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临公子知识星球的@兹心安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些困惑:
“为什么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很难坚持到成功的到来?”
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它们困扰,作为拖延症+行动困难户,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懒惰和意志力不足导致。
直到我读到《认知觉醒》这本书。
我很早就在微信读书app上看到无数人强烈推荐这本书,被誉为“神作”。
果然,看完之后,它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和生活。真的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觉醒之路。
书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即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难度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能够快速成长。
我们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
舒适区:大多是简单又重复的事情,很快乐很舒适但无法成长。
困难区:地狱模式,目标任务和自己的能力相差太大,很痛苦很难达到,容易因为畏难和挫折而放弃。
拉伸区:即舒适区边缘,既跳出了舒适区,但又没有到“地狱模式”,即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作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这可能就是那些高手能够快速成长,持续坚持直到成功的秘诀。
举一个小例子,我一直说,今年是我真正阅读的开始。
我以前也知道读书有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月读一本书,把一本书读完再开始下一本。
结果发现: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一是因为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每次想着还有一个月时间就不断拖延,结果到了月底也没看几章节;二是书中有一些内容晦涩难懂,以我当时的认知水平还get不到理解不了,觉得枯燥无味就直接不读了。
但读到这本书后,明白了要在舒适区边缘努力,我把困难模式调低了:
我没有给自己规定必须完成的时间,而是从感兴趣的喜欢的开始读,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状态好我就多读一点,状态不好我就少看或者不看。
遇到晦涩难懂理解不了或没兴趣的内容,我就果断放弃,开始寻找下一本。
结果可能因为我读的都是感兴趣的,内容刚好能够get得了的书,这就是在我的拉伸区阅读。我反而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一本又一本,现在真正爱上了读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
在舒适区边缘行动,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而且这种理论对积极心理暗示有一定作用,遇到困难时,不会再怀疑“我不行”,而是“这不是我的拉伸区,和我目前能力不匹配”。
接下来,就只需要降低难度,找到自己的拉伸区就可以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网上扑面而来的信息产生焦虑迷惘,让你无法安于当下,总忍不住寻求改变,一会儿想学配音,一会儿想学PS,一会儿想学画画,一会儿想写作……
结果就是去做刷视频,打游戏这类轻松的事情,可能几年过去,什么也没学会,甚至什么也没开始。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自制力不够,但是,《认知觉醒》中有2个醍醐灌顶的观点:
1、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源于自制力,而是:消除模糊,提高清晰力。
2、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脑力的事情,可能就会下意识去做那些轻松能够获得及时满足的事情。
那如何消除模糊,变得清晰,拥有行动力呢?
有三点:
一是学会取舍,降低选择,一次只做一件事。
其实我就是刚才说的那个一焦虑就啥都想去尝试的人。
折腾几年,什么都没有真正学会,哎。
回头想想:当我有很多选择,短视频,PS,写作等等,我头脑是模糊的,是不清晰的,而头脑思考和做选择是很消耗精力的,这种时候人真的很容易逃避。
但现在,想清楚我对写作感兴趣就先学习写作,舍弃其他。
集中火力在一件事上,效果马上就变得不同。
二是写下来,拆解目标,制定目标要到细节可执行化。
比如刚才说的我看书的事。
以前我脑子里的目标,仅仅是“今天要利用碎片化时间看书”,实际上那天我该干嘛就干嘛,这事往往没放在心上。
但是当我写下来,拆解看书目标:
“在下班的路上,用手机微信读书app,自己要看《认知觉醒》第六章行动力,看10页。”
这任务是很清晰的,什么时间,在哪里,使用什么工具,具体什么书,看多少页。我那天很大概率就会看书了。
三是制定目标越微小,越容易行动起来。
万事开头难不是没有道理的,完美主义和预设困难让我们很难开始做一件事。
OK,那就降低开始做事情的门槛,设定微小目标,快速行动起来。
比如我今天的目标是运动1小时,我一想到这个目标就头疼,如果换成运动5分钟,是不是很快就有信心去做了?
这就是目标具体微小化,清晰明了知道自己去做哪个行动怎么行动的效果。
提高清晰力,才能把注意力和时间投放在具体行动上;拆分目标,才能“无痛开始行动”,朝着目标不断前行。
生活中,多少考研者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努力丝毫不肯松懈,却没能成功上岸;多少人受到鼓舞都会像打了鸡血冲刺几天,但是往往三分钟热度,很难坚持。
这也许都是因为不会主动休息。
《认知觉醒》中提出:每个人的精力就像一桶水,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但随着长时间的消耗,精力总量势必会呈一条下降的曲线。
那些持续刻苦不会休息的人,一开始状态效率都不错,但是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只能靠着意志力痛苦支撑,不排除有些人能坚持下来,但是大多数却是精力严重不足,选择放弃。
而那些知道主动停下休息的人,因为休息,精力桶的水位能够快速恢复,精力曲线不只是下降趋势。
著名作家吴淡如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大学时期,她的一个舍友每天花30分钟学习日语,效果很好。
为了超过舍友,她要求自己每天学习两小时,一开始信心满满,但一周后,因为每天事情太多,抽不出两小时,而且学习没有明显进步,学习中断。
而那位舍友,却一如既往每天学习30分钟,坚持了四年,获得了日本公费留学的机会。
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时期,我们班有超多学霸,学的比我好,还玩的比我好,你说气不气?
其实我也是以全校10多名的成绩进的火箭班,也算半个学霸。
可当时由于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让我心态失衡,非常焦虑,我变得只知道埋头努力。
高中的紧张氛围不允许我停下来休息,经常熬夜学习甚至失眠,结果我在长期压抑得不到喘息的环境下,成绩落到了200名,再到500名,最后高考彻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由原来的准名牌大学变成了普通一本。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进入火箭班,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但生活没有如果,只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啊,现在我知道我不适合在太高压的环境下成长,我也给够自己尽量多的时间休息回血。
我当时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能够玩的好还学的好,现在想来一是他们心态好,我心态崩了,二是他们知道停下休息,而我不敢休息。
大多数人告诉自己要更刻苦、更努力,但却忘记了主动休息,能量回血。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舒适区边缘努力,告诉我应该在哪个地方改变和行动;
提高清晰力,教会我如何走出“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困境;
主动休息+积蓄精力,让我窥探到持续行动的秘诀。
《认知觉醒》就是这样一本书,即讲理论依据,提升认知;又给行动步骤,步步为营。
因为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舒适区边缘阅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从此爱上了阅读;
因为阅读这本书,我开始行动,开始专注写作,彻底走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困境;
因为阅读这本书,我窥探到主动休息是持续行动的秘诀,更能在一个领域长久坚持。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的困惑和问题,那么,就现在,去读起来吧,祝你也找到想要的答案呀!
—END—
PS:点击下方公众号“临公子的小日子”后台回复“认知觉醒”领取电子书~
👇👇👇
《副业写作,普通人的年赚百万之路》
备注“财富”免费领
限量赠送,送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