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的时候五点起床散步,七点坐在桌前。除了吃饭和上下午两次茶点,基本伏案不动,每天工作十多小时吧。冬天冬眠不干,冬天干违反自然运行规律,不过辞书工作停不下来。一定要有不受任何干扰的自己的时间才行。要是有课要上,讲一个小时前后占去好几个小时。总不能像说书人那样几十年一个腔调——搞学问不同的。”
以上这段话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其汉字研究三部曲《字统》《字训》《字通》相继付梓,最终于1996年受“朝日奖”时,面对《朝日新闻》记者访问问题之一“每天怎么安排?”所做出的回答。
这样一位勤奋的学者,产出了称得上能与他钻研程度成正比的颇丰的著述数量。白川静主要著作包括《说文新义》15卷、《金文通释》9卷、《白川静著作集》12卷,以及上述汉字研究三部曲等字书。
他以《说文》及甲骨金文学研究而闻名,解释汉字与文化源流自成体系——将宗教与咒术作为解释体系的核心,其学问被称为“白川文字学”。除学术论文和专著外,还撰写有如《汉字的世界》这样的通俗读物,在日本为推广汉字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终其一生,“东洋”理想
白川著作看似十分庞杂,立足汉字学,横跨考古学与民俗学,旁及神话和文学,包含诸多内容,但这些研究其实全部统领在一个“东洋”文化研究的范畴内。
身处在彼时尚重视汉文的社会环境中,白川在18岁左右接触到了“东洋”文化的讨论,认识到“东洋”这一与西洋文化相对的概念。他未把这种“东洋”文化狭隘地理解为日本传统文化或佛教文化传统,他认为这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东亚地区的以汉字为载体、用汉文书写的特有的文化传统。
在这场“东洋”文化的讨论中,他认为其他人解释的“东洋”都缺乏历史性的实证,因此萌生了想要从历史出发去认识“东洋”的想法。在接下来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着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文献材料和以古文字为主的考古资料入手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 既从古文字字形去认识先人造字时的社会文化形态,也在汉文典籍中解释古文字所记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白川静在自传《我的履历书》中将自己的研究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0-1947):
早期求学和中学教师阶段。
他形成了终极志向,即“东洋”研究,这一理想抱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愈加鲜明。在这一时期,他做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深受古典学熏陶。为了“想过一生读书的生活”这个人生目标,白川静选择做中学教师。或许是由于这些中学教学经验,为他此后致力于汉字汉文的推广普及性工作埋下伏笔。
根据自述,他认为日本战前“东洋”世界的面貌尚存,他有幸生活在了“东洋”的末期。然后在这一时期,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白川静的生活与工作亦受到不轻的牵连。作为一名关注现实的人文学者,白川静一直反对日本军部的战争行为,他认为所谓“大东亚战争”是基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完全不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不会胜利的战争”。
随着战争结束,白川静发现“东洋的面貌消失了”。日本战败后进行了文化与教育的改革,汉字与汉文教育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阻碍者,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一点一点地,日本的“东洋”消失了。白川静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生涯,以历史研究证明“东洋”文化存在的工作。
第二阶段(1948-1969):
整个研究生涯的主要阶段。
以研究“东洋”文化与“东洋”社会的源头为主要任务,撰写了大量论文。1948年发表三篇论文处女作《卜辞的本质》《殷之社会》《对于训诂的思维形式》,象征着正式进入学界。其一生最重要的成果《金文通释》《说文新义》产生于这一阶段。
如前所说,白川静在早期做教师教学的经验令他十分关注日本的汉文教育,而现实是日本政府推行弱化汉字汉文的文化教育政策,白川静恢复“东洋”的理想愈加强烈——“汉字是日语表达方式上最要紧的骨架。最富有文化适应性的就是汉字”。他意识到此前的研究多为专门之学,即只能在学术圈内传播,要面向大众的话,则需要普及性质的知识。已是花甲之年的白川静,开启了他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1970-2006):
注意学术普及性工作,进行汉字和汉文的普及。
白川静撰写了许多普及性的书籍,既有概述性质的书籍来推广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的知识,又有词典性质的书籍来普及汉字字义与日语训读。此外,他还公开对日本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日渐在社会上聚集影响力。
总的来说,以“东洋”文化与“东洋”社会研究为统摄,白川静的研究可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线,一是汉字文化研究,二是汉文典籍研究。他的著述和方法颇具探索性,过去曾对中国本土的文字学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方向给予有力的推动——彼时经历十年社会大动荡,中国的民俗学刚刚完成重建。
著作引进
目前国内译介白川著作不太多,我们亦只部分引进了他第三阶段的成果,分别是:
汉字文化研究部分:
《汉字的世界:中国文化的原点》(上)(下)(上于2018年8月出版,下于2020年5月出版,原版均系1976年):主要从文化起源上来解释汉字,认为汉字并非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汉字:汉字的发展及其背景》(于2020年7月出版,原版系1970年):主要从汉字出发讨论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及个人生活。
汉文典籍研究部分:
《诗经的世界》(于2019年6月出版,原版系1970年):是白川静早期《诗经》研究的一次总结,从《诗经》研究出发,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贵族与平民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前于2019年1月出版,后于2018年12月出版,原版均系1976年):二书为神话研究后所撰文学研究著作,是白川静独自编写的中国先秦魏晋文学史,与《诗经》研究一同形成了白川静对中国先秦到魏晋思想文化的认识。
不消说,白川静自然也重点关注日本传统文学。他分别在1979年和1995年出版的《初期万叶论》与《后期万叶论》便是他对日本最古老诗集《万叶集》的研究成果。而后,他通过对比研究《诗经》与《万叶集》,不仅从中探寻“东洋”式的古代思想文化,还讨论了其中折射出来的“东洋”式民俗文化,这些成果在1980年时付梓在《中国古代民俗》之中。
本书,即是我们最新引进的白川静的作品。你将会在本书中看到一个万物皆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与中古、近代迥然不同的神异氛围:在遥远的古代,万物有灵,语言亦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最早产生的诗歌——《诗经》实际上具有咒语的性质,诗篇的"兴"是一种唤起地灵的行为;采草、采薪、投果等寻常的民俗,却隐藏着预祝、振魂等更为深刻的意义……
“与时代逆行”
白川静在《我的履历书》中对自己的学术研究的意义给出了一句话总结——“与时代逆行,具有反时代性的特征”。白川静的身上似乎有着鲜明的先秦儒家气质——他也研究孔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东洋”文化必不可缺的部分。正如孔子在春秋时代发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白川静则是在战后的现代日本社会中,坚定地为恢复“东洋”而终其一生。
白川静的研究与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见相左,然而最终他的研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认可,其因汉字文化研究功绩而被授勋。也许,白川静并不需要这些……但是,毕竟有勋在身,普及性工作大概更易展开吧。
这位曾对中国本土的相关学问带来有益启示的学者,也定会使当下与未来中国本土学问的建设与发展“温故而知新”——这便是我们引进与再版白川静作品的意义所在。
彩蛋!
说了这么多,不妨试试写一写古文字?
在本文开头引用的采访中,记者还问了白川静另一个问题:“甲骨文如何解读呢?”白川静回答说:“总之就是要复写资料。包含同一要素的字出来很多, 光看是看不出它们背后隐藏的共同点的。而在几十遍几百遍抄写时间里, 就会归纳性地找出一个字创意的出处。”
的确如此,体验这样的动态世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手书写。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与金文一起,构成了汉字书写的基石。
我们在2018年8月出版的《如何写甲骨文》精选甲骨文、金文中出现的常用汉字 877个,对文字的释义解说是基于白川静的《字统》《字通》,简要地介绍了古代文字的构成。古文字体则由著名书法家重新书写,并编写笔画笔顺,方便读者描红临摹。
甲骨文、金文是文字,是图景,通过亲手书写,希望每个人都能打开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感受三千年前我们的世界、宇宙、自然、生命。
参考资料:
[1]白川静作品系列
[2]劉浩.東洋文化本源的研究——理解白川静學術體系的一個重要基點[J].青铜器与金文,2020,(01): 175-188.
[3]刘海宇.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及其文字学思想[J].汉字文化,2007, (04):59-64.
[4]柏奕旻.以“巫”释“文”:白川静的汉学路径及东亚构想[J]. 浙江学刊,2022, (04): 182-191.
[5]林少华.为汉字争“生存权”的人——日本汉文字学家白川静先生[J].出版广角,1997,(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