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廊Offer Waterman所在的梅菲尔区高档街道,到时装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的故乡苏荷区(Soho),Jonathan Anderson策划的展览“On Foot”,以一种谐趣的方式带领观众模拟步行穿梭伦敦街区。
L.S. Lowry
Whit Walk
1962
18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你会发现,没有人愿意离开伦敦。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也就厌倦了生活;因为生活能给到的,伦敦都能给。”
熙熙攘攘的街头生活、盘旋在街角广场和花园里的鸽子,还有老式酒馆——这座简单日常同时又繁荣多元的伦敦城,正如塞缪尔·约翰逊所言“给到了生活能给的一切”。为了致敬和回馈这座城市带来的种种生机,Jonathan Anderson在位于梅菲尔区的Offer Waterman画廊举办了一场多场景共生的非凡展览“On Foot(徒步)”。
On Foot展览现场
从Offer Waterman居住地所在的梅菲尔区的高档街道,到JW Anderson的故乡苏荷区(Soho),展览On Foot将人们在城市之旅中遇到的场景和体验复原至画廊空间内,通过模拟步行穿梭伦敦街区的方式进行了策划,这不是Anderson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进行公开亮相,早在2017年为The Hepworth Wakefield艺术馆策划的Disobedient Bodies(不服从的身体)展览中,他便探讨了艺术家作品与人体的关系。这一次他又邀请了同名品牌JW Anderson和Loewe的雕塑作品和时装设计,并为这些改变了身体形状的作品赋予了展览观众的身份,伫立在空间之中,同时将当代艺术家和经典的英国现代艺术品,以对话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与穿梭在那些或知名或无名的大街小巷的观众发生互动关系。
PT1. JW Anderson眼中的伦敦
英国小说家福特·麦多克斯·福特说:“英格兰是个小岛,世界无穷小,而伦敦无限大。”毫无疑问,伦敦是一座让想象力驰骋的城市。而出生于爱尔兰的Anderson也在伦敦度过了他生活和工作的绝大部分时光。2005年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男装设计专业,三年后正式成立属于他自己的品牌JW Anderson,并在2008年9月于伦敦时装周中公开自己的第一季作品。
即便媒体热衷于他那些在个人品牌和Loewe周旋的故事,追捧着他游走在个人设计师和老牌时装屋创意总监身份的传说,我们也都知道Anderson也不过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随着COVID-19大流行和英国脱欧,我认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想法有些厌倦,”他解释道,“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意识到伦敦给了我多少,我有多爱这座城市。”回过头来再次审视这座城市,他正在重新爱上伦敦。
On Foot展览现场
虽然Anderson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裁缝,但他一向擅长以“策展”或者“编辑”式的理念来创作一系列作品,包括在这场面积不大的展览里,他将这场重新爱上伦敦的故事讲述得滋滋有味。观众可以通过绘画、素描、雕塑和时装作品从街景游览至游乐场,Frank Auerbach、L.S Lowry和Leon Kossoff的作品中描绘了拥挤的地铁站等城市景观,一场短途旅行的画面正在缓缓展开。而JW Anderson 2023年春夏男装秀场上那件融合滑板车的蓝色套衫让人不禁想起热闹的南岸或者当地滑板公园里穿行的滑板少男少女,讲述着英国街头滑板历史文化。鸽子——伦敦街头常见的意象——也是这场展览的主角,JW Anderson的鸽子则占据了一个储藏室和一个花园广场长椅,他长期合作者Anthea Hamilton携手设计师设计创作的特别版鸽子手提包也被展出。观众可以欣赏到这座城市令人惊讶的丰富动植物。“我喜欢这个想法,即在英国,我们对花朵着迷。”这是对伦敦公园的重现,其中包括画Cedric Morris“IRISES(鸢尾花),Joe Brainard创作的大胆的花卉拼贴画、Loewe2023年春夏季系列中的金属材质的红掌胸衣无一不在这个场所内极尽绽放。
为了结束这段旅程,在一日的尾巴钻进一家小酒馆。这是一个隐秘的红墙空间——Anderson演绎了他心目中伦敦酒馆,他的同名品牌2023年春季系列中的反光泡泡裙成为了其中一盏灯泡,Christopher Wood和David Hockney创造的人物都是这里的故事人物。
上图:
Frank Auerbach
Park Village East
1994
下图:
Sybil Andrews
Rush Hour
1930
Anderson在解释这场展览的初衷时说道:“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过渡、封锁、英国脱欧之后,当你看到所有这些不同的画作时,它提醒你,如果没有伦敦,你就不会有弗洛伊德。”是了,滋润了众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伦敦,熔铸着多元思想和文化的伦敦,“它的自信又回来了。这个展览实际上是关于重新爱上在伦敦坐公交车,看着窗外的那种日常感觉。”
PT 2. 多元的“文化熔炉”
“On Foot”展览在2024春夏伦敦时装周期间为这场即将迎来四十周年庆典的盛景添彩,作为四大时装周中最具年轻活力的一个,一直以来,伦敦时装周都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力的代名词。从Mary Quant和Ossie Clark在“摇摆的六十年代”的锐意创新开始,伦敦就一直在为欧洲时尚产业源源不断地发掘着充满自由想象力的灵魂,Vivienne Westwood、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Kim Jones和Jonathan Anderson,都在伦敦开启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都擅长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不羁的反叛、展示充满戏剧性的暗黑视觉、模糊商业效益与艺术实验之间的界限,并在新世纪的国际时尚的版图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一个时尚都市具备的标签与气质特点始终离不开滋养它的城市文化与人,而如果巴黎的都会地位是像Agnès Rocamora在《Fashioning the City》中写道的,源于王权对奢华工艺的崇尚和法国“外省”与“中央”的对照,那么对伦敦而言,这种促成它源源不断地革新和创造的文化则来自城市本身复杂交错的地理区隔与社会文化,时尚学者Christopher Breward认为“城市文化室一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时尚生态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它一定要是真实的、大众负担得起的,而且必须是一种前卫的文化,它必须拥有不断推动边界与限制的力量。” 伦敦从不缺少发展这些文化的土壤,不论是强调现代性、热衷自由享乐的“Swinging Sixties”,还是以叛逆与反抗为目的的朋克风潮,抑或是之后的俱乐部文化,青年人的反叛让这座城市永远不缺少新的潮流。
On Foot展览现场
这个城市与纽约和巴黎都更加丰富和难以归类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容纳了Simmel所述的时尚更迭所必须的不同的阶层,且它们不只限于“制定规则的上层阶级”与“模仿以追求身份认同的底层阶级”,组成不同阶层与社群的人们都努力让他们的声音被传播得更远。作为王室所在地的伦敦从来不缺少高级时尚的艺术性审美与精致复杂的工匠技艺,别忘了“高级定制”产业的奠基人Charles Frederick Worth就是英国人,王室传统及其衍生出的文化标签一直以来都是伦敦这座城市的重要亮点;Beau Brummell、萨维尔街与《007》都将上流阶层尊崇的沉稳、尊贵的绅士风尚发扬到全世界。与此同时,伦敦又以非凡的多样化属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GQ UK时装与理容总监Teo van den Broeke用伦敦的人口数据对城市创意产业的蓬勃力量做出解释: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只有45%的首都人口认同自己的身份为“英国白人”(White British),而37%的城市居民出生在国外,“正是这种独特的多元性使得伦敦如此特别,而我们必须为保护这种多元化而不断努力”。长久以来,伦敦始终如时其他以都会文化闻名的大城市一样,以对来自不同种族、肤色、信仰、性别背景的人的包容而令人向往,而时尚产业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多元化属性的缩影,“上流”生活方式主导的街区与被在街头流连寻找自身价值、不受驯的“愤怒”的青年们占据的生活空间交织在一起,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和进化产生更深地融合,在不间断的碰撞和融合中,Brixton、Covent Garden、Hackney形成了它们今天的样子。
受此影响,伦敦的时尚从业者也一向热衷于寻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新秀。早在2000年,Lulu Kennedy就在伦敦时装周里创立了Fashion East单元,二十多年里,这个人才孵化器为包括Jonathan Anderson、Craig Green、Grace Wales Bonner、Simone Rocha、Gareth Pugh在内的在新星提供了大放异彩的平台,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也尽力维持着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反时尚的时尚”(anti-fashion fashion)也是伦敦时尚的一个重要属性,Hussein Chalayan一直试图解构时尚的概念,从对身体的兴趣本身出发,去探究现代生活中的人在行动、自然、科技塑造下的躯体对服装的回应;Alexander McQueen 1999年春夏系列中令人惊叹的喷墨装置用狂放的笔触刷新了大众对服装制作过程的想象。主张特立独行和反常规的“反时尚”传统始终根植在伦敦时装周,它与当代艺术所强调的解构、虚无与反叛互为城市文化的表里并为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机。
上图:
David Hockney
Mo in Carennac
1971
下图:
Magdalene Odundu
Untitled
1991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览前一周,以“REBEL: 30 Years of London Fashion”为题的时装展览在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开幕,展览由Alexander McQueen赞助,并在其中回顾了属于当代伦敦时装的重要时刻。而在今天,尽管“文化熔炉”的称号已经成为了某种几近陈词滥调的旧话题,伦敦仍然对这个称号当之无愧。就像《伦敦人》中所述的,它囊括了所有瞬息万变的事物和不断出现的新的可能性,这是一座令人上瘾的城市。
撰文/木兰&何冰轮
编辑/Lean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