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千禧年的时候,特别流行讲恐怖故事。
那时,每当夜深人静,三俩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时,都会各自讲述自己听闻,或者“看”过的鬼故事。
素材来自大人间的传说,[午夜凶铃][山村老尸]之类的恐怖片,《张震讲故事》之类的深夜节目。
高跟鞋、冥币、影子……总之一旦入夜,便会“阴气森森”。
这其中,我特别记得一个有关相机的故事。
说是一个男孩,无意中得到了一部相机。
但奇怪的是,无论他拍什么,出现的都不是眼睛看到的样子,比如他拍家人,出现的是一堆骷髅,他拍汽车,出现的是被撞毁的样子。
相机故障?
可没几天,他爸开着那台车出门,就发生了车祸。
这分明,就是诅咒相机啊。
当年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没看过“高司令”演的那部《鸡皮疙瘩》,也没看过原著小说,只是觉得害怕。
因为相比于鬼怪那些实体来说,相机拍照,你完全不知道拍出来的是个什么画面,有人受伤,有人秃头,有人甚至直接消失了……
未知才能带来真正的恐惧。
本以为这些记忆早已尘封,不再会记起了,直到前些日子,我忽然发现,居然,这个故事又一次被翻拍了——
鸡皮疙瘩
Goosebumps

Disney+出品。
改编自那套在全球的销量仅次于《哈利波特》系列的恐怖畅销书,《鸡皮疙瘩》。

但评分却出现了两极分化。
在IMDb上,1分和10分是比较多的。
相比于原作一个个的小故事,这次的改编版,用了一个前情事件给串了起来:小镇上的四个高中生来到这个废弃已久的房子,参加万圣节派对。里面保存着大量当年没有烧掉的东西,有相机,有面具,有时钟……鬼使神差,每个人都被其中的一件物品吸引,并带了回去。谁知道显影之后,却发现她们的模样,都是临近窒息的样子。就连他自己,在被别人拍了一张照片之后,也在不得已地,向着受伤的路上逐步迈进……但自从她在那场万圣节派对上找到了一个面具,戴上它,仿佛拥有了新的魔力。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她身上,仿佛自己就是整场的主角。但回到家里后,这个面具仿佛长在她脸上一样,她用力到仿佛听到了皮肤撕裂的声音,她才把面具从自己的脸上脱下来。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在被面具影响着,时刻会爆发出愤怒的情绪。
原来,是包里的面具在操控她,让她把内心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出来了。卢卡斯发现自己的身体不管撞到什么都不会感受到疼痛,于是开始挑战各种极限项目。
老实说,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披着恐怖外壳的青少年教育剧,你能看到青少年面临的自我认同、被忽视、父母婚姻对孩子的影响问题。同样的魔法时钟的故事,原著中,男孩一不小心触发了回到过去时空的开关,当他找到回到未来的方法,却发现自己的妹妹消失了。在以往的故事里,都会再次开启回去的方式,拯救妹妹。原著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足够恐怖,当故事戛然而止,细思极恐的恐怖涌上心头。但在剧里,这些恐怖元素只是变成了满足主角团欲望的道具。表面上的政治正确(比如这部剧里像是要讨好所有种族的人,迎合某种正确,但都用刻板印象把他们的性格框柱了,每个人所担任的角色也带有刻板印象,例如黑人擅长运动,亚裔容易被人忽视,富家子弟喜欢男生……),其实让这部剧丧失了尖锐的可能性。
就目前播出的几集来说,这一版本仅仅是选择了原著里的恐怖道具,并没有像原著那样进行更深刻恐怖探究。整个故事就像一群高中生的冒险活动,并没有什么新意。1995年的老版“鸡皮疙瘩系列”改编剧也有“教育意义”,但为什么它能能连续四年位居美国收视率第一?和改编版的所谓亚裔族群自我认同不同,原著里女孩选择戴上恐怖面具的原因,是为了吓跑那些嘲笑自己的人。这是因为,她忽视了母亲对她的爱,光想着复仇,差点让面具吞噬了自己。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体验与理解,比那些大道理要有效许多。
就像原著作者R.L. Stine曾和洛杉矶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交谈,发现他有一个病人,一个年轻的女孩,每周都会来。于是R.L. Stine便希望,孩子们看完他写的恐怖故事,不是被恐怖吓到,而是学会嘲笑恐惧。
“孩子们喜欢被吓到,但他们又不喜欢太害怕。恐怖文学提供了一个过渡地带,让孩子学会嘲笑恐惧,甚至对恐惧视而不见。他们最终会放下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如今很多恐怖片并不会留白,而是执着于如何变着法吓人,甚至热衷于从各种反转中反复吓人。
而是在直面了恐惧之后,我们可以更有勇气面对当下世界。
现实本就是一场时刻上演,却早被我们“习惯”的恐怖片。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