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夏宇的简介页面写的是,台湾女诗人,戏剧系毕业,写诗,念诗,写流行歌词和剧本,书籍设计,画画,偶而翻译,不时旅行。在现在泛滥成灾的“不被定义的”作为前缀之下,夏宇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很难定义的人。此前我们发了来自lusi的《夏宇诗集六种加一》的编辑手记,此为另一,来自金林。他作为夏宇的真爱粉,给偶像做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乡情更怯,距离产生美在这里是否生效?作者: 夏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行思
出版年: 2023-9
书出了,最不想谈论的就是这本书。(这是编辑我。)它已经有那么多字,甚至比之前更多,附带自我介绍,紧紧包裹,像一个圆——画得那么圆,于是应该直接称它为圆。(读者我。)下面这段话是作为一位忠实的夏宇读者忍不住赞叹:画圆的这支笔,真是一支好笔。(粉丝我!)要出夏宇的诗集,大概只有在梦里能相信。给夏宇的诗集当编辑,我,真爱粉,当仁不让。(虽然实际上绝大多数实务都是由同事lusi完成的。)不过她之前的书都是自己全程制作的,似乎不需要编辑。那么这次,编辑能做什么呢?回想起来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大概是:以她的意思,帮她的语言找到合适的身体。还有,在那之前,让她确实愿意。(愿意的事情,略过不表,不过要特别感谢老梁和老田。)读过她此前纸质版诗集的读者都能读到材质本身的内容:《摩擦·无以名状》的剪贴和毛边、《诗六十首》的刮除、《这只斑马》《那只斑马》的排列组合、《粉红色噪音》的重影、《第一人称》的模拟影院、《脊椎之轴》的大象无形……纸张、开本、装帧……这些都是完整作品的一部分。不只是所谓“形式”问题,而是对语言、文字、诗歌的维度的拓展,用更掉书袋的说法是“物质性”。夏宇几乎以一己之力把中文诗歌写作带入了观念艺术的阶段。而最新这套诗集——《夏宇诗集六种加一》——用夏宇的话说,就是“一个装置”。夏宇可能是最懂印刷和装帧的诗人,对编辑来说这减少了设计环节的工作量——她一开始就提出了完整具体的构想:开本大小、纸张的克数和质感、装订和包装方式……——但为了完成她的构想,我们可能要增加数倍的工作量——夏宇的挑剔程度堪称“龟毛”,我们认为足够的印制效果,好几次达不到她的标准,但这确实是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必要。我们理解她的意思,欣赏它,也愿意尽全力完成。找纸和印厂是一段奇妙经验,最终结果不仅让编辑们惊叹,甚至也小小超出了夏宇的预期:令人赞叹的骑马钉,质感独特的工业用纸。印制耿老师和我的同事lusi 厥功甚伟。“设计极简、低限之书,装载之物迷离恍惚”,夏宇的构想确实做到了。迷离恍惚的旧作,道成肉身化入极简低限的身体,合成恍惚之象,可观可感。同样让我们小小惊叹的是价格:也许有必要向读者说明一下,最终选定的纸张真是不便宜,是我们有史以来用过最贵的一种。又透又薄,并不是“破”的意思。恰恰相反,非常坚韧,水洗不破。用昂贵的代价获得“廉价感”,与动不动就精装特装无限堆料的审美背道而驰,是相信它会得到理想读者的欣赏。也希望读者可以用力读起来,不要怕改变书原本的样貌——它已做好准备接受读者和时间赋予的样貌。“书自有其命运”,读者在此需做更积极的理解——“验证你是读者”,这是这件作品后半程的主题。定价233.33倒是有一点点破罐破摔的赌气,也好玩就是了,命中注定似的。同事水洗拧干的大货样品
快要完成时,曾和另一位夏宇粉丝朋友(我们在高中时就一起读夏宇啊)开玩笑说,我这次做编辑,稿子就改了屈指可数的几处(夏宇自己改写了不少!提醒研究者注意),其余都是PR和创意工作。夏宇迟迟不出简体版诗集(联系过她的出版方数量众多),最终由我们来和她合作完成,这些确实都有命运般的充分理由。她不希望事情变成“我们帮她完成”,而我们也确实一起玩起来了就这样一点点“玩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别册的ChatGPT对话录、每日繁殖的图书简介、让读者以为是玩笑的定价、lusi淘来的粉红色古董电视机(用来在书店放映夏宇《第一人称》的影片)……这些或多或少都是我们挖掘或参与的游戏项目。语言的身体也这样一点点玩出了自己的脾气。

这套书完成到如此程度,虽然说不上尽善尽美(完美是多么可怕啊),也确实没什么遗憾了。作为一名编辑,这是一段难以置信的工作经验,甲方乙方都有诸多匪夷所思之举。而作为一名粉丝,我大概获得了这个身份的终极成就:夏宇喜欢我一首误打误撞的仿写诗(梦里也不敢相信)。我心中的夏宇呢,其实我早清楚与偶像直接共事的危险(我现在也确实没有什么偶像了),但是但是,经过这段不短时间与她共事,夏宇的偶像地位不但没有垮塌,反而让我更加喜爱她,这简直是奇迹。
作者: 夏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行思
出版年: 2023-9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