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全网最详!iPhone 15 Pro Max潜望镜头深度解析

ZEALER 2023-09-19 23:51



今年iPhone 15系列的首支视频,我们只聊一个技术点:潜望长焦。这期节目,我们将从专利出发,结合长焦在各场景的实拍表现,试图窥探苹果这一全新设计的光学组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


⬆️点击上方收看视频⬆️

文字版:


今年的新iPhone,发布会看到一半的时候,准确地说,是看到1小时14分的时候,我这期视频的标题,就已经写好了。



作为今年iPhone解禁日的第一期节目,我不想做泛泛而谈的体验啊,我相信你们想看的应该也不是这个。所以不如,我们把话题收窄到一个机型,里面的一个技术——四重反射潜望式长焦。相信我,不看到最后,你一定想不到,这颗长焦的背后,还有着这么精彩的故事。



要看懂这颗潜望长焦,你需要懂一点小小的物理,不过不用担心,这些东西,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


我们知道,光从一种介质,发射向另一种介质的时候,会发生折射。这是一个半圆形的透镜。我们从这个位置,给它一束光,你会看到,这束光,被分成了两个方向: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穿过了棱镜,进入到了空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依然留在棱镜内,被反射了过去。



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改变光的方向,你会发现,超过一个特定的角度之后,折射光,突然消失了,所有的光,都只反射,不再折射,这个现象,被称为「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而这个特定的角度是多少,这和介质的折射率相关,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折射率。我们把这个角度,称为「临界角」Critical Angel。小于临界角,部分反射,部分折射;大于临界角,则发生全反射。



这些,就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接下来,我们上实物。iPhone 15 Pro Max上面的这颗潜望镜头,和我们见过的其它潜望不同,它看上去好像有点“扁”。一般的潜望镜头,棱镜的顶角,都是被设计为45°,这样光线从镜头进来之后,就会被垂直地反射到这里的CMOS上。当然,也有一些方案,会使用两颗棱镜,把CMOS水平放置。而iPhone,不一样。首先,它把镜组,挪到了前面,然后把棱镜,做成了一个整体。从侧面看,棱镜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顶角,不再是45°,而是比45°略小。


当光线入射之后,首先经过的,是棱镜的这条长边。因为入射光是近乎垂直地射向棱镜,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所以,会有一小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而大部分光会穿透棱镜,到达它的短边。在短边上,我们不希望光继续折射到空气中,所以我们给短边镀上一层HR高反射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回长边。到了这里,情况和刚才不一样了——因为入射角已经超过了临界角,所以这个时候,全反射(TIR)发生。光不会穿透过棱镜,而是继续留在棱镜内,到达对面的长边。同理,这次的入射光,也超过了临界角,所以,它又发生了第二次全反射(TIR),到达短边。这条短边,同样镀有高反射镀膜,它会把光反射到这里。而这一次,光线再次近乎垂直地射向长边,所以有一小部分光被反射,而大部分光会穿透棱镜,最终到达CMOS。



这就是发布会上讲的, 棱镜内的4次反射。这样的光路,相比传统的45°棱镜方案,有几个好处:



首先,让光在棱镜内来回折返,比起90°垂直反射,在同样的体积下,它的光程会更长,容易得到更长的焦距;第二,因为棱镜的顶角更小,所以Z轴的尺寸也可以缩得更短,减少了手机的厚度。这时候有的弹幕可能会问了, 棱镜确实是薄了,但是这不又多出来一个镜组吗?镜组放到外面,不是一样有厚度吗?诶, 这个时候啊,我们来把模组装进手机里, 你会发现,镜组的厚度,刚好被摄像头的凸起给抵消了,反正这边也要凸起一坨,拿来放镜片,不是刚刚好吗!




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的Find X6,后摄的那个deco,为什么是这个形状?潜望就不能放到中间吗?原因, 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把这整个模组,全部塞在Deco的这个凸起的大圆环下面,要不然的话,挪过来,纵向的空间,就都用不上了。



说到这啊,顺便再给大家说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苹果这个潜望的专利发明人啊, 是个日本人,叫Takeyoshi Saiga,斋贺丈庆,以前好像是佳能的工程师。而在他名下呢, 还有另一份专利,也是潜望结构,跟这个非常相似,你可以理解为它的一个变种。 这个镜头,同样是让光折叠4次,但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



棱镜被一分为二,而且这两个棱镜,它是带光焦度的!简单理解,就是把前镜组的两片镜片,直接二合一到了棱镜上,这样前面,只剩下一片镜片,而这片镜片的最高点,不超过棱镜的最高点,这样,整个模组,就是一个纯平的立方体,没有凸起,最大化缩减Z轴高度,极限减薄。当然,代价,就是这两块棱镜的加工成本,会非常爆炸。



注意,这份专利,现在也在苹果公司手上。如果他们哪一天,做了一个背面纯平无凸起,又带潜望长焦的手机,你就该知道,这可能是从这来的了。所以啊,以上,就是这颗潜望镜头的基本原理了。我们今天的视频啊,就做到这里吧。开玩笑,做到这里,你们能给我投币吗?我们继续聊。



其实做到这里,我们还只是完成一个大致的形态,因为这个系统,还远远称不上完美。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它处处都存在损耗。 首先,在这两条短边上,用的是高反射镀膜,光在被反射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能量被吸收掉。




而在这两条长边,它虽然是全反射,可真正 完美、无损耗的100%全反射,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里,我们是无法制造出如此完美的介质的,它多少也都要损耗一点;



同样, 在这个位置,光在从空气射入棱镜时,虽然大部分光,会以折射的形式进入棱镜,但依旧会有小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些反射光可能会继续在镜组间来回反射,形成讨厌的鬼影;而在这个位置,本应射出棱镜的光,也同样无法全部抵达CMOS,也会有一部分光,返回到棱镜内。



所以,我们还需要对这个棱镜,做分区域的表面处理。 首先,在光线需要穿透棱镜的区域,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透射,和尽可能少的反射,所以,我们可以给它镀一层AR抗反射膜,来减少反射的发生;



而在这些区域,我们希望把有用的光留在棱镜内,并且抑制无用杂光的影响,所以我们直接把这部分涂黑,把不小心跑出来的光吸收掉,并且防止来自外部的杂光进入棱镜。



对于潜望式长焦镜头来说,还有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高亮光源带来的眩光。 如果你手边有一台带潜望镜头手机,你打个手电往镜头里照一下,会发现在镜片的边缘,会有一圈锯齿或者波浪的形状。这是用来消除杂光的光阑,用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来说,这圈锯齿,不会做成实体结构, 而是会用黑色的涂料,来涂在镜片的边缘。而在这份专利中, 光阑的位置,并不在前镜组,而是也放在了棱镜上,而且它并不是完整的一圈,而是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了远离光路的一端。



它先是在棱镜上,开4个竖槽, 然后上下再各开一个横槽, 最后,把这些槽涂黑。 注意,从刚刚的镀膜开始,这块棱镜的所有后处理工序,都以这条线为轴心,中心对称。也就是说,我可以处理完一面之后,转过来,然后用一模一样的工序处理第二面,方便批量生产。



事实上,在这份专利的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这块棱镜应该如何量产。首先,在一大块玻璃上,像这样打下一个个通孔,这些孔会成为棱镜的竖槽。接着,把抗反射AR膜、以及黑色的消光涂层,镀在顶面需要的位置上。至此,顶面加工完成。接下来,只要把整块玻璃翻过来,在同样的位置,再过一遍所有的工序,然后就可以分割,打磨,抛光了。



当然,也提醒各位一点,专利是专利,它只是介绍了一个思路,但实际上,可能会有很多变化。 比如iPhone真机上的消光涂层,并没有真的做在棱镜上,而是依然涂在了前面的圆形镜片上,应该还是出于成本考量。因为在镜片上画,一个mask,丝印一下就可以了,那如果做在棱镜上,我得横着切竖着切,还要翻面,这么多工,听着就便宜不了。



所以说到这,纸面上的推演,我们就都介绍完了。苹果用了一个全新的光学设计,缩小了模组的长度和厚度,但这样的形态,其实也有它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来看看,潜望式结构的几个高危项目,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第一题,最近对焦距离。在传统的潜望结构中,我们通过移动中间的镜组,来完成对焦。而在这个结构里,动中间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要么动前组,要么动CMOS,苹果选择了后者。他们在两轴传感器防抖的基础上,又加了一轴,让CMOS可以前后运动,直接移动焦平面,来完成对焦,这在手机里,是很少见的操作。然后,问题就来了。苹果做这个设计,目的是要缩小厚度,可厚度薄了,CMOS的运动范围就做不大,对焦行程,就长不了。可是我当时在发布会现场测试的时候,却似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大家注意,这个时候,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我先是在这个距离,五六十厘米的地方,打开了5倍,我想这么远了,怎么都有焦了吧?但实际上,它已经给我悄咪咪切主摄了,而十几厘米的那次切镜头,其实,是从主摄切到超广。



我在拿到样机之后,回来重新做了一次测试,这颗长焦的最近合焦点,实际上在86厘米左右。低于这个距离,全是主摄。所以,iPhone这颗长焦的泛用性,会比竞品要低一些,世间安得双全法,这就是它体积和重量的代价。


第二题,是色散。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结构里,镜组的后焦,也就是最后一片镜片,到CMOS的距离,是比常规方案要长得多的。这也就意味着,前镜组的色散,必须控制到非常低,否则这么长的光路走下来,到后面就没救了。但是我的实测却发现,iPhone的色散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好。



大家注意看车把和线管上的水滴,这种明暗反差强烈的地方,苹果完全看不到紫边,相比华为,高下立判。而小米的色散也还不错,但是出现了晕影和十字星芒,这点,我们等会还会展开说。这组对比,情况也是一样,华为出现了明显的紫边,小米,则是出现了彩虹状的晕影。这也就说明,苹果在设计这颗潜望的时候,一定把前组的色散,控制到了极低的水平,这点,很不容易。



第三点,是眩光和晕影。这个问题,是潜望式长焦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为,画面中高亮光源的四周,会出现这种星芒、光晕,或者这种彩虹色的光斑。这个毛病,可以说是潜望式镜头的通病,在夜晚,尤其明显。我们刚刚说的消杂光光阑,就是用来抑制这个毛病的。而从结果上看,苹果对于眩光的抑制,要明显强于小米。但在这个场景表现最好的,是华为。这里还有一个小惊喜:他们甚至连蓝色、橙色这两个颜色,都猜中了,别小看这个,这可是最难的白平衡题了。




所以这么看下来,苹果虽然是第一年做潜望,但是这颗镜头的光学素质,是绝对不输同行的,但是,苹果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底,实在太小了。传感器面积的劣势,在白天,可能还不太明显;但到了夜晚,iPhone的噪点控制,在2023年的旗舰机中,基本谁都打不过。照度稍差,一言不合,就要切主摄了。



其实啊,暗光表现,包括刚刚说的最近对焦距离,就目前iPhone这颗长焦上所有的短板,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原因,就是对体积和重量的妥协。如果他们也愿意把机身做厚,那么底可以更大,对焦行程可以更长,这些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但是你回头想想,如果体积不限,那为什么不直接沿用传统的45°潜望呢?



所以啊,iPhone的这颗潜望,是在机身体积、厚度不变的总方针下,一次十分艰难的尝试。他们从零开始重构了一个镜组,并且把镜组的光学素质,死磕到了业内领先,但是,囿于传感器尺寸,它并不是当下最强的长焦。这个冠军,目前应该还是属于Find X6,P60这种大底怪物。


底大一级压死人,这是摄影百年以来,颠扑不破的铁律。我相信,对于苹果来说,换一个大底来解决问题,在工程上的难度一定比回炉重造一个全新的光学结构,要简单得多。但是啊,力大砖飞,从来就不是苹果的价值观。苹果的影像工程师,是要受到更多的掣肘,吞下更多妥协的,因为苹果不允许他们的外观,像其它厂商一样一年一变。摄像头的厚度,机身的厚度,上限已经告诉你了,你说你想上潜望,很好啊很有精神,但是,东西怎么塞,你自己想办法。



今年的iPhone超大杯,在这个体积、这个重量下,做到这个水平,客观地讲,已经足以让「长焦」这个苹果一直以来的短板,不再成为短板了。大家要知道,硬件不代表所有,在一些和光学无关、纯粹比拼调校和算法的地方,这颗长焦,也是同样继承了苹果传统优势的,比如猜白平衡,比如这种肤色的还原,iPhone的翻车率是很低的。



在节目的最后,还想和大家通报一下,我接下来的内容规划。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我并不喜欢做那种纯使用体验向的内容,我对于技术背后的原理和实现,会更感兴趣。所以关于iPhone 15,我接下来还打算研究一下苹果在钛合金材料、工艺方面的新进展,以及今年的光像引擎,在计算摄影的整条管线上是不是有什么变化。但是目前,我还不确定我最后能不能发现什么好玩的成果。如果你对技术有着和我一样的好奇心,请你持续关注我,给我多打一些评论。好了!感谢你耐心听我讲了这么久,我们下次见!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