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7,名导再度滑铁卢

看电影杂志 2023-09-18 22:30
今年5月,韦斯·安德森带着[小行星城]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为韦斯·安德森,消息一出[小行星城]便备受期待。
还是熟悉的色彩运用、构图方式和镜头设计,依旧华丽的卡司配置,但场刊评分只有2.2。
21部主竞赛影片中,2.2分是倒数第七,放在韦斯·安德森的战绩里面可以说乏善可陈。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像是他一手打造的童话,[小行星城]也是他缤纷的童话世界中的一部分,只是这个童话世界越来越枯燥了。
走进游乐园
对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人们最大的期待可能是他极具代表性的色彩美学。
他的电影中,色彩的存在感极强,构成强烈的视觉记忆。
就像粉色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黄色的[骑士酒店],棕色的[穿越大吉岭],鲜亮的色彩构成了韦斯·安德森电影童话般的质感。
[小行星城]选择了饱和度极高的蓝绿色调。
小行星城坐落在沙漠中,在蓝色天空的映照之下,整个城市都泛着温暖的浅蓝色。
高饱和度的色彩再次强调了明显的韦斯·安德森属性,邀请观众走进他们熟悉的“童话世界”。
第一次参演韦斯·安德森电影的玛雅·霍克说:
“第一次走进片场就像去迪士尼乐园一样,但是片场比迪士尼更好”。
配上精妙的构图设计,无论是标准对称还是几何透视,随便截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毫无疑问,这是韦斯·安德森一贯的水准。
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大家习惯了数星星。
碎片化、多重视角的叙事习惯,让他的电影需要众多人物丰富故事线、补充细节。
只有韦斯·安德森、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的明星导演,才能请到如此不可思议的演员阵容。
如果用奥斯卡作为演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评判标准,那[小行星城]的卡司说是顶级配置也不为过。
本片有4位奥斯卡演员奖获奖演员,获得提名的演员有10位。
除了经常合作和詹森·舒瓦兹曼、蒂尔达·斯文顿等演员之外,韦斯·安德森总能找到优越的演员阵容为他的电影服务。
就算只是跟客串差不多的戏份,得到邀约的演员们也会欣然接下。
跟他合作了5部电影的蒂尔达·斯文顿把这件事情称为“韦斯·安德森的魔力”。
老牌好莱坞明星汤姆·汉克斯、当下最为成功的女演员之一斯嘉丽·约翰逊、好莱坞新秀玛雅·霍克,都参演了[小行星城],众星云集,品类齐全。
这着实为[小行星城]铺垫了观众基础。
[小行星城]创造了焦点影业小规模上映最好的单馆票房成绩。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大家期待在一个轻快有趣的故事中经历一场冒险之旅。
在坚持自我风格的同时,韦斯·安德森一直在尝试剧作上的创新。
早期的[青春年少]关注主角个人的情感发展,到[小行星城]已经变成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开始,韦斯·安德森致力于探究其他艺术形式在电影中的表现力。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书籍,[法兰西特派]是杂志,[小行星城]是戏剧。
将一部戏剧变成电影,是他近十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小行星城]用戏中戏的形式完成了。
在这个除了科技之外一切都停滞不前的时代,愿意一直往前走的人并不多见了。
糖果陷阱
[小行星城]的故事很简单,全片用戏中戏的形式,呈现了一场天文学家科学大会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期间除了遇到外星人拿走城里的陨石又送了回来,什么都没发生。
遵循韦斯·安德森的创作习惯,参加这场大会的每一个人,以及戏外部分出现的剧作家、讲述者、观众都承担了一部分支线剧情。
为了便于理解,片中戏里和戏外的场景分别用黑白和彩色画面区分。
如此,在戏中和戏外频繁切换的时刻,简化了观众思考人物和场景之间关系的过程,为复杂的剧作结构做了减法。
然而,影片的体感时长似乎依旧超出了106分钟的片长。
故事前20分钟是摄影师詹森·舒瓦兹曼试图告诉孩子们母亲去世的事实,让人误以为这个故事是本片的主线剧情。
中段是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明星米奇·坎贝尔和詹森·舒瓦兹曼的“爱情”故事。
两个故事之间只有简单的交叉,没有实际的联系,也没有相同的导向。
一个支线情节就是这样自成一体,这些线条的交点在欣赏“天文食”的时刻,小行星城的所有角色一同见证了外星人来到地球只是为了拿走一块陨石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未有效地把每个角色的经历勾连起来,让一切变得合理,于是全片变成了一幅简单的拼贴画。
这让韦斯·安德森华丽的视听语言,沦为不实用的过度包装。
当一切只是没有逻辑的堆砌,没有恰当的情绪铺垫,章回体加上戏中戏这种复杂的形式显得多余。
频繁的场景和人物切换造成疲劳效应,赏心悦目的画面只是对自我风格的简单重复,因而也失去了吸引力。
片中所有角色都好像和韦斯·安德森的以往作品似曾相识,刚好故事又松散零碎,情绪失去依托,演员的发挥空间被消减。
阿德里安·布罗迪饰演的剧组工作人员,戏份很少,且极为分散,导致这个角色的记忆点只剩下他在剧组工作,就像插播了一段没头没尾的情景喜剧,留下的只是不明所以。

斯嘉丽·约翰逊戏份较多,米奇·坎贝尔以微妙动人的方式流露了喜剧演员的脆弱和无奈,也只能沦为无力的情节装置,牵强地拖着剧情发展,却是本片宣传期的最大卖点。
每一位演员都在既定情景之中做到了力所能及,但他们表现出的情感没有落脚点又和情节发展无关,那么所有人物都成了性格有点古怪但平淡的角色。
如此,无论是对现实和虚构的探索,还是对人类科技发展、身份认同和生命意义的探索都变得流于表面。
最终的结果就是观众的注意力被复杂的结构、二维的人物和乏味的陈述消解,便失去了思考的欲望。
当一切只剩下各个人物在平摇镜头之间轮番用特定的语速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小行星城]变成了催眠曲。
随着外星人把陨石原封不动地送回来,小行星城经历了第三类接触的人们解除了隔离,离开这里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去。
我们也和小行星城中的人有了同样的体验。
见到外星人之前,人们对他有着无限的期待,期待他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实际上,外星人什么都没做。
在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之前,我们期待着走进游乐园,来一场童话般的冒险,看过[小行星城]之后,我们和见过外星人的米奇·坎贝尔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你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我什么感觉都没有”
“我也没有”。
但无论如何他都是韦斯·安德森,很少有人能像韦斯·安德森一样能将个人的风格化推向这般极致。
我们只需要看到[小行星城]的一帧画面,就能立刻识别出这必然是韦斯·安德森的手笔。
也正是因为韦斯·安德森作为独立电影人有能力创造极强的个人风格,人们对他的期待自然更高一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