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vivo X100 Pro 直出了一组照片,我放弃了后期
——我一直认为,摄影的核心乐趣在于捕捉,而非摆弄机器鼓吹参数。在使用 vivo X100 Pro 的这两天,我放弃了专业模式,放弃了后期流程,把对焦、曝光、影调悉数交给系统。 于是,我得到了一组高度自动化的照片——收获好照片的门槛已经低到只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丰富的焦段正在帮助人们突破距离和尺度的限制。焦段只是一串工具理性的数字,但于普通人却代表着收放自如。 X100 Pro 的人像模式如今被拓展到 85mm、100mm 这样更容易驾驭的长焦焦段。我通常不太信赖手机长焦的人像表现,但这颗 85mm 的人像素质可圈可点,背景虚化甚至前景处理都非常自然。这种自然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它激进的计算摄影,按下快门后一两秒,你会收获一个与取景画面大相径庭的画面,逆光下一片死黑的面部瞬间变得耀眼,稀松平常的树影缝隙瞬间生出了迷人的光斑。虽然无法预料照片的最终面貌,但我时常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所惊讶。我相信这是一种更贴近普罗大众的方式,相当于你在按下快门的一刻,算法不仅控制摄像头的行为,还直接把后期流程给完成了。 后期常常被视为摄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算法自动化后期的同时,是否剥夺了这种手动控制下原始的创作乐趣?计算摄影会不会削弱摄影的艺术性?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我还保留着对于影像创作的敬畏。 19 世纪摄影术被发明的时候,精心搭建暗房、制作感光片、等待最佳的光线、动辄七八小时的曝光,摄影完全是一种专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其复杂程度也完全不亚于一次美术创作。今天,手机彻底消解了摄影的权威,艺术早已不是摄影的首要意义了。为什么而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摄影技术不断迭代的意义,不只是让摄影师更轻松地捧回几个奖,更是帮助千千万万普通人与时间里的自己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