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虞云国谈二十世纪漩涡中的史家与史学

忽左忽右Leftright 2023-09-19 23:41





本期介绍
预计阅读6分钟

二十世纪的许多中国历史研究者都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少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他们的经历对所有人有借鉴意义。吴晗为什么在西南联大时期选择“左转”?已经在国内取得学术成就的丁则良,为什么选择去英国学习苏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归国心切的丁则良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特殊历史时期的刊物也能看出史学沉浮。面对不同时代的现实问题,历史学家到底应不应该介入?请听历史学家虞云国带来的精彩分享。

内容节选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刘子健在东京审判中的工作


虞云国
49 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转折,我书里面的那个几位史家,我就把它列成所谓去、留、走、归这四类。

去美国就像刘子健先生。刘子健实际上是参加了东京审判,他是东京审判里面的一位书记员,他确实在东京审判中间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他外文很好,为中国检察团提供了很多日文资料,而且他还揭露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还继续迫害中国劳工的。到 48 年他就感到还要继续学习,所以他到美国去学习了。他留美国也有点偶然,那最后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48 年他去读博士,然后 49 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就不得不留在美国。然后的形势让他又感到不能够再回到故国了,所以他就形成了对故国的不断怀念。这是他人生过程中间很深的情结,他后来研究宋史,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的 20 世纪是如何转型的?


吴晗的命运变迁


虞云国
吴晗当时代表军管会接收清华大学,他是接管整个北京的文教界的一个政治领袖,所以他的选择就明显不一样,因为他的转变在他到西柏坡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在 49 年以后,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吴晗恐怕是仅次于郭沫若的学术文化领袖。但是后来我们都知道,他为了要响应海瑞精神,就写了海瑞的文章,一下子踩了雷。直到10年探索开始,他的命运也就注定了。你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地位很高的人物,他的自身命运自己也把握不了,而是随着 49 年以后政治风浪的颠簸而颠簸。



丁则良往事:希特勒与纳粹德国

程衍樑
除了吴晗的例子,丁则良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您这本书里面关于他的这些文字,我觉得能够给我们还原一个在那个年代有非常强烈的报国的情结,同时思想上也是受到左翼思想吸引的,这样的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形象。我们过去这个节目往期曾经有一期聊到过雷海宗,我看到您在书里也提到过。


虞云国

我老师在世的时候,和我们谈天的时候也会谈到他的好朋友丁则良是很有才华的。你刚才说到雷海宗称赞丁则良,雷海宗是搞世界史的。当时已经成名的史学大师对丁则良也是青睐有加的。我看到这么多了不起的大师都说他好,那肯定是好了,不会有那么多人看走眼的,所以我就更关注了。

可以看到他的左转也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他当时与何炳棣当时在西南成为两个学霸,互相之间有点在较劲。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考取庚款(留学生)以后,马上通信给炳棣报喜讯,说我要到英国去学习苏俄史。炳棣劝他说你不要去学苏俄史,因为你要先学语言(俄语)。第二个你原来在中国史方向就已经有基础了,你不应该去转行。你何不到英国去学英国史,然后就扩展自己的眼界,然后再回过来搞中国史,那你中国史肯定会大成,但是丁则良不,他说我一定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中国知识分子最了不起的就是这种情结,但是最值得怀疑的也是这个情结。他也受到五四以后那种启蒙思潮的影响,所以自由和民主是他的思想底色。但是在抗战后期,他的思想受当时国际大形势、国内大形势的影响,形成了两大中心,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国家主义。因为当时中国受日本侵略,国家弱,所以要求国家主义。适当张扬民族主义,强调爱国心,那是应该的,但是它都有一个度。你过度以后就成为一个双刃剑,把你自己给砍伤了。丁则良在这上面就是有很大的缺陷。他就想中国在战后要能够和美苏两大国能够去争雄的话,一定要让自己的国家强大,所以过分强调民主是不对的,他就把原先五四对民主的启蒙,宁可为国家而把它压抑。我甚至看到他文章里面有这么一个说法:“为什么在战争中间,德国宁可受自己国家专制的统治,也不愿意让自己国家沉沦下去?”这我认为是完全错到底了。因为那时候是纳粹希特勒,以专制让国家强大是不对的。所以我在这(书)里面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批判。


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

虞云国

我认为历史学者更多的责任是以你自己的史学成果,让读者形成一种历史的通感。历史有什么作用?我读了这段历史以后,在自己思想中间形成对某些历史的一些看法,然后我们自己又在不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件和社会变动。你在思考的问题中间,可以找我们现在的某个事件的某个侧面,和历史上面的某些东西是不是有点相通的地方。这种相通会让你思考问题更深刻也更准确。这样你的史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但研究成果中间所得出的通感,各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在《学随世转》里面的通感和读者得到的未必都是一致的。作为一个研究者,你必须要做到在研究写作的过程中间是不虚美,不夸大,实事求是,不有意的掩盖某些史料,这样你得出的结论你才有一定的穿透力。否则的话你就只是影射了,这个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本期嘉宾


虞云国 宋史学家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著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学随世转》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本期提到


吴晗 / 丁则良 / 刘子健 / 陈寅恪 / 闻一多 / 梅贻琦 / 雷海宗 / 郭沫若 / 陈垣 / 胡适 / 黄霖 / 柴德赓 / 戴厚英 / 刘大杰 / 朱维铮 / 余秋雨 / 东京审判 / 一二九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 / 西南联大 / 抗日战争 / 战国策派 / 五四运动 / 抗美援朝

《学随世转》/《朱元璋传》/《海瑞罢官》/《学习与批判》/《毛泽东传》



👂🏻

文稿、排版:胡凯歌
编辑:hualun

忽左忽右224|郭建龙谈宋金战争的起因与「靖康耻」的来龙去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