的代价,经济学家一直难有定论。如果公众预计央行未来会产生更多通胀,那么名义利率无需跌至零以下也能刺激经济。因此在正常时期允许适度较高的通胀水平可以让央行在遇到麻烦时更容易提振经济。打开商论搜索“自由交流”即可回顾本系列文章。
2022-08-05
Should central banks’ inflation targets be raised?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新西兰议会决议通过该国央行2%的通胀目标,没有一位议员表示反对,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急着回家过圣诞假期。这是第一个由一国央行采用的正式通胀目标,它并非激烈经济辩论的结果,而是源自一位前财政部部长随口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即将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新西兰央行应力求通胀保持在零或1%之间。新西兰央行行长和时任财政部部长以此为起点,后来将目标区间扩大到零至2%。渐渐地,2%成了所有富裕国家的标准。
2%这个有点随意的目标应该改变吗?在央行万难/显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失礼——比如现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年通货膨胀率都在9%左右。美联储允许通胀失控/脱离目标的同时也在尝试实施“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然而,提高通胀目标可能有助于防止富裕国家重回全球金融危机后十年里低通胀、低增长的低迷状态。因此,这个想法值得考虑。... ... ... ..
2022-07-28
这个遗漏有点意思。今年2月,当美联储向国会发布其半年度报告的冬季版时,它漏掉了一个常规部分——根据“货币政策规则”大致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把这部分内容包含进去可能会很尴尬,因为它会认为利率应该高至9%,但美联储此时仍将利率维持在接近0%的水平。在随后的听证会上,至少有三名国会议员向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追问报告缺失这一部分的原因。鲍威尔承诺,下一次报告将重新加上这个部分。6月17日发布的夏季版也确实加进了这个部分,只不过那时美联储已开始迅速加息以让利率赶上货币政策规则建议的水平。
就争议性而言,在一份冗长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不见了一个三页长的部分并没什么大不了。媒体对此也鲜有报道。尽管如此,它却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通胀飙升的情况下被问得更多了,那就是央行是否应该限制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而根据白纸黑字写明的规则来设定利率?
2022-07-14
对于自己下一步可能要做什么,央行常常会提前放风。根据前英国央行官员威廉姆·布特(Willem Buiter)的说法,这种前瞻性指引的历史与央行体系本身一样久。它至少和通胀目标制一样有年头。新西兰央行(在1990年第一个采用正式通胀目标)很快就发现它可以通过话语(所谓的“张口操作”)来影响市场。现在它会公开预测自己的决定。如果想知道它认为未来的政策利率水平会如何,不必在媒体上寻找来源秘而不宣的报道,直接去下载这家央行的电子表格就行了。这种指引不过就是基于央行对经济的很可能出错的预判而发出的预测。这种指引有时被称为“德尔斐式”指引(借用了古希腊德尔斐神谕的典故)。
如果经济没有如预判的那样运行——一般都会如此——央行就很可能不按它对自己的预测行事。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时任芝加哥联储官员的杰弗里·坎贝尔(Jeffrey Campbell)与合著者将德尔菲式前瞻性指引与“奥德赛式”做了区分。奥德赛式指引不仅是预测,它包含了某种承诺或保证。央行官员用它来绑住自己的双手,就像奥德修斯把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一样。央行为什么要那样做?正如这篇论文所说,其目的是改变公众对央行未来行动的预期,从而改善当前的经济状况。在经济低迷期,央行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充分下调短期利率来重振经济。... ... ...
2022-07-08
富裕国家的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超过9%,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众开始预期通胀将持续居高不下。显示美国人中期通胀预期上升的数据助推了6月初的市场动荡,最终以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收尾。各国央行迫切需要让人们相信它们在努力降低通胀。但一系列证据表明,要改变公众的想法可能会异常困难。... ... ... ...
🔍 您已阅读节选,订阅可读完本期主题文章。商论App内搜索关键词【美联储】获取更多主题文章内容
《经济学人·商论》限时特惠·季度低至¥99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订阅季度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