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
(ID:readingclub_btfx)
有人说:
“中年人最大的心酸,是放眼望去,身边都是需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一个你能依靠的人。”
任性的孩子、固执的父母、强势的上司、看不到前景的工作……
我们每天如同置身于传送带上,被各种人与事推着走,活得疲惫不堪却又举步维艰。
而这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把日子过反了。
张德芬说: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和自己的关系,才是一切关系的根源。
当你活好了自己,人生自然就会变顺。
关于家庭:别把责任变成负担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看到孩子叛逆不听话,就忍不住反思检讨,怪自己做家长的对孩子陪伴不够,教育不好;
听到父母生病,就忍不住心生愧疚,责备自己没尽好孝道;
遇到婚姻出现问题,就忍不住自我怀疑,觉得是自己缺少相处的智慧……
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家人遮风挡雨,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但凡事需有度,否则,就容易演变成彼此消耗的关系。
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一则真实案例。
来访者是位中年职场妈妈,她家女儿原本学习成绩优异,但中考却不知为何突然发挥失常。
看到和女儿同水平的同学都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她既疑惑又难过,开始试图从之前和女儿的相处细节中找原因。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考前,女儿放假在家上网课。
在这么关键的阶段,她认为自己本该想办法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或找老师为女儿补缺补漏。
但当时她正负责一个收尾项目的财务核算任务,需要经常加班,无暇顾及家庭。
想到这点,她就彻夜难眠,觉得是自己太失职,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将身为母亲的职责无限放大,以至于认为自己不可以有任何疏忽。
无疑是这位妈妈痛苦的根源所在。
但她忽视了一点,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更何况,即使亲如母女,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
总想着对家人大包大揽,为家人的人生负责,实际上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
到头来,不仅不会得偿所愿,还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古语有云: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
比知道自己该负什么责任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该停在什么地方。
能真正相处融洽的家庭,不会互相捆绑干涉,而是懂得适时放手,各司其职。
把别人还给别人,将自己还给自己。
剥离过度的责任感,量力而为,正是为了让爱轻松流淌,彼此滋养。
关于人际:别将偏见当成原则
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体验:
好像身边遇到的都是破事,没人能让自己看得顺眼。
见朋友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某个观点或某本书,就觉得对方纯粹是在卖弄学问;
见新来的同事对谁都笑脸相迎,几天时间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就认定对方是在溜须拍马;
见有同学总爱追求名牌,花几个月的工资买奢侈品包,就对其贴上虚荣的标签……
我们以为,生活的一地鸡毛,都来自于这些让自己烦心的人和事。
事实上,用心理学理论解释,这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你不喜欢自身的某个缺点,才会以己度人,觉得对方身上也有这样的缺点。
换而言之,当你总是看别人不顺眼时,恰恰说明你内在修为不足。
想要摆脱这类困扰,最好的方式是停止挑剔别人,转而修正自己。
林风眠到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不久,决定聘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来校任教。
可齐白石却淡然拒绝,说自己是个乡巴佬,不适合去洋学堂教书。
后来面对林风眠一次次的登门诚邀,齐白石终于松口。
但是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上课必须要坐一个特制的藤椅,每天下课还要亲自送他出校门。
他提这番要求,本意是想让林风眠知难而退。
可没想到,林枫眠却爽快同意了,之后,更是说到做到。
旁人对此却很是不解:
“你诚心聘请他来教书,他不感激不说,还摆这么大架子,你不生气吗?”
林风眠笑着摆摆手说:
“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脾性,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不会相同。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一定要尊重。”
大千世界,各有活法。
有胸怀有格局的人,不会拿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别人,更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
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是非对错,往往只是局限于自身认知的偏见,而非什么正确标准。
就像有句话所说:
“一动念头,便看到别人的毛病,这正是自己莫大的毛病;
一动念头,便想到别人的优点,这正是自己莫大的优点。”
一个人的气度,决定对人际交往的包容度。
学会尊重差异,保持谦逊,你的境界高了,自会见谁都欢喜,看谁都顺眼。
关于工作:别让努力败给焦虑
“工作是你安身立命的资本,是让你有钱吃饭养娃,孝顺父母,是让你夜半醒来不害怕。”
人到中年,对此想必都会有更切身的感触。
然而当我们全心投身工作之时,往往会发现,自己陷入了越努力越泄气的怪圈里。
为了提升效率,把同事没做完的活也随手揽了过来,结果却被当成是急于邀功而受误解;
为了精益求精,私下里加班加点,结果却因为团队的一个小失误而受批评。
我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以换取相应的回报和尊重。
可现实的落差最终会告诉我们,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
只有懂得降低期待,放平心态,才能在职场中练就游刃有余的姿态。
作家渡边淳一从医学专业毕业后,曾经在医院工作过。
当时指导他们的主任教授医术十分高明,但性格有点古怪,经常做手术时抱怨数落助手。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渡边淳一和同事心里都颇不是滋味。
但作为第一助手的S医生,却丝毫不受影响。
不管教授说什么,S医生总是及时点头回应,然后等手术一结束,就再也不去回想之前发生的事。
若干年后,被教授训斥最多的S顺利升任为另外一家医院的院长。
而他能实现如此成就,就在于他经受住了职场的考验:
不因一时一地的处境而患得患失,只腾出心力用于专注学习,沉淀实力,厚积薄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总是战战兢兢,明明辛苦付出许多却不开心。
本质上源自对结果太过看重,对失败太过畏惧。
如果能转换思维,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成磨练自我的机遇,其实就能坦然以待。
很认可一句话:
“工作本身并不会带来任何压力,那只是一件需要着手去完成的事。
压力来自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只要执着,就能够改变一切。”
想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足,最好的做法,即是放下执着,让自己变得松驰一点。
摆正工作态度,屏蔽负面思维,对过程全力以赴,对结果顺其自然。
把手上的每一件事做好做细,相信时间的力量,你自会在日拱一卒中,遇到水到渠成的收获。
把自己活好,是一切变好的开始
人生行至中年,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需要应对的事情也在越变越多。
总恨自己不能长出三头六臂,处理平衡好各种关系。
殊不知,带给你痛苦的根源,恰恰在于分不清主次,把所有事都当成人生大事。
什么都想顾,却什么也顾不好,最后必然弄得自己筋疲力尽。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过一个课题分离理论:
一个人无法区分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哪些问题是别人的时,他就会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
认为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或者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
生活最怕的其实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心失序,本末倒置。
如果你正困于家庭、人际、工作等种种烦恼中,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建立一个信念:
在生命的舞台上,自己才是第一顺位的主角。
活好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与课程。
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写:
“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活好。”
等拥有了充足的内在能量,你就是自己最好的解铃人。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 重要提示 /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让大家错过推送。
喜欢有书君的文章,一定记得给我一个星标★【有书】
作者:念念。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上帆书,听懂好书!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