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个奇迹
环境|中国
东北地区迎来首场强降雪 | ST
临近年底,今年最大规模的寒潮悄然而至,寒潮前线从新疆推进到华北和华中,肉眼可见的快。
从月初的4日开始,北方多地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降温幅度高达12-16℃,着实让人们措手不及。
这次寒潮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之前持续偏暖,空气中水汽较多,冷空气南下就变成大规模雨雪;一个是前后反差大,就以北京来说,几天前还有夏天的错觉,一周内气温就个位数了,直观感受就是“一键入冬”。
北京,只是“开胃菜”。目前最受关注的寒潮影响地区,非东北莫属。这一切,只看数据即可一窥端倪。
“一键入冬”的东北 | twitter
自5日(周日)以来,东北地区大部自西北侧向东南侧先后经历了强烈的降雪或雨转雪过程,以吉林中西部、黑龙江南部和东部降雪最为剧烈,不少地区达到了大暴雪(24小时降雪量10-30毫米)甚至特大暴雪(30毫米以上)量级。
其中,哈尔滨24小时最大降雪量30.1毫米,刷新观测记录以来单日极值,积雪则达到了24厘米,刷新11月观测记录极值;而黑龙江东部的佳木斯、双鸭山积雪更是达到了46厘米。
东北大部地区迎来强降雪 哈尔滨等城市降下特大暴雪 | 中央气象台
那么,东北地区这场极端强降雪是如何形成的?后续还会有什么恶劣天气需要注意呢?
寒潮的底层地理逻辑 | 地球知识局
冰火交锋:
强降雪的直接成因与进一步溯源
这场强降雪的最直接成因,来自一个急剧发展的锋面气旋。这个气旋从周日起在山东半岛附近生成,随后迅速向东北方向移动靠近东北地区,在这一移动过程中显著增强——根据观测数据推断,这个气旋在24小时内中心气压下降了约15hPa(百帕)。
11月6日傍晚,影响东北地区气旋的卫星云图 | 向日葵9号卫星
虽然比起北大西洋等处更疯狂的“炸弹气旋”相比,这个发展速率还是较慢,但它仍然将南侧充沛的暖湿气流汇入气旋核心区,与北侧冷高压带来的冷平流相遇,并在自身提供的强烈上升运动推动下抬升凝结,在白山黑水间落下磅礴降雪;而气旋带来的强风更是形成了风吹雪、白毛风等现象,在降雪最为极端的区域加强了灾情。
11月2日影响西欧地区的强烈气旋 | 哨兵3号卫星
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是很有利于这类强烈锋面气旋发展——西风带作为北侧极地极寒气团和南侧低纬度暖湿气团的“交锋处”,其中背景气压梯度和风的急流很强,而冷暖急剧过渡间的温度梯度也蕴藏了巨大斜压能,这些背景能量很有利于锋面气旋这类局地扰动的快速发展。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气候,北大西洋暖流让锋面气旋迅速壮大,最终给欧亚大陆另一端带来一场暴雪
强劲的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为欧洲输送大量热量
与此同时,这些气旋也成为西风带内不稳定发展的瞬变扰动。它们借助西风带的长河,会向下游的东侧区域更快地传递自己的能量——在气象学上称作频散效应。
于是在11月初吹袭西欧的强烈气旋激发下,一系列新的波动就此形成,并沿着西风带一路向东掠欧亚大陆。
首先,它在乌拉尔山的东侧率先形成新的高空暖高压脊。在这个新的高压脊东侧的偏北气流影响下,盘踞多时的中西伯利亚低涡被向东向南推移,在11月4日进入我国新疆北部一带。
而除了北侧低涡对气旋主体和冷空气的支持外,南侧暖湿气流提供的水汽源,同样是东北强降雪的重要成因。
这与在副热带地区同期东移配合的南支槽有关——在周日到周二期间,有一道南支槽自西向东移动掠过我国江南地区,正好处在低涡的正南侧而相互叠加。
中西伯利亚低涡带来的极寒气团,和东移南支槽输送的暖湿水汽,给我国北方带来大幅降温和雨雪天气
于是,南支槽前(东侧)的西南风得以将大量水汽从南海、东海等地向东北方输送汇入气旋,成为了强降雪的另一半推手。
后续天气与冬季气候趋势的简述
瑟瑟发抖,未来几天气温将再创新低 | 中央气象台
送走了突如其来的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今年大概率会迎来一个相对温和湿润的冬季 | 中国气象局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