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江名媛
此刻,我坐在青旅门外的椅子上,敲打着键盘,不远处传来嘟~嘟~的消防警报声,面前不时有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经过,应该是中午出来觅食。
我刚刚吃完罗森买来的三明治,300日元不到,就着青旅一楼咖啡馆的咖啡。因为忘了给我做了,小哥还送了我半块饼干,上菜的时候双手拖盘,满脸堆笑,不停用日语说抱歉。
我不需要做什么,就这样坐着,晒晒太阳,看行色匆匆的路人,看头顶方方正正以卡其色为主色调的建筑,看白云在蓝天下徐徐飞舞。
一辆公路车从面前嗦地一下过去了,抬头看,是个足有50来岁的哥们,留着一小撮马尾,头发花白,他没有坐在座椅上,而是像年轻人一样抬起身子往前冲。
想起昼颜里的女主买完菜骑着车回家的样子。如戏,如梦。
我也不需要听什么音乐。周遭的声音就像一首天然的歌单。小面包车停下来等人时发动机发出的那种低沉的轰鸣声,男子慢跑时发出的那种像脚踩海绵发出的那种轻轻的噗噗声,小姐姐提着一袋子易拉罐去垃圾箱的路上发出的那种咚咚声,两个女子提着刚从711买来的咖啡边走边聊的交谈声。
面前是一条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巷子,但却听不见有人鸣笛,也不拥堵,行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卡车都能畅行无阻而且互不干扰。
左侧的十字路口也没有红绿灯,也没有穿着制服的人维持秩序,但只要有行人,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等行人过了之后再开。
那些行人也从不左顾右盼,他们就这样悠哉悠哉地走着,可以说完全是“目中无人”。
我像是怀念初恋的滋味一样细细品尝着眼前的一幕。这稍纵即逝的一幕,这等了四年的一幕,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幕。
明明我已经来了十几次东京了,却怎么还像第一次来那样陌生呢?
昨天出关,看到不少穿着制服戴着口罩的阿姨在维持秩序,他们面带微笑,弯腰,引着排在最前边的乘客去不同的窗口,一边带路一边用日语说这边请。
以前这样的场景除了刚来的几次会觉得有点意外之外,之后来是很少会在意的。但是昨天看到这一幕,我不知道为什么,却本能地觉得有点震惊。
也许是好久没来了,也许是以前那些我不以为意的事情现在看来是多么值得珍惜。
中途有个人的身份证掉了,阿姨举着卡片来回问,这是谁的卡片啊。那么晚了,她不累吗?她明明可以把卡片交给遗失中心的。
出关,第一次拍照闭眼了,海关人员不停地鞠躬道歉,说先生,麻烦您再拍一次。这难道不是我的错吗?怎么好像反倒成了他的错?
咦?刚刚在飞机上还大呼小叫的乘客怎么现在这么安静?安静得几乎连掉根针在地上都能听见。
也许,他们跟我一样,那样的灯光,那样的色调,那样的服务,那样的冷气,那样的氛围,让人会情不自禁地安静下来。
排队,轮到我了,卡其色的地毯上有一块红色的长块,像是欢迎游客的红地毯,又像是排队的警告。
原本,你面对海关人员应该是紧张的,是不安的,但当我看到红色的长块那一刻,只感到安全,只感到我不会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索贿,也不会被刁难。
海关报税处,递上护照和申请表。小哥翻看了一会问,你就带一个背包吗?是的。里头没有这些单子列的这些要报税的商品吧?没有。好的,谢谢,这边走。他微笑,鞠躬,用手指了指大厅的方向。
搞得我有点目瞪口呆。怎么不用安检?怎么可以这么信任我?我说没有就没有?
这些感受我在出发之前是预想不到的,我当时除了有一点兴奋,更多的是紧张。那个四年前去过的城市还是跟原来一样吗?而原来的她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似乎都有点忘了。
作为中国人,他们会怎么看我呢?还是跟四年前一样礼貌热情吗?我不敢确定。
刚刚写到一半,隔壁坐着一对白人夫妇,在自拍。我停下手头的工作,问,需要帮忙吗?再好不过了。妻子模样的女士答。
拍完,聊了起来。从乌克兰到中国到德国,从日料德国猪肘子到北京烤鸭,什么都聊。分别的时候看了下表,聊了一个多钟头。
先生是德国人,太太是阿根廷,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日本,呆了三四个星期了。本来疫情前就想来的,但是疫情没办法,今年终于成行了。
看来出国不光对咱们来说不容易,对老外来说也很不容易。
太太拿出手机举着个“今”字问,这个字中文念什么,跟日文是一个念法吗?他们是一个意思吗?
我们时而沉默,时而大笑,时而愁眉苦脸。
中途,母亲发来语音,说你干嘛花钱去旅游,在家有免费的房子住不香吗?我说,妈,旅游可以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人生图的不就是这个吗?
还有一些说了我妈估计也听不懂的好处。比如它可以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谦卑,它可以给予我在国内给予不了的能量。
就像今天早上醒来,服务员开窗,我这才发现那是一个逃生窗,拉开了人可以顺着绳子逃出去。它给予了很强的安全感,以致于刚刚我饿了想去买点东西吃,ipad钱包都没拿,就放在室外的凳子上。因为我知道这个地方出现小偷的概率不是没有而是很低很低。
这种能量几乎俯拾皆是,它出现在晚上没车但行人还是等绿灯亮才走的街头,它出现在因为飞机晚点错过了最后的checkin时间但发了邮件之后前台小姐姐一直等我等到深夜的青旅,它出现在便当不知道按几号按钮热突然柜台大叔走了过来一手把便当抢过去帮忙热的便利店,它出现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戴着耳机看手机没人拍照没人盯着你看哪怕喝醉了都要假装镇定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的地铁车厢。
我刚刚买了个便当在咖啡馆门口吃,刚刚送我饼干的小哥走了过来,双手合十,微笑着说,现在这里是咖啡馆的地盘,不能吃外食,要是想吃的话可以进青旅的休息区吃。
我很不好意思。双手合十,对不起,对不起。
某些方面,东京是古板的,压抑的,但它又是有秩序的,有安全感的。
坐了一个下午,我一点拍照的欲望都没有。似乎任何举起手机的行为都是对周遭环境的一种破坏对他人的一种侵犯。而且,有很多东西岂是一个小小的相机可以捕捉得到的。
比如微风,比如人们走路时的姿态,比如他们脸上那种又有点紧张又有点放松又感觉很亲切又有点距离感的表情,比如我像是穿越到一个增强现实版的小津安二郎片子里的不真实感。
怎么,他们的衣服可以穿的那么朴素又那么养眼,怎么那像积木一样乏味的房子仔细看却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怎么那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怎么一个幼稚园小朋友也可以独自走在街头?
我心里这一万个问号,记得当年第一次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已经忘记具体是哪一年了。但当时的问号跟今天又有点不太一样。
当时觉得以后到日本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眼下这每一分每一秒我似乎都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