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 • 5 / 09
各位好,AI浪潮已将人类拍打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终于决定系统地讨论一下,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一场惊涛骇浪,还是一个愈发完美的数字知己。本周日(5.11),我们将在北京举行「人本智能」专场,共同讨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从2023年用AI 生成马斯克与乔布斯的辩论视频开始,赵汗青在音乐、电影等领域探索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张丹丹和团队梳理了上百万条招聘信息后发现,脑力工作正在逐步被大语言模型取代,未来劳动力将被迫向更高端的脑力工作和低技能的手工工作这两端移动。人工智能来自人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人类社会的偏见。比如在用AI生成图片时,如不特别指定,每个人都苗条好看,做家务的多是女性……我们如何保证AI做的确实是我们想要的? AI的使用者也包括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技术的适老化设计不是仅仅将通用版的字体调大,申琦和团队去到各个社区、养老院,了解了老人的真实处境、想问的问题和需要的回答。在这些现实的问题之外,还有更根本的哲学追问:当AI甚至能模仿人类的心灵时,什么是人,人的生存意义何在?站在文明的角度,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只是一个响指般的瞬间。如果一切顺利,也许此刻“尚不知情”的人们“将被震碎”。漫长的夏天已经开始,我们也已经在这条通向AGI的不归路上了。购票请戳一席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