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誰最中國」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生活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没有新鲜的盼头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画家蔡皋在她的笔记里写:“我问你,有没有种过一株草?我问你有没有用心欣赏过一根草?我问你,有没有心思描写过一株草?我问你,有没有耽误过那株你种过,但没有认真瞧过,认真瞧了却没有为他做一点什么的草?我问你有没有种过文字,有没有一种文字也是碰碰香?”

图 | 叮叮笑笑生
一连几问,不禁发人深省。
沉思良久,有遗憾也有庆幸。遗憾在,不知何时,在生活里过着没有日子的生活,许久未曾关心过那些细微的小事。但也还有一丝庆幸,因为即便再平淡的生活,只要我们留心周围的细微之处,依然能够发现那些令人悸动的欣喜,让生活变得明亮而可爱。
如今,很多人疲于奔命在各种宏大叙事里,对生活里的不经意往往会一带而过,对于小事的感知往往失却了活力,感觉生活如死水般难泛微澜。
但其实,在极细微之处,往往藏着生活的真谛,欢庆的可喜。
上学时,有门课程学习朱子理学,片面地认为朱熹之所以能发现理学引众人追逐,不过是因为承继二程所学,将张载、周敦颐的学说混融为一,才成大家。这种浅薄印象直到亲自前去祭扫朱子墓之时方才打破。不是因为陵园里的庄严肃穆,而是雕像前少有人注意的半亩方塘,让人不得不细想为何百年来,众人前来凭吊此处,究竟凭吊些什么?这半亩方塘穿越过去来到现在,仍有泉水灵动着,才发现朱熹为何是朱熹,或许正是他在这一汪活水之中发现了源源不绝的灵气,藏着理的奥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来了此处,才觉这流水不似往常的水流。这一瞬间,可以感受到水的清,水的灵。在水源的活力里,留心生命里难以察觉的悸动,而这些往往久藏于细微处。沿着池塘边漫步,看着倒影里恍恍惚惚的自己,心仿佛也被这活水开化了,心上不知何时已经扰动,里面隐隐流淌着的是灵魂激荡的雀跃。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初初听来,只觉高妙,却并未启及深思。直到开始认真地去观察了一朵花的生长,一枝丫上新绿的发生,才会觉得,原来在不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已落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快餐式情感的时代里,生活里的情往往快速而短暂,持久而强烈的情感更是难求。生活并非戏剧,没有那么多极致的情感流露,我们往往会在这期间麻木了心绪,又被细微处的感动一点点地温润着,感知着它的美好与救赎。
雪莱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至情的东西往往是细微的,沉默地藏于波澜不惊之处。图 | 橘涂初四
曾听蒋勋说到红楼梦里一段令他无数次落泪的情节。
宝玉挨了罚,受了棍棒毒打,直接把绿色的裤子,染出血色。王熙凤,薛宝钗,每个人都拿着药去到近前,关怀宝玉。可还有个最深情的人是没有进屋子里的,便是黛玉。
她也不会让别人知道她对宝玉的挂怀,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院里的树下把眼睛哭肿了。直到屋里面的人都走了,黛玉才进去看宝玉,这时他已经昏过去了,朦朦胧胧看见哭的已经眼红成核桃似的黛玉,方才打起精神来,安慰道:“我其实不痛,我是骗他们的。”
图 | 橘涂初四
蒋勋言即此,也想起来母亲晚年缠绵于病榻的场景。他看着87岁的母亲饱受病痛折磨,说:“妈妈,痛了你就叫出来,没有关系。”但妈妈却告诉他:“儿子啊,我不痛。”
其实“不痛”,无非是言假情真,只是对彼此有着难言的深情爱意,不愿让对方因为自己的疼痛而痛苦。
“如果一个人在极痛苦之时,不向亲爱之人言痛,他便读懂了红楼。”
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那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生活繁杂,很多事难全其美,尽如人意,但只要我们于细微处欣赏,便可一次次重拾生活可爱。最爱的词人苏轼,都道他虽一个仕途上的失意人,可他却从不让生活为其所累。在被贬谪的日子里,他会去赏花酿酒,在生活的细微处作人生的祝歌。须得赏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闲情酿酒“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做好吃的 (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还须在醉梦里一引豪情,“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苏轼生活在生活之间,不染仕途失意的暗然神色,在词中感己抒怀。若说细微的美意如何?叶嘉莹曾说过弱德之美,是一种在大众皆知的道德下的被压抑的,难以表达的东西。初闻,便戳人心弦,“弱”和“细微”好像有着相合的属性,一个归于“德性”,一个从于居室。所以细微处正是那被压抑于其下,蠢蠢欲动,难言未明的东西,在鼓动着我们,去明理,悟情,感美在这至真里,寻到了细微处。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如果人生失了着眼于细微处的力量,不可不为之抱憾。想起了梁实秋曾经说过的:“于细微之处体味美好,……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若是曾经不懂人要生活在细微处,在大大的世界里为着大大的梦,怕是会沦为将自我消弭的境地。不如从其细微处,寻至真至情至美,让心灵在其乐间徐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