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周末了,稍微跟大家闲聊几句
说说我最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最近几个月,ChatGPT很火。
还没用上的朋友呢,开始会有点焦虑——

周五(3月17日)央行降准后,有人传了这图给我——

他问我担不担心被替代。
我一开始还嘴硬说——

但我心里也明白:人工智能这东西,稍微再训练训练,它也是可以切换说话风格的。
像是前几天我们有个群的ChatGPT就被训练成萌猫的设定了。
如果真的做到了,以后宏观资讯的解读,好像也没我什么事。
当然,这种担忧只持续了一秒钟。
就像我以前的一篇 文章 里头写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像电脑这样的生产工具。
在未来,「人工智能操作能力」会是核心竞争力。

而在投资理财领域,也有智能机器人。
比如支付宝,就有自己的智能理财助理支小宝(以下为恰饭时间)——
在你持有基金的过程中,支小宝会帮着解读行情,分析你的持仓和收益,还会对你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作出提醒。毕竟,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投资的基金赚钱了,但是作为投资者,却不一定可以赚到那么多钱。这是因为,一旦市场波动得比较剧烈了,大家就管不住自己的手了。根据蚂蚁基金联合43家基金公司发布的《2021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大多基民都没法持有基金超过1年。因为这种快进快出、追涨杀跌的投资习惯,反馈到收益率上,就是妥妥的亏损。根据富国基金的统计,2019年和2020年,基民的操作行为给收益带来的耗损接近-60%。「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的背后,不少企业和学术机构都在挖掘有没有什么维度可以去量化用户的行为。像是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的《中国个人投资者线上理财投资绩效归因研究》就提到说,同一风险等级的用户里头,在基金优选、配置分散和长期持有三方面有着更好理财习惯的用户,能够赚到的月度收益率和夏普比率都更高。蚂蚁基金之前也公布过一组数据(以高风险投资者为例)——- 未持有优质基金的用户,相较持有多只优质基金的用户,收益率比例降低23%;
- 仅持有单只基金的用户,相较达成股债等基金配置的用户,收益波动率增加45%;
- 交易频次高的用户相较交易频次中等的用户,收益率降低了4%。
|
蚂蚁也从这三个维度,设计了「理财分」,综合评估用户在这三个维度的行为习惯。在蚂蚁或者支付宝里头,直接搜索就可以看到这个功能——我翻了下媒体的报道,这个分数引入了几个高校的联合研究,然后评估了用户在选品、配置、持有这三方面的理财行为,然后输出成一个可以量化的分数。简单理解,选的基金越NB,资产配置得越适合自己的需求,不频繁交易的话,这个分数会更高。我也在想,蚂蚁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数据本身,反过来去找到更好的投资理财行为和习惯。「理财行为较成熟的用户,理财分一般在600分以上,占平台全部用户的2成;这些用户中,75%的人同时具有选品、配置和长期持有这三类好行为;正收益用户数比例相较600分以下用户高出54%」 |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尽可能地模仿这些高分用户的行为,其实相当于我们「复制」了这些高分用户在投资理财层面的行为,未来自然也可以获得跟他们一样的高收益。他们整理了很多对提高长期收益率有帮助的行为,做到这些行为就可以增加理财分。所以等到这些行为都被一一兑现了,其实你的理财习惯,就会越来越贴近理财习惯比较好的那群人了。毕竟可能也有人像我一样,放在支付宝的资金没有很多,所以我的得分就很低……而我有个同事,他有不少交易行为都在蚂蚁里头,整体分数就高了不少——「很帅的投资客」的所有内容皆仅以传递知识与金融教育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一切请以最新文章为准。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主创/ 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过杂。华尔街见闻、36氪、新浪财经、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体专栏作者,著有畅销书《风口上的猪》《无现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