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是一名设计师,近几个月来,每当想到去上班,她就感到全身无力,焦虑烦躁。
最近一个月,她的症状加重了,入睡前脑子里不停地回想白天工作中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只能等精力消耗尽了才能入睡。
图源:soogif
前几天,她在网上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显示:
有抑郁情绪。
柚子想到工作中的各种不易,真想马上辞职不干了,同时内心也有些犹豫。
她在小红书上发了一篇笔记:“抑郁了,我该不该辞职?”网友们对此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表示支持,有的表示反对。
图文无关(图源:小红书)
支持的网友认为:
不支持的网友认为:
图源:图虫创意
正当她左右为难时,有些网友前来提醒:
01
柚子是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
当面临压力、挫折以及无法应对当前处境时,人们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烦恼情绪。
然而,这些情绪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也称抑郁发作,是一种很常见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图源:腾讯医典
与正常人经历的情绪起伏不同,抑郁症患者常有情绪低落、体力精力下降、活动减少、产生自罪感和无价值感、社交退缩、丧失兴趣及愉悦感、产生自杀观念等症状。
这些症状持久或反复发作,使患者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受损或丧失,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源:见水印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需要到精神心理专科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评估及确诊。
那么,哪些症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以提示可能患有抑郁症呢?
02
抑郁症的9个信号
1
持续情绪低落
经常感到难过、悲伤、无助、绝望,可能都没有明显原因,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2
兴趣减退
以前喜欢的事情,现在不感兴趣了,也没法从中感受到快乐,不愿尝试新事物或新活动。
3
自我认同低
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过度自责内疚,自感一切都不如人。
4
容易疲劳
即使没有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也感到疲倦和虚弱。
5
思维迟缓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过度考虑,犹豫不决,思维迟钝,脑子像生锈了,做事效率明显降低。
6
社交退缩
对社交失去兴趣,总想一个人待着。不自信,担心表现不好,被别人拒绝或评价。
图源:腾讯医典
7
消极悲观
悲观,对将来感到绝望,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陷在过去的痛苦中,难以释怀。
8
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过多,而且睡再多也没精神,做噩梦。
9
食欲改变
没有胃口,或者暴饮暴食,体重明显变化。
图源:《小欢喜》截图
当出现以上一些症状时,可到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03
确诊了抑郁症,要不要辞职?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多人。
在患上抑郁症后,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都很难提起兴趣和动力。继续工作或学习,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有心无力越来越糟糕的感觉,往往会带来更重的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会马上想到辞职回家休息,避开眼前的一切烦恼。觉得只要离开某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但要留意,导致抑郁症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工作和学习压力单方面的因素。
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它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同时还受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遗传基因、个人的认知方式均对发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图源:见水印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因素,抑郁发作时,看待事物的态度本身就会偏消极和负性,就好像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世界,如果此刻冲动做出一个选择,事后可能会后悔。
不妨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如果患了抑郁症后,明显失去行动力,无法正常社交及工作,着重考虑的不再是该不该工作,而是能不能工作。
这时候,先要积极系统地去治疗病情,改善抑郁情绪,减轻躯体化症状。
图源:腾讯医典
待抑郁症状缓解之后,尝试感受的真实性和可改变性,再考虑是否应该辞职。
无论是选择继续工作,还是辞职,都是在谨慎考量后才做的决定。
04
如果辞职了,可以做些什么?
辞职后的日子里,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 保持和外界的联系
脱离了工作和学习,并不意味着开启“与世隔绝”的模式,不要切断与外界的链接,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比如尽量避免独居,建议和家人朋友一起居住,经常和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倾诉、聊天,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庭及朋友之间的活动等。
个体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能从中会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可以成为治愈抑郁症的支持力量。
通过与人互动交流,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逐步消除抑郁症带来的无意义感、无力感,恢复社会功能以及对生活的掌控力。
如果我抑郁了,请这样安慰我
▽
图源:小林
√ 让自己有规律地“忙起来”
虽然辞职后不需要每天上班打卡,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整日躺平、黑白颠倒、无所事事。
很多患者在长时间休息后,会产生一种完全脱离社会的虚无感,对未来痊愈的生活感到恐惧和无措。
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饮食及作息时间、适度的运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忙碌一些。
保持学习习惯,为重返职场做一些准备。
图源:小林
√ 循序渐进地调整社交圈
尝试先接触比较熟悉的社交圈子,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社会公益兼职或较短时间的社会团体活动,给自己创造一个缓冲空间,避免因突然改变及压力过大带来紧张性刺激,缓解情绪波动。
图源:小红书“白日做梦的蓝胖子”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的 摸鱼 科普贴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把小卫星标3连
▽
-End-
「有用就点在看」
本期封面:
来源:“健康宁心”微信公众号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和“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