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打高分,新国产神作治好年轻人今年的最大焦虑
如今的短视频网红界,情侣档、夫妻档的赛道已经格外拥挤了。从搞笑小情侣到狗血家庭剧,有人突然爆火、有人口碑翻车。但其中偏偏有种“常青树”,无论我最近爱看哪个风格,每次刷到他们依然还会忍不住点上一个赞。那就是“体力活夫妻”——在大城市送快递、摆摊、打零工的两口子,或者是把家安在货车上的卡哥卡嫂。或许他们只是随手记录日常,但生活中的浓浓烟火气、两口子的互相扶持,都让人看得格外上头。最近有部纪录片里,也火了一对送外卖的小夫妻,被网友狂夸“可爱”“治愈”。一方面是两个人努力工作的劲头,打动了很多专注搞钱的打工人。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的感情实在太好了,大家甚至是当小甜剧来看的。还开玩笑:“内啥,真夫妻果然甜过假CP。”不过晓梅、冬生夫妻俩的工作地点有点特殊——在我国最北端的城市,漠河。漠河的冬天很冷,当地已经连续3天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50度,打破了196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气温记录。零下50度,是在外面待上10分钟都会冷到脑壳发紧的气温,走街串巷一整天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镜头中,餐厅的玻璃窗、小区单元门的把手,都结上了厚厚的冰霜,行人嘴里呵出白气。晓梅和冬生在送外卖时,看起来比我们日常看到的外卖员更匆忙、跑得更快。除了单子多赶时间之外,还因为实在太冷了,只能靠多多活动来取暖。到这里,你是不是本能觉得这又是一个讲述干体力活的夫妻怎么苦、怎么累的故事?漠河市区不大,晓梅和冬生跑单的时候常常会擦身而过。看到对方时他们会互相鸣笛,就像偷偷早恋的高中小情侣在走廊相遇,心照不宣地交换眼神。中午找个离两个人最近的骑手站点停车,冬生提着买好的热汤冷面蹭上晓梅的老头乐“副驾”。总有人说重复的劳动会磨钝内心,让夫妻迅速爱情变亲情。某次晓梅在送餐途中不小心跟一辆轿车发生了剐蹭,我以为后面肯定要修车、赔偿一地鸡毛了。没想到让她大发牢骚的理由是:“你看到我的第一句不是问我有没有事,你一定是不关心我!”而冬生虽然搞不懂老婆怎么就生这么大的气,依然无条件承认自己犯了不体贴、不疼人的错误,表示立刻悔改。还凑过去打算亲亲老婆以示讨好——结果惨遭晓梅拒绝。不过第二天两个人又光速和好,手牵手地去跑新一天的单子了。事实上,在小城市做外卖员虽然辛苦,但收入并不算低。冬生连拿了几次跑单王,平均每个月都能赚1万多块,在漠河已经是妥妥的高工资人群。
两个人之所以还没日没夜地拼,是因为想要尽快把房子的贷款还完。
希望已经近在眼前了,贷款还剩下六万二,到7月份就能还清,夫妻俩的省吃俭用也可以告一段落。冬生计划之后再赚一个月钱出去旅游,或者给晓梅换个手机。不过晓梅显然另有打算——我不买手机,也不出去,我要攒着,变成百万小富婆。于是她决定换个小一点的梦想:如果哪个月他们挣得多,还完当月贷款后还有余额,就买个榴莲吃。片子结尾冬生真的偷偷买回了一整个榴莲。一边从冰箱拿出来显摆,一边狡黠地笑,“你就说想不想吃吧。”但两个人还是开开心心地吃掉了大半个。晓梅一边往冬生嘴里塞,一边催促“快咬,快咬,跟啃大萝卜似的。”吃完了洗洗睡觉。第二天又接着去送外卖,接着去实现晓梅“百万小富婆”的梦想。暖的当然不是零下50度的漠河,而是夫妻俩的亲密无间,和一起奔向好日子的盼头。《暖城》是系列纪录片《我在祖国送外卖》的第一集。看完冬生和晓梅的故事后,我把剩下的两集也一口气看完了。片子不长,加在一起不过半个多小时。却比互联网上很多有关“体力劳动者”的讨论,都真诚得多。在当下普遍的就业焦虑下,“体力活”在舆论中往往跟高学历人才的向下滑落绑在一起。热搜上挂的关键词是,“大学生卖烤肠”“外卖员成了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们讨论名校生去送快递、当厨师,算不算是“脱下长衫的当代孔乙己”。却忘了“体力劳动者”这五个字不仅是大城市就业焦虑的解药,代表的更是一个个鲜活的、靠双手生活的人。就像晓梅和冬生那样,在《我在祖国送外卖》里,每个外卖员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经历、人生。
而非面目模糊的城市红细胞,不知疲倦地将食物从A地运到B地。第二集的主人公叶晓庆,除了做兼职外卖员之外,还拥有一个特别酷的职业——海钓教练。颠簸鱼船上雷厉风行的神钓手,在骑手的电瓶车上也能风风火火。印象中的外卖员都往往沉默、匆忙,老叶却是出了名的话多。就像你家里那个最热心肠的长辈,用站点经理的评价是,“没见过他这么爱管闲事的人”。一会教店家如何包保鲜膜才能不让汤洒出来;一会嘱咐某个单子记得不要放葱。被问为什么,他只是嘿嘿一笑:“那也都是为了他们(店家)好,真的。”另一集里的主人公尖参才让,总使我联想到《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当然是中年版。沉静又潇洒的气质让他不像外卖员,更像是个“游侠”。
因为工作城市是拉萨,尖参才让经常接到给高反的游客送氧气瓶的单子。
直到客人转身回房,他才会靠在楼梯栏杆上,大口喘气。途中遇到背着行囊的路人,他不会热情地搭话闲聊,却不忘询问对方需不需要帮助。对他们来说——糊口当然是很重要的,但送外卖又远远不止为了糊口。他尤其喜欢夜晚行驶在道路上,“外卖员的顾客不固定、位置不固定,所以遇到的风景也都不一样。”
而对于尖参才让来说,无论多么麻烦的单子都一定要送到——是他的工作职责所在,也是信念感的体现。片中有段顶级浪漫的情节,尖参才让接到客运站附近的外卖单,到目的地才发现对方改了地址。新地址很远,主城区外的山地。但他还是蹬着电瓶车去了。眼看着天色也越来越黑,直到电瓶车没电,不得不停下来。没了交通工具,尖参才让原本可以顺理成章地下线,或者把单子转出去。我正好奇他难道打算靠腿走吗,结果路上遇到牧民的家,他干脆问人家借了匹马。在黑暗的原野里,身穿黄色外卖服、戴着头盔的男子骑着骏马飞驰,沿途的灯光被他飞快地抛在后面。那一刻,尖参才让好像真的变成了一个“游侠”、一名“骑士”。在人们已经习惯把体力劳动者看成“生活艰辛”“吃苦耐劳”的标签时,《我在祖国送外卖》又重新聚焦于群体中的人。外卖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职业,每天都有无数人从他们手中接过一份份餐食,一袋袋蔬果、药品。却很少有机会和意愿去了解,在相同颜色工服之下,他们都拥有着不同的脾性、情感关系和人生愿景。我很喜欢《暖城》的结尾。在2023年的新年前夜,晓梅和冬生跟他们的骑手朋友去小饭馆聚餐。
在热气腾腾的小屋里干杯,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新年愿望。但观众打心眼里希望它们都能实现——因为说出这些愿望的人一直在用双手,向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靠近。它的“姐妹篇”还要追溯到2020年的一次策划,“我在珠峰送外卖”。美团骑手登上千山之巅,为珠峰高程测量的媒体团队送去物资支持;当时网友们惊讶于外卖员的能力有多么“硬核”,再偏僻、再不可思议的地方,都拦不住他们的脚步。从冬天冷到滴水成冰的中国最北端城市,到被海水包围、交通不便的海岛。再到高海拔地区辽阔的原野。
但最动人的恰恰也是他们的内心:在“准时”“高效”这些属于骑手的标签外,还是疼老婆的丈夫、爱撒娇的女生、热心肠的老大哥……外卖员身份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而在侧面外,还有一整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但再往下挖,他们却又重新变成了同一种人——都是有梦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劳动者。当很多网友还在纠结讨论“体力劳动是不是阶层下滑”时,真正的劳动者正在用双手和汗水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筹码、拓展边界。冬生卖力气跑成“单王”,也攒够了带着晓梅出去旅游的钱;而老叶靠着送外卖的兼职,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找到了更好的人生节奏。在一单单准时送达的外卖里,在用车轮、脚步丈量城市的每一天里;他们相信,也终将靠近那个说难很难、说简单也简单的梦想:“要过好日子,要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