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家电彭子豪|MiniLED行业专题报告之一:显示技术变革,风起青萍之末

招商家电研究 2023-11-21 19:53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1日

核 心 要 点

本篇报告复盘2023年MiniLED背光在电视和车载领域渗透加速,剖析行业爆发背后产业链降本逻辑,展望未来行业竞争态势,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公司。


MiniLED背光电视渗透率加速,双十一国内销量占比突破4.5%。2023年双十一国内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403万台,同比下降14.5%,零售额158亿元,同比增长8.2%,均价3910元,同比增长26.5%。从结构来看,双十一彩电75吋+销售额贡献超6成,MiniLED销量渗透率从618期间的3%加速到双十一首次突破4.5%。


供应链降本为MiniLED电视销量爆发奠定基础。以TCL为例,2023年1-9月MiniLED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翻倍,远超2022年增幅26.8%,同样海信1-9月全球市场ULED及ULED X智慧显示终端销售额同比增长84%。下游终端品牌放量背后是中游封装、上游芯片全产业链通力分工协作的努力,我们预计行业通过MiniLED芯片、PCB基板、驱动IC、背光设计方案标准化、工业设计等各核心元器件及环节降本,未来三年或有望实现年化降本30%,助力全球MiniLED电视销量渗透率从2023年3%提高到2026年15%,全球出货量将从600万台左右增至3000万台以上。


高端电视话语权高下已分,国产阵营崛起利好终端品牌。从全球高端电视销量来看,根据奥维睿沃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670万台,2023年1-7月同比下滑21%,预计全年规模不足600万台,与此同时Omdia预计2023年全球MiniLED电视出货量有望达600万台,正式超越OLED,有望终结韩日品牌在全球高端电视领域的高溢价。以海信、TCL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改写行业竞争格局,国内通过子品牌区隔低端价格竞争,海外通过MiniLED背光及直显电视提供优于OLED的高端选项,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改善盈利水平。


上游供应链订单弹性大,业绩确定性强。以芯瑞达、聚飞光电、瑞丰光电、兆驰光元为代表的MiniLED背光封装厂,围绕下游品牌海信、TCL、小米提供MiniLED背光方案,今年业绩持续爆发,明年展望电视MiniLED背光业务均呈现翻倍增长趋势,此外汽车MiniLED车载背光构筑第二增长曲线,行家说预估2023年车载出货15万片以上,2024-2025年大规模上车,预计2026年MiniLED车载显示出货量突破210万片。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LED芯片价格大幅上涨,市场价格竞争加剧。


一、风起青萍之末:什么是MiniLED?


显示技术变革加快,行业竞争进入洗牌期。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显示技术至少经历四次产业技术颠覆式变革,从早期的CRT阴极射线管(体积大笨重,不支持大尺寸)、PDP等离子(尺寸单一日系技术垄断)、LCD液晶电视(轻薄大尺寸化),到目前韩日主导的OLED直显和中国主导的Mini/Micro LED争夺下一代显示路线。快速的显示技术更迭带来双刃剑:1)缺乏技术积累沉淀的终端品牌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过去十年电视行业先后目睹2013-2017年乐视、暴风的出局,2017-2019年小米国内出货量破千万登顶,2020年华为智慧屏高调入场低调淡出;2)技术变革加快窗口期,长期技术导向的龙头品牌重新洗牌,竞争格局趋于头部集中,于是市场看到2021年以来海信和TCL的强势回归。



LED又称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由含镓(Ga)、砷(As)、磷(P)、氮(N)等的化合物制成,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的常用发光器件,主要应用于照明、液晶显示背光以及显示器等领域。MiniLED在显示行业的应用主要可分为Mini LED背光及Mini LED直显两条技术路径。


  • Mini LED背光,指Mini LED取代传统LED灯条成为LCD面板的背光源,广泛应用于大尺寸显示屏、智能手机、车用面板以及电竞型笔记本等产品。这一技术相较传统直下式背光电视具有对比度高、色域高、动态范围高等优势,因此可以显著提升显示效果,2023年在电视品牌和产业链相互配合加快终端降价趋势下,国内Mini LED背光电视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 Mini LED直显,也称为Mini RGB显示,指的是Mini LED搭配RGB三原色技术实现的自发光显示,目前主要应用于110寸以上超大商用显示市场,包括影院显示、体育显示等场景。LED显示行业历经技术变革后,正逐渐从小间距LED显示向Mini LED与Micro LED等更先进的显示技术演进。其中,Mini LED是指尺寸在50-200μm量级的发光二极管,尺寸介于小间距LED与Micro LED之间,一般行业界定点间距在P1.0至P2.0区间,这一技术可对小间距LED进一步精细化,随着上游封装和芯片产业的不断降本,已成为行业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



MiniLED背光:高端电视渐分高下,MiniLED销量赶超OLED电视。


Mini背光电视在海信、TCL头部阵营投入加大,以及小米、创维、长虹等传统背光电视品牌加入下,企业端积极降本降价,市场销量渗透率呈现加速趋势。根据洛图统计,2022年全球高端电视销量1500万台,销量占比7.4%,其中OLED电视690万台、MiniLED背光电视340万台、激光电视34万台,80吋+电视420万台,8K电视47万台,其余包括MicroLED、曲面、柔性、透明电视等。从终端放量趋势来看,2023年是MiniLED背光电视规模赶超OLED电视的转折年:


1)以国内市场为例,据奥维云网数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彩电市场MINI LED背光电视零售额/量占比分别同比提升6.1pct/ 1.6pct至8.7%/ 2.3%,已大幅超越OLED同期份额(1.3%/ 0.3%,且同比均有一半以上降幅);


2)全球市场来看,奥维睿沃统计2023年1-7月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250万台,同比下降21%,与此同时Omdia预计2023年全球MiniLED电视出货量有望达600万台,整体规模有望超越OLED。



MiniLED直显:COB爆发元年,占比首次突破10%


随着封装端兆驰股份带动下COB技术直通率和良率的大幅提升,面板成本快速降低,并逐步向消费级场景渗透,上半年三星、BOE等厂商陆续在各大展会展出自己的消费级应用,同时兆驰、芯瑞达等企业也陆续发布MINI RGB产品方案并与各大品牌方接洽合作,未来MINI LED直显技术有望持续受益于MINI LED制造技术的快速成熟,以及放量后的规模化降本,在降本降价后逐步渗透高端显示市场,打开新的应用场景:1)洛图统计,202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小间距LED显示屏销售额达73.3亿,同比微涨0.1%,出货面积达49.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0.2%。其中,SMD(含IMD)技术虽是主流,但COB技术的份额不断增长,到2023年第二季度销售金额的比重已达到10.7%,COB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50%,按显示面积算增幅接近7成,远高于整体小间距LED市场显示面积2成的增幅,全年市场销售面积超过10万平米(其中上半年达4.8万平米)。2)今年以来COB模组价格下降40%-50%,点间距小于P1.2吋COB封装技术综合成本优势已经显现,LED显示屏COB整机均价上半年下降28%至4.5万元/㎡,目前COB在P1.2及以下小间距产品占比六成以上,在监控场景种COB占四成以上。洛图预测2028年COB销售金额在小间距LED占比将达30%以上。



二、MiniLED电视背光:中短期最具放量基础的中高端方案


1、拐点:MiniLED背光电视快速放量


从20年纪50年代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日起,我国电视机行业在过去70余年历经导入期、成长期,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年销售额基本稳定在4000万台左右,总量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上游和品牌方不断推动行业迭代升级,无论是尺寸上的大屏化,还是效果上的高清化,都是行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持续的降本增效所带来的技术升级。


2023年,MiniLED背光电视的异军突起则是黑电行业当之无愧的年度关键词之一:


  • 国内市场,根据奥维云网全渠道推总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MINILED背光电视销售额占比达到8.7%(2022H仅2.6%),销售量占比达到2.3%(2022H仅0.7%),同比均有3倍左右的增幅。2023Q3国内6000元以上彩电中,MiniLED背光电视零售量/ 零售额占比分别达16.8%/ 21.6%,均远超同期OLED电视份额的1.7%/ 2.7%,考虑到四季度小米等厂商持续加大产品矩阵拓展力度,并将价格超预期下放,我们认为四季度MiniLED渗透率提升速度将呈现加速特征。


  • 全球市场,根据奥维睿沃年中披露的数据,2022年全球MiniLED背光电视达到380万台,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470万台,考虑到国内市场MiniLED背光电视表现超预期,且海信 &TCL海外高端化进程持续加速,我们认为2023年MiniLED出货量有望超预期。



为什么MiniLED背光电视的渗透率得以快速提升?


均价下探+技术下沉。2019年国内初步导入MiniLED背光技术时,由于背光面板成本相较传统LCD背光电视提升幅度较大,且导入早期需要预留足够营销费用用于前期消费者教育,所以品牌主要将MiniLED背光作为超高端产品线进行营销,以TCL为例,2019年MiniLED产品线均为千级分区55英寸以上产品为主,且价格均在1万元以上。经过4年的发展,一方面在AM驱动IC国产化、COB灯板封装良率大幅提升、封装厂工业设计方案逐步成熟等因素推动下背光灯板快速降本,另一方面品牌方也在积极扩充产品矩阵,通过分区数量、OD值等核心参数的调节在不同价格带均推出对应产品,通过技术下沉带动销量和普及度快速提升。以TCL为例,75英寸MiniLED背光电视产品价格从2019年的最低20000元降低至2023年的7000元;85英寸2000分区级产品价格从2021年第一代的10万元大幅降低至2023年的1.5万元。



MiniLED背光电视成为OLED电视的平替。消费降级背景下,消费者依然存在对TV品质的需求,而MiniLED电视恰好满足了用户对画质的需求,同时相较OLED电视的成本优势在今年得到进一步放大:奥维统计2023年上半年MiniLED背光电视主流尺寸均价是传统LCD电视均价的2-2.5倍,而OLED电视是传统LCD电视均价的3.5倍。



头部玩家陆续进入,MiniLED背光电视降本仍在加速。随着行业渗透率的逐步提升,头部玩家逐步加大对MiniLED背光电视的研发和营销投入,尺寸、分区等组合丰富的同时,终端价格也加速下沉:


  • 三星:我们以行家说统计的全球MiniLED背光电视出货量340万台为测试依据,预估三星全球销量份额占50%,对应170万台MiniLED背光电视销量。


  • TCL:自2019年便开始大力推动MiniLED背光产品线发展,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线丰富度以及消费者心智行业居先,2023年1-9月MiniLED电视销量同比翻倍增长,远超 2022年增幅26.8%,表明MiniLED 高端电视产品正在快速获得消费者认可;


  • 海信:作为第一批进入MiniLED背光电视的品牌,2022年9月底升级全新一代显示技术平台ULED X,并在2023年9月发布UX、U8等新一代MINI LED产品,其中UX作为全球首台4万分区级MiniLED背光电视引领行业,2023年ULED电视海外出货量目标100万台;


  • 小米:在2023年四季度陆续发布小米电视S PRO 65/ 75 /85吋版本,分区数分别为896/ 1152/ 144.0,售价分别为4299/ 5999/ 7999元,首次将1000级别分区产品降低至4000~6000元价格带。产品发出后市场热度居高不下,预售阶段便出现断货情况,爆品带动下小米电视双十一期间,10月23日20点至10月31日22点全渠道累计销售额突破8亿元。


2、探本:什么是MiniLED背光电视?


自本世纪10年代液晶电视实现对CRT电视的替代以来,液晶电视自身曾经历数次技术变革,除液晶面板技术从TN逐步向IPS/ VA等技术升级外,背光面板技术也经历了数次变革:


  • CCFL背光,主要应用于LCD发展早期,目前已经逐渐退出市场,主要应用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背光光源,CCFL技术具有色彩还原性好、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寿命短、能耗高并且屏幕较厚的劣势导致其逐步被LED背光所取代。


  • 侧入式LED背光,作为早起LED背光的主流方案,侧入式方案主要通过将灯条布设在屏幕四周完成对液晶屏幕的照亮,但随着屏幕尺寸的扩大,侧入式方案亮度均匀性的劣势被放大,且由于作为消费者注意力中心的屏幕中央部位距离灯条最远,亮度也最低,导致侧入式方案逐步被直下式方案所替代。


  • 直下式LED背光,直下式LED背光主要通过在液晶屏幕正下方均匀布设4~6根灯条实现对液晶面板的照亮,由于直下式方案屏幕各处距离灯条距离相对更为均等,因此灯光均匀性相较侧入式有明显提升,且屏幕中央部位不再具有明显亮度劣势。同时,驱动IC的导入也让直下式方案逐步发展出主动式控光方案,通过对每个灯珠的单独控制实现精细化控光(即Local Dimming(区域调光)技术),从而有效提升电视的对比度效果。


  • MiniLED背光,作为直下式背光的升级方案,MiniLED背光通过微型化LED芯片大幅提升分区数量,进一步提升电视的对比度表现。




从电视显示效果来看,主要包括尺寸、亮度、对比度、色域、色准、刷新率等核心参数,其中尺寸、对比度、色准等参数体验感差异相对明显。


  • 尺寸:一般以英寸(吋)计量,意指显示区域对角线长度,目前国内主流尺寸带在55~75英寸,但在产业链持续降本和品牌商的推动下有明显的大屏化趋势;


  • 亮度:主要以尼特(nits)计量,包括瞬时峰值亮度和常态峰值亮度,主要由背光模组质量决定,但液晶面板也会产生部分扰动,值得注意的是亮度提升对体验的提升具有局限性,人眼在室内环境下长久观看2000~3000尼特显示设备时容易造成用眼疲劳。


  • 对比度:效果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比例计量(如10000:1),意指显示设备亮域与暗域亮度比值,主要由背光模组&液晶模组质量决定,MINILED背光模组的搭载能够有效降低暗域显示效果,从而大幅提升对比度效果。


  • 色域:效果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百分比计量,意指能够显示的颜色数量,目前市场常用标准较多,包括sRGB、DCI-P3、Rec.709、NTSC、Rec.2020等。色域主要由液晶模组质量决定,但背光模组光源色彩纯度也对色域有一定裨益。


  • 色深:主要由bits计量,意指单个像素的颜色比特数,直接影响色彩丰富度,如8bits色深,即可显示(2^8) ^3 ≈1678万种颜色。色深直接决定颜色过度的顺滑度,色深除由硬件质量决定外(原生色深),FRC(即帧速率转换技术)也可以通过快速切换模拟更高色深性能。


  • 色准:效果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ΔE计量,意指显示设备(如显示器、电视等)能够准确再现输入信号中的颜色。它衡量了显示设备在显示颜色时与原始颜色的一致性程度。色准主要由液晶模组质量决定,但背光模组光源色彩纯度对色准有较大帮助。


  • 刷新率:效果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Hz计量,意指每秒更新图片数量,由液晶面板质量决定,较低的刷新率将带来残影问题


MINILED核心参数还涵盖分区数、OD值以及是否搭载QD膜

分区数:MINILED电视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自然数计量(如800分区),意指MINILED背光模组中光源分组数量,由背光模组质量直接决定,分区数量对控光效果有较大影响,分区越高控光效果越好,对比度一般越高,目前市场主流分区数量一般在400~2000,海信于23年9月推出全球首款4万级分区MINILED电视UX。


  • OD值:MINILED电视核心参数之一,主要由自然数计量(如OD5),意指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之间的距离,OD值的减小能够有效提升控光效果,但同时会带来灯珠数量的大幅提升。一般而言,OD值在10以内效果较好,但由于目前主流品牌市场宣传中均不公开OD值数据,导致主销产品OD值一般在15~20左右。


  • QD膜:也称QD转换膜、量子点膜,指在背光模组上层附增的一层光学薄膜,使得RGB光源的光谱半峰更窄,提高色彩纯净度,从而提高色域和色准表现。



从性能参数来看,MiniLED背光电视相较传统LCD具有较强性能优势,尤其在对比度方面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相较OLED则具有更强灵活性,有助于帮助品牌扩展产品矩阵,普及下放技术。


对比直下式LCD:Mini LED通过多分区实现更精细的局部调光,具有轻薄化、高对比度、节能等优点,同时液晶成本占比及重要性大幅降低,对于主机厂而言能够有效优化上游成本结构,提升自身产业链话语权。


对比OLED

  • 技术差异:MINILED本质上还是LCD技术的升级,增加传统直下式LCD显示方案的背光模组分区数量及控光精细度,从而提升产品对比度;OLED是直显技术,具有高对比度、高亮度等优势,但高成本、寿命低等问题也对技术渗透形成阻碍;


  • 性能和性价比的权衡:消费者购买时不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也不是追求极致的性能,而是在合适的价格段选择优质的性能,因此,新技术的快速普及需要能够实现性能和性价比的权衡,从而在不同价格带都能够推出适合对应消费者的产品。MINI LED因为本质仍然是LCD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分区数以及OD值的调节(本质是调节灯珠和控制IC数量),实现背光模组成本的调节,从而在不同价格带都推出合适的产品;OLED由于是直显技术,主要降本空间来自上游灯珠等核心原材料的降本,虚拟像素等技术虽然可以在牺牲部分性能的基础上提升性价比,但固定对比度下可调节空间较少,因此在性能和性价比调节角度与MINI LED直显有较大劣势,因此我们判断目前MiniLED是大屏电视市场最具放量基础的技术方案之一。



3、展望:何以降本?空间几何?


MiniLED技术有效改善主机厂成本结构,降低液晶面板成本占比,同时背光模组中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也相对分散。展望未来,MiniLED背光技术的应用下沉以及产业链降本预计将成为行业下一步渗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从液晶电视成本结构看:传统液晶电视中,液晶面板成本占比在60%左右,是彩电中成本占比最大的核心元器件,同时由于背光模组同质性较强,导致液晶面板的质量成为电视显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MiniLED背光电视中,由于背光灯板成本占比和重要性大幅上升(从小个位数上升至20%+,比例随分区数增加同步提升),面板成本占比明显降低。同时,背光源方案逐步取代液晶屏成为产品方案差异化和竞争力体现的核心要点,MiniLED背光路径的渗透提升有望帮助黑电下游主机厂逐步减轻上游液晶面板价格周期波动影响。


从背光模组成本结构看:根据MiniLED产业网分析,以65吋UHD TV为例,相比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搭载2000分区的Mini背光模组成本增加285美元(2000元)左右,搭载1000分区的Mini背光模组成本增加155美元(1000元)左右。而Mini背光模组成本中MiniLED芯片占比15%-20%、基板占比30-35%、驱动IC占比30%-45%,成本结构分散且降本逻辑清晰。



我们预计未来Mini背光模组通过设计、核心元器件降本、制造降本等路径,整体成本有望每年下降30%,持续加速推动MiniLED背光电视渗透率提高。


  • 基板:据行家说测算,在65吋1024分区的COB MiniLED灯板中,PCB基板成本占比可达38%,是占比最大的核心原材料。未来降本路径:①灯板电路设计(通过鱼骨、灯条等方案减少PCB板使用量)、②PCB国产化、③玻璃基(需要解决决厚铜覆膜、巨量打孔等技术难题)、④通过制造技术提升降低PCB使用要求(如材质、层数等)。


  • LED芯片:据行家说测算,65吋1024分区的COB MiniLED灯板中,芯片成本占比达23%,且随着分区数量的增加,因使用芯片颗数大幅提升,将带动芯片成本占比显著提升。未来降本路径:①分区数/OD调整(本质是调节灯珠及驱动IC使用数量);②高压芯片驱动(减少灯珠使用数量);③白光(蓝光+荧光粉)替代蓝光灯珠(减少QD膜成本)等;④芯片微缩化,带来原材料消耗减少层面的降本(节约外延片);⑤点胶/ 透镜技术升级(提升灯珠出光角度,减少灯珠用量)


  • 驱动IC:随着显芯科技/ 华源智信等国产厂商突破AM驱动芯片,业内从PM驱动转向国产AM驱动,灯驱合一设计,带来显著降本空间。未来降本路径:①驱动IC国产化、②PM转AM等。


  • 其他降本路径:①背光方案标准化:根据低端(200-500分区)、中端(1000分区)、高端(2000+分区)制定不同标准方案,提升平台化和标准化水平并减少PCB板、LED芯片和物料种类;②设备降本,通过设备端的更新迭代提升封装良率,同时新益昌、凯格精机等国产设备厂在固晶机等设备上的突破也有效帮助行业降低设备端摊销压力



随着成本端的快速降本预期,以及分区数降低、OD值增大带来的技术下放,MiniLED背光电视行业在2023年迎来了爆发,并有望在2024年持续加速渗透,那么MiniLED背光电视行业未来空间有多大?


从我国电视消费结构来看,以奥维云网披露的2023Q3我国线上渠道销售结构为例:


  • 分尺寸看:目前主流尺寸带在55~75吋,合计销售量占比达60%,在产业链和品牌端的共同引领下,行业持续呈现大屏化趋势 ,预计未来主销尺寸带仍将持续向上迁移;


  • 分价格看:目前主要价格带集中于1~3K,合计销售量占比达45%,但在大屏化+高清化+MINILED/ OLED等高端化技术驱动下,行业均价有上移趋势,2K-价格带销量份额明显下降,4-6K价格带销量份额快速上升。



MiniLED背光电视快速降价。目前MiniLED背光电视持续快速降价,据奥维云网全渠道数据统计,2023年三季度55-98吋MINILED全渠道销售均价同比下滑幅度均在10%以上,其中85吋及98吋降幅最大,分别为32%和52%。


价格倍数不断收窄。MINILED大幅降价下,与传统电视价差迅速收窄,目前主流尺寸价格倍数已从去年同期的3.0左右,降低至2.5上下,小米电视S PRO更是将比例拉至1.5以下,价格倍数的收窄预期将带动行业渗透率快速上行(备注:此处MINILED使用奥维全渠道推总数据,行业均价使用奥维线上渠道监测数据,考虑到线上均价低于线下,实际加价倍数更低)。



国内市场中期行业渗透率预计可达38%,对应年销量1508万台,市场规模近800亿元,其中假设背光模组均价300~500元/台,对应背光模组行业规模约45~75亿元,但考虑到全球电视年销量为2亿台,假设未来国产品牌份额占比达50%,对应背光模组行业规模约113~188亿元。


  • 我们假设国内电视销量维持至4000万台,且分尺寸销售比例与国内线上市场表现趋同;


  • 我们假设未来大屏化趋势将延续,尺寸带销量结构向上小幅迁移;


  • 我们保守假设MINILED持续降价下对55/ 65/ 75/ 85/ 86吋渗透率分别达20%/ 40%/ 60%/ 80%/ 80%, 98吋渗透率为50%(大尺寸段面临OLED竞争);


  • 我们假设黑电行业均价将保持至国内线上渠道水平,且中期MINILED价格倍数降低至1.1倍;



4、变局:有望提振主机厂产业链话语权及盈利能力


MiniLED背光技术的普及或促成黑电产业链价值重构,帮助主机厂提升产业链话语权。MiniLED背光技术一方面帮助主机厂丰富上游成本结构,大幅提升背光模组价值量(提升10倍以上),降低液晶面板占总成本比例,减少主机厂盈利能力受到上游液晶面板价格周期的扰动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主机厂提供了另外一种提升电视显示效果的途径,让高端电视显示效果不再仅能主要依赖于液晶面板的质量,从而提升研发自主性和产品多样性。


1)海信ULED塑造产品差异化:黑曜屏(京东方)+画质芯片(信芯微)+好控光+MiniLED芯片(乾照)。海信ULED从2013年退出至今经过六次产品迭代,实现4高“高对比度、高色域、高分辨率、高运动流畅度”,2022年革新画质理念,将“高环境光对比度、高稳定动态范围和高沉浸大视角”作为提升用户感知画质的全新评价体系。


  • 黑曜屏:高对比+低反射+广视角。海信和京东方联合研发的黑曜屏,采用ADS Pro屏(高端IPS屏),兼具178度广视角+高对比度优势(2500:1),同时采用蛾眼仿生提升抗光性,实现1.28%的超低反射率,降低75%环境光干扰;


  • 信芯X画质芯片:相较索尼的XR和LG的α9画质芯片,海信是国内唯一自产画质芯片厂商,在收购东芝后新品技术得到进一步强化,最新发布的8K AI芯片不仅能够实现AI图像处理,而且颜色控制更加精细、质感更棒(颜色管理模块业内首创),支持AI对象检测和运动补偿,做到多达25种场景物体监测,同行业3倍以上;万级分区处理算法使1%窗口动态范围提升50%,光晕减小20%;


  • 好控光+MiniLED背光:多晶串联高光效MiniLED光学系统技术(最高峰值亮度2000+nits)、16bits混合控光技术(智能感知周围环境光状态实现更细腻的控光调节)、0延迟AM驱动(高清晰度)、纳米光谱孔径精准匹配技术,实现业内最高、最稳定的1%窗口2000+nits峰值亮度,提升ULED X平台的高峰值亮度,高清晰度和高色域。


2)TCL:星曜屏(华星光电)+溢光控制+广角匀光透镜+六晶方芯。


  • 星曜屏:采用华星光电的VA屏,大幅提高原生对比度,同时放漏光能力更强。


  • 溢光控制:Mini LED 电视在控制背光灯珠的亮度和方向时,能够有效避免光线从一个分区溢出到另一个分区,导致画面出现光晕、亮斑、色彩失真等问题。溢光控制能力越高,画面就越纯净和对比度就越高。一般来说,背光灯珠越小越多,OD值越小,溢光控制能力就越高。


  • 广角均光透镜:实现精准覆盖单分区,提升背光均匀性,降低光晕现象,增强画面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双层拱桥设计,可以将 Mini LED 芯片发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光型转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光型,并且使其与分区所需的光面完美适配。


  • 六晶方芯:TCL自主研发的定制化六晶方芯能够承载更大的电流,从而提高发光功率和亮度;光型更加均匀紧密,大大降低了画面的光晕问题,提升画面的对比度和立体感;根据 TCL 的测试数据,相比于普通 Mini LED 芯片,在相同分区数下,六晶方芯可以实现 50% 的光晕降低;在相同光晕下,六晶方芯可以实现 2.5 倍的分区数提升。



三、MiniLED车载背光开启新篇章


车载显示器是指安装在汽车内部的显示屏,主要功能为驾驶辅助和娱乐,根据位置基本可分为中控屏、仪表屏、抬头显示、娱乐大屏、后视镜显示器、透明A柱等。根据Omdia数据,2022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出货量1.95亿片,其中车载a-Si 液晶屏尺寸达8吋,LTPS液晶屏尺寸超过10吋,价值量方面,a-Si和LTPS LCD平均售价分别为37美元和67美元(出货形式以模组计算)。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车载显示器尺寸和面积呈现快速扩大趋势,有利于放大MiniLED背光技术优势。



当前车载显示主流方案仍是低端LCD液晶屏,与此同时OLED和MiniLED背光方案正在逐步进入车载领域。从技术角度来看,LCD液晶屏对比度低、亮度低,车内显示效果差,正在成为车企亟待解决的痛点;OLED屏由于体积轻薄、显示对比度高、色彩好,正在成为高端车型的新宠,但缺点也很明显,亮度不够、不耐高温,容易烧屏寿命较短;而MiniLED背光不仅在画质效果上媲美OLED,更能弥补其亮度短板,产品稳定性好、寿命长,更适合车内夏天高温环境。



由于车载产品认证周期较长(AEC-Q102是上车准入门槛,认证周期在1年及以上),目前绝大部分厂商处于产品推广或验证阶段,预计2024年将迎来大批量供货阶段。根据LEDinside统计,目前MiniLED车载屏已应用在理想、上汽荣威、上汽飞凡、长城、蔚来、凯迪拉克、奔驰等多个知名品牌的最新车型。行家说预计,2023年全球车载MiniLED背光显示屏出货量将成长至15万片以上,2026年出货量将突破210万片。



随着主机厂软件能力提升,软硬件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主机厂自研智能座舱、软件平台,车载面板和模组供应商逐渐形成“OEM+面板(模组)厂商”的合作模式,传统座舱显示Tier1或将面临挑战:1)面板(模组)厂商扮演车载显示模组Tier1角色,比如深天马、京东方精电、群创光电、友达光电等面板厂,直接提供一体化封装的模组产品;2)模组供应商跟传统系统集成商合作,共同为主机厂供货,比如鸿利智汇和马瑞利合作,隆利科技和博世集团合作。



四、投资建议


1、下游品牌重点推荐海信视像、TCL电子


海信视像:1)成本侧,11月初大尺寸面板价格全面步入下行周期。根据WitsView统计,32吋-55吋面板价格环比下降1美元,65吋及以上价格环比下降2美元,品牌端将受益于此毛利率环比改善;2)高端化,以MiniLED背光电视为代表的ULED高端产品放量,不仅有利于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毛利率提速,而且在成本端有助于降低面板价格波动影响,海信入主控制乾照光电后将在LED芯片环节获得更多自主性;3)全球化,2023H1海信电视在欧洲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9个国家零售额位居前三,美国排名第二,2022年Q2起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第二,仅次于三星,品牌出海的红利将持续兑现到公司海外市场盈利能力的改善。


TCL电子:1)高端化,前三季度MiniLED智屏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04%,量子点智屏出货量同比增长83%,带动大屏毛利率持续优化;2)全球化,前三季度TCL智屏国际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8.2%,其中新兴市场出货增长15%,北美增长11%。3)第二曲线,关注分布式光伏、AR设备放量后的扭亏为盈平衡点。


2、上游封装重点关注芯瑞达、聚飞光电,关注鸿利智汇、瑞丰光电、国星光电


芯瑞达:1)MiniLED背光电视封装绑定海信、首尔半导体、创维等合作伙伴,收入有望持续高增,我们预估公司2023年MiniLED背光收入2.5亿左右;2)MiniLED车载,公司15.6吋车载悬浮屏获得车规级认证,为进一步开拓智能座舱、车载显示屏及模组、电子后视镜、车载氛围灯等车用LED产品应用提供质量保障,此外公司出资7000万元参设安徽省国海瑞丞芯车联动产业投资基金,出资3000万元参投瑞龙电子,出资1亿元参设安徽创维启航基金,战略绑定奇瑞、创维。


聚飞光电: 1)MiniLED背光电视封装绑定海信、小米等合作伙伴,收入有望持续高增长,我们预估公司2023年MiniLED背光收入2.5亿左右;2)车用Mini背光/直显从2022年开始批量供货,目前合作伙伴包括理想、上汽荣威等,LED产品系列广泛应用在汽车前灯、尾灯、氛围灯、仪表屏、中控显示和流媒体后视镜等;3)光学膜及光模块业务,公司参股的熹联光芯布局光通信领域硅光芯片,同时光学膜业务覆盖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屏。


鸿利智汇:公司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重点开拓MiniLED和汽车业务两大增量:1)我们推测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MiniLED背光产品占比30%(VR为主),直显产品占比70%(专业显示屏),受客户下单节奏影响,我们预计公司MiniLED收入全年1亿元左右,不及去年同期1.5亿。2)汽车业务包括LED封装、模组、车灯三块,其中车规级灯珠、封装产品获得国内外客户普遍认可,封装产品应用于华为、阿维塔等,车灯客户涵盖商用车(佛达信号)及乘用车客户(谊善车灯),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汽车业务收入8亿元左右。


瑞丰光电:公司显示 LED 包含背光 LED、CHIP LED、RGB LED、Mini LED 业务,整体占比约 50%;照明 LED 整体占比约 28%;其他 LED 包括车用LED、红外LED,激光业务等,整体占比约 18%。1)MiniLED大尺寸背光收入预计1.7-1.8亿元,下游TV重点合作伙伴为TCL;2)汽车业务包括汽车灯珠、模组、汽车整灯,车载显示领域携手友达光电,提供全场景车用产品。


国星光电:公司组件事业部开发白光/蓝光MiniPOB和MiniCOB光源方案,适配显示模组超薄设计需求,部分方案通过AEC Q102车规要求。


五、风险提示


1、行业需求不及预期。MiniLED背光电视主要需求来自LCD需求升级,如全球LCD电视需求不及预期,将对MiniLED行业需求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2、LED芯片/ 驱动IC/ PCB基板大幅涨价。MiniLED背光模组主要成本由LED芯片、驱动IC及PCB基板构成,如核心元器件成本大幅上涨,将导致MiniLED背光电视价格倍数下降速度不及预期,致使渗透率提升速度不及预期。


3、市场竞争加剧。如MiniLED行业竞争大幅加剧,或对下游品牌方及中游封装厂短期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