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映就火出圈,她又要赢麻了
而且,它还将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在10月4日面向全球媒体首映。
向来以「敢拍」著称的韩国,在他们电影里黑自己的国家,简直是家常便饭。《南山的部长》里,甚至直接揭露总统被刺杀的韩国黑历史。
恨国,似乎都已成了韩国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标识,在全世界发光发热。这种恨文化,也不是新近才有的,而是深深流淌在他们民族文化的血液里。
如果硬要对比,可能有点相似于《霸王别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两部影片也诞生于同一年。这里所说的「恨」,不像我们常说的那种简单粗暴的仇恨。它还包含着遗憾、悲痛、屈辱、自责等一系列不融洽的情绪。比起指向别人的怨恨,这份「恨」更多是对国家和命运的自怜和叹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民族情绪,它根植于韩国人的心中。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而是学习中国的汉字、儒家思想和科举制等。到了《军舰岛》里,更是将日本的恶行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上映时,日本政府坚决否认事实,认为压迫劳工纯属胡编乱造。
网民直接开启募捐,拍摄了一则名为《军舰岛的真相》的视频宣传片。投放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累计滚动播放超过7000次。朝鲜半岛的命运,成了美苏对垒的重要棋局,南北被迫分裂。民族分裂所带来的无力感,渗透在韩国影视的方方面面。
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太极旗飘扬》中,导演姜帝圭没有选择用血腥画面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为了获得勋章让弟弟免役,哥哥义无反顾地冲在战场的最前端。而弟弟只想快点结束战争,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贪图名利。就连首尔经济基础的「汉江奇迹」,也是依托于美国的支援。对美国既依附又抗拒的心理,给这种「恨」叠加上一层矛盾感。《汉江怪物》中,暗讽美国人是破坏韩国环境、制造畸形水怪的幕后黑手。
《欢迎来到东莫村》中,痛批美军对宁静村庄里无辜百姓的轰炸虐杀。《收件人不详》中,则是控诉「基地村」美军对附近韩国少女的凌辱施暴。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文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如果说早期对小国无奈与殖民主义的怨怼,尚且还只是针对外部环境。
无力改变大环境,把对现实的不满投射进影视剧,成了对「恨」最好的表达方式。今年最爆的《黑暗荣耀》,则是进一步将「恨」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东恩深受校园霸凌的伤害,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复仇的「恨」。可即便故事给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文东恩的破碎终究无法修复。而这些所有的社会不公,最后又统统汇归于对韩国政府的不满。能得到「敢拍」的称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韩国人对政府的「恨」。热衷于在灾难片中「黑政府」,似乎已经成了韩国电影的标配。
《汉江怪物》中,他们非但没有积极营救平民,反而成了组织救援的最大阻力。《恐怖直播》里,总统为了面子,不仅不愿为过错低头,草菅人命的冷漠残酷,看得人后背发凉。
《局内人》则是深入刻画政治团体勾结黑帮所做的恶行,揭露政府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有句坊间传言称:韩国可以没有总统,但不能没有财阀。随着韩国阶级固化越发严重,普通人难免对他们「恨之入骨」。影视剧的关注点,也从嫁入豪门的戏码,逐渐变成了向财阀「复仇」。《老手》中,刘亚仁饰演的疯批财阀,只手遮天,荒淫无度,最终被法律制裁。本质上,韩国影视剧作品中的「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让观众在这种社会情绪中,找到宣泄恨意的出口,寻求自我的满足。说到这次引发激烈讨论的《我讨厌韩国》,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之所以不想在韩国生活,是因为在这个国家,我实在是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就好像一个应该灭绝的物种。尽管和男友感情不错,但在极度重视物质条件的韩国社会中,却被男友的家人看不起。经历了多年的心理斗争,她发现自己无法继续留在韩国生活。阶级固化的社会现实下,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对于他们而言,生在如今已是「五弃时代」的韩国(抛弃爱情、友情、亲情、婚姻、国家)。正如李沧东拍摄的《燃烧》,正是反映了当代韩国年轻人中普遍状态。
按理来说,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和国内年轻人一样选择「摆烂」。可在「恨」文化的趋势下,他们反而产生了「解恨」的冲动。作为历史的「失败者」,韩国人早已习惯无法挽回和无能为力的「恨」。但同时,这种「恨」又反过来成了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力。据统计,韩国平均每年发生11000次抗议游行示威,大规模出动防暴警察85次。去年年底,光是首尔市中心,就聚集20万人要求总统尹锡悦下台。更深层次上来看,「恨」的背后反而是韩国人对国家的爱而不得。
《辩护人》中,以镇宇为代表的学生,即使面对严刑拷打,仍希望自己能让国家发生改变。被律师质疑游行无法改变社会现状时,他轻飘飘说出一句——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国三大公营电视台换成自己人。最过分的是,「世越号」沉船事件后,媒体竟然还在鼓吹,全部学生已被救出。记录这段灰暗时光的电影《共犯者们》,最终在2017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