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2023幸福威海越野赛百公里组中,参赛选手格格霖(陈霖)邀请的跟拍直播人员遭遇意外离世,当时排在女子第一的格格霖随后退出了比赛。
据了解,遇难摄影师李扬,今年40岁,是一位来自四川的马拉松和越野赛爱好者。他今年参加了港百、峨眉山越野挑战赛,还在江油马拉松比赛中担任了配速员,在出事前的一周还参加了武功山国际越野赛。
幸福威海越野赛于9月9日至10日在山东威海举办,赛道以里口国家级登山步道为主。
幸福威海越野赛百公里线路图
根据李扬本人在7月更新的动态,在此次威海100越野赛中,他受到邀请,有偿给精英选手格格霖(陈霖)做赛事跟拍直播工作。而这也并不是他第一次给格格霖做赛事跟拍工作,今年的龙泉山100越野赛和崇礼168,他也担任了格格霖的跟拍摄影师。
在比赛期间,有观看直播的网友透露,比赛过程中李扬气息特别喘,直播的画面也一直抖动,格格霖提醒李扬要小心,按原本计划李扬会跟到CP4,但在CP3到CP4 的38公里处跑崩没跟上格格霖,随后他自己前往CP4,接替李扬的选手跟随格格霖到了CP5,到了CP5后,格格霖一个人做了补给后继续出发,也就是说,在他们分开的时候,李扬还未发生意外。
而在得知李扬遭遇变故后,当时排在女子第一的格格霖在进行至CP6 74公里时选择了退赛。据网友发布的视频,补给点的工作人员对于她的退赛表示了意外,而格格霖本人回复退赛的原因是“同伴有点不舒服。”
事件目前还在调查当中,具体原因我们暂不清楚。
不过经此事件,又想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运动猝死。即将国庆,相信大部分人都有出行的计划,我们今天来详细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预防?有了解才会有准备,祝大家每一次出行,都平平安安。
什么是运动猝死?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运动会导致猝死?
运动猝死主要有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当中最为常见的猝死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脑源性猝死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原因。
运动猝死虽然没有运动损伤那样高的发生频率,但是它发生的突然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远超过运动性损伤。
图片来源:新京报有理数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相关的猝死最多就是心源性猝死。大多数运动猝死的人都存在心脏疾病:年轻人最常见的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而年龄较大的人通常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打个比方,心脏好比汽车发动机,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好比发动机里的机油,如果机油供应出现问题(冠状动脉畸形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发动机缸内活塞有故障(比如心肌病),发动机就会歇菜(猝死)。
而运动,尤其是像长距离跑步或者越野跑这种,是比较容易发生意外的。
因素一:心率
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心率。
自己就有过几次心率过快的情况,大学毕业那一年没事做,每天晚上练跑步,阶段性增加公里数。刚开始一切都还好,直到有天我偶然路过献血车,去献了400cc血。献血之后大概一个半月里,我因为跑步当街晕倒2次,在家里因为久坐/蹲/睡后猛然起身晕倒无数次。家里人以为我得了什么重疾,去医院全面检查,回复:本身贫血,剧烈运动导致心脑缺血。
这就是那次献血
平常只要不去贸然献血,就不会什么大问题。
那几次发晕,我算是彻底体会到了心脑缺血+心率过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头晕+眼前发黑+狂出汗+站不稳+呼吸困难全上,尤其是出汗,这是感知最明显的,不到三分钟的时间身上全是汗,脸上的汗可以连成串滴下来。当时用手表测过心率,显示180多,基本算是达到了极限值。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承受的最大心率是220减去年龄,(220-年龄)为极量运动心率;(220-年龄)x90%为次极量运动心率。一般认为极量运动心率的70%-80%为适宜心率。
而心率越快,血管就越危险,会导致供血不足,从而缺血缺氧。
高海拔徒步更考验心肺
研究显示,每分钟心率增快5次,心衰风险就增加13%,死亡风险增加13%。最适宜的心率是60次/分。心率每增加11次/分,总死亡风险增加15%。心率越快、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越高。心脏的每次跳动,都会带来一次血流脉冲和血管的被动弹力舒缩,对全身的动脉都是一种冲击。心跳次数越多,对动脉的损伤就越大,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那么在运动中如何检查自己的心率处在正常范围?
我们都有不同的静息心率(“最小心率”)和最大心率,下面这些值之间是对应于运动强度的不同心率区。
最大心率就是220减去年龄,如果你30岁,那么最大理论心率=190次/分,心率区可以定义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买一个能够监测心率的外戴设备)
共有五个不同的区域按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从弱到强分为1–5,以下是每个心率区的含义以及在该心率区进行训练的好处的细分。
百分比 | ||
白色 | 适合热身或恢复 | |
蓝色 | 适合长时间进行运动,身体在有氧运动,燃烧糖分和脂肪的能力会变得更好,并且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会增加。 | |
绿色 | 心肺功能锻炼,对于提高心脏和骨骼肌的血液循环效率特别有效。 | |
黄色 | 这种强度会造成气喘吁吁。这是无氧耐力训练。身体会更好地利用糖分来获取能量,并且身体将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乳酸(所以叫“无氧”“耐力”)。 | |
红色 | 这是一个冲刺的强度:心脏,血液和呼吸系统将发挥最大作用。乳酸会血液中积聚,很快无法继续保持这种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