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旅游,中年人流行抱团“旅修”
曾经,中年人热衷抽空跑到马代私岛休养,在“地表能量最强的地方”调养身心灵,并将此番折腾视为必要的离群索居消费。过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他们不再追求朋友圈定位带来的差别性虚荣,也无需在饭局的寒暄中,燃烧自己来破冰。在可控范围内的出走,是他们的唯一叛逆,于是旅修,就成了能够再次唤醒中年人消费多巴胺的有限刺客。所谓旅修,字面意思,兼具旅游和修行,大巴两小时,直达城郊基地。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出家轻享版?实际上,疗愈旅修主打的是逃离都市喧嚣、一条龙调理身心的极速治愈之旅。眼睛一睁一闭,就能获得京郊小马代的体验。一副叛逆安全牌,安慰了不少中年人。海岛的阳光沙滩太遥远,疗愈旅修成了中年人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中点。周末进山旅修两天,也不耽误周一上班。“我会跟别人说来这儿是为了逃离城市喧嚣,沉浸式吸收自然能量,唤醒生命意识,但实际上就是想用付费的方式,交换一种不孤独的独处体面。”在都市生活里,中年人爱去哪儿独处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白天,他们不得不钻进CBD的写字楼里赚上一天的“窝囊费”,到了夜晚,就得马不停蹄地赶往一场不能缺席的家庭生活——这都算好的,惨的是还有一批向来不被需要,每到深夜就成了这个城市月入三万的游魂。如果说,在地下停车场关起车门静坐,是中年人生活里为数不多的零碎喘息,那打着“与自然亲密接触,吸取宇宙能量”名号的旅修,就成了中年人奢侈的模块化时间管理。“人到中年,早就没了说走就走的勇气。周末想自己待会儿,就得想方设法找点正当理由。如果说想干的这件事目的是缓解压力,就没人会提出异议。”旅修,主打的就是一个以放空为主题的疗愈之旅,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心情如何被疗愈。“光能量冥想是抱团在阳光下静坐,伴随溪水、微风和鸟叫的3D环绕立体声进入睡眠;颂钵音疗是跟随乐器的低沉回响,从内而外的打开身心,进行‘灵性启蒙’;每个流程都有专有名词——吃饭叫食物疗愈,聊天叫语言疗愈,走路时候不许说话则叫做‘止语徒步’。”90后北京白领小徐,就报名了一次去房山的两天一夜“疗愈旅修”,“表面上吹得玄乎其玄,其实来这儿的人想法都差不多。不是为了提升心灵能量,就是想找个正当理由自己呆会儿。”有些人表面向往避世的修行生活,进山看到发霉的床垫和旱厕就被劝退,疗愈旅修则“既能出家,又能享受”。“报名一次旅修后,才发现入住的民宿是五星级的,饭是丽思卡尔顿厨师长做的,甚至接来送往的座驾,都是有‘陆地头等舱’之称的考斯特。”85后北漂白领小刘,在某知名大厂做程序员。工作的强压下,失眠就成了小刘难以言说的困扰,“脑力劳动了一整天,躺在床上还觉得脑子在活跃,有个周末和朋友去山区徒步,才发现耗尽体力后人睡得有多香。”小刘之前尝试过室内的疗愈催眠,后来却发现它的催眠效果仅限于当晚。报名疗愈旅修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在苦修生活的劳累下睡个好觉。没想到,等待小刘的不是田园牧歌的修行,而是心理测试。“人群是按心理测试结果分类的,这就导致和你组团的人烦恼和情况都大差不差。有的团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有的团是情感疗愈的。大家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相处起来就很平和。”在小刘眼里,疗愈旅修就是一场“人在北京郊区,心在巴厘岛”的松弛体验。“需要社交的场合仅限于晚上的‘围炉夜话’,你无需费心力和团友们找话题聊天,跟不跟流程都随意,目的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小刘说,比起沉浸式干活的出家修行,疗愈旅修更像是中产团建。“岁数大了,真去庙里出家干活身体也吃不消。疗愈旅修的强度刚刚好,更何况,这里还有和巴厘岛差不多的精油按摩。”人过三十,小刘隔一段时间就想进山住几天。疗愈旅修成了小刘的隐居体验卡,“虽然打的是修行的名号,其实住宿不比五星级酒店差。躺在山景房里看山看云的松弛感,和你花大价钱飞到热带雨林里住airbnb无异。”“此外,陪着你的不是导游,而是心理疗愈师和摄影师。你随时都可以开展一场心理咨询,而你做的每一项疗愈活动,都有人贴心地帮你抓拍出‘松弛感’。”小刘没要求摄影师抓拍,对她而言,在没有信号的山里,睡觉才是一件正经事。“练太极和做瑜伽的时候没有睡意,但好在流程到了唱诵和抄写经书时,我突然找到了在课上开小差的状态,很快就睡着了。”和小刘同样爱上疗愈旅修的,还有80后北京土著达哥。达哥上了岁数,事业和生活都趋于稳定,烦恼也逐渐塌缩成“没有独处的时间”。年轻时酷爱旅游的达哥,成家后再没了东奔西走的自由,“自驾游自己身体吃不消,远途旅行拖家带口玩不好,索性再也不提出门旅游这茬了。”对达哥来说,周末报个团进山旅修,就算是旅游的平替,“自己在汤泉馆里躺一天,总是很难拒绝按摩老妹的推卡请求。但花上小一千进山旅修,不仅买到了基本的体面,还有了同龄人的陪伴。”“来疗愈旅修的大多是看上去一脸疲惫的中年人,大家彼此之间不会寒暄,但也没有互不搭理的冷漠感。因为疗愈旅修吃的饭大多是素食,很多人吃不惯,旁边的热心大哥还会给大家分自己带来的酱货。”当疗愈旅修成为中年人秘而不宣的情绪疗养站,不少小年轻也跟风疗愈了起来。90后上海姑娘枝枝,就在周末报名了某个去舟山的疗愈旅修团。三千多的报名费,对枝枝来说并不便宜。等到豪华游船把疗愈团运到舟山,枝枝才发现这场疗愈旅修,其实是一场把市区生活搬到海岛的“平行空间”。“我以为是沉浸式避世,感受自然的能量,没想到连饭都是城里带来的预制菜。”“泡温泉这项流程名字叫水流疗愈,说的是在天然温泉中吸取自然的力量,等到了才发现,温泉的水其实是现烧的。”在疗愈团里,枝枝还发现有些团友一开始就带着摆拍的目的,“疗愈旅修竟然也发展出了陪拍生意,当这种松弛成了一种社交媒体的展示面,其他团友也就沦落成了背景版,大家只会更紧绷。”有些人来展示这种松弛,枝枝却觉得自己被仪式感绑架了。“当连在湖边呼吸都能成为一个活动项目,我很难不怀疑自己这三千块能不能回本。”此外,所谓的香气疗愈,就是把大家关在同一个房间里闻香薰。“虽然疗愈师玄乎其玄的介绍,说自己这是从热带空运回来的手作香薰,我还是瞥见了瓶底的价签,29块9。”当旅修成了一种被镀上情绪治愈能力的场景,有人说这就是割韭菜,也有人展示出了压根不在乎的自得其乐。比起花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和心理咨询师面面相觑,旅修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场无需他人参与的、最轻松的自愈方式。枝枝说,自己在疗愈团里遇到了一个年近五十的上海阿姨,算上这次舟山疗愈,这已经是阿姨来疗愈旅修的第三次。当其他人还在争论疗愈旅修是真的为情绪付费,还有又一场针对年轻人的神神叨叨,有一些原本就不抱着疗愈目的的人,却在这场旅修中真正放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