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
订阅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35万学员《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刘润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9 / 12
预制菜有三个定义:行业的定义、大众的定义、和国家的定义。行业按预加工的程度,把菜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即配:鱼洗干净,配点蔬菜,再加把葱,放在盒子里。这叫即配。盒马工坊。叮咚快手菜,都是这类。 即烹:有些菜需要深度预处理。不然现场很花时间。比如排骨要先压,红绕肉要先炖,臭桂鱼要先臭着。送到门店下锅。这是即烹。肯德基麦当劳,和大多数你知道的连锁餐厅,都是这类。 即热:工厂把菜做到可以直接吃的地步。然后常温或者急冻。通过渠道卖给你。你热一下就行。比如盘点美味。即食:盐水鸭、鸭脖、卤四件。都是这类。周黑鸭,久久鸭,还有超市的小包装鸡爪。 在行业内,“预制菜“是一个光谱。你不在左边就在右边。但你不可能不在里面。只是程度不同。因为,预制菜的核心目的,是“提效”。和安全无关。 预制不代表不安全。不预制也从来不代表更安全。但是大众不这么认为。 大众认为,预制菜就是剩菜。你让我吃剩菜,一定加了科技和狠活。预制菜,就是“加了科技和狠活的剩菜”。 行业和大众,于是对立起来。这种对立,让国家不得不站出来,规范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要规范预制菜,就要先定义预制菜。但是,预制菜太难定义了。于是,国家在一大段也有点模模糊糊的描述后,列了一张“放行清单“: 主食不算,那不是菜。即配不算,那算净菜。即食不算,那归食品。 这样,就只剩即烹和即热了。可是,可是,连锁餐厅说,我们为了食品安全、口感一致、经营效率,必须在中央厨房做。虽然我们即烹、即热,但我们不是剩菜。嗯 …… 那中央厨房也不算。于是,关于预制菜,从此就有了三个定义:行业的定义(光谱论),大众的定义(剩菜论),和国家的定义(清单论)。这就是为什么贾国龙说,西贝没有预制菜。因为西贝的中央厨房,在国家的放行清单里。但是,国家的定义,只能防止被抓。国家的定义,不能防止被骂。骂与不骂的标准,在大众自己的心中。不在国家的文件里。 所以,贾国龙觉得很冤,大众觉得你还嘴硬。吵是吵不出结果的。因为定义就不同。但是,这个争吵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如果这个争吵能推动餐饮行业,从此注明每道菜的“预制程度”,总归是件好事。至少给了大众知情权。这道菜,“中央厨房腌制 + 现场炒制”。觉得能接受的,就继续吃。不能接受的,就换一家。或者换了一圈后发现,都是中央厨房。就不吃,回家泡面,也行。
^__^ 9 / 10
今天早上,外卖大战似乎又开发了新战场: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希望重做一套线下信用体系(新闻链接在评论区)。这一波似乎来势汹汹,直接冲着大众点评而来。很多人问我怎么看。老规矩,直接说核心逻辑,帮你看懂这件事: 1、我们之前写过很多文章说明一个逻辑:这轮外卖大战,是一次“频率之战”。不是外卖本身有多赚钱,而是外卖的使用频率太高了。用惯的人,每天三四次点开。 2、一旦点开,就会连带带动后面的一系列业态。失去了高频入口,平台就失去了让用户打开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抢占高频入口,对平台来说就是生死存亡。 3、然而,严格来说,这套逻辑是缺了一环的。不仅“外卖”是超高频场景,而是整个“吃饭”是超高频场景。只不过,吃饭分成两部分:到家(外卖)和到店(堂食)。 4、想想看,今天你和对象出去逛街,选择中午要吃什么时,会怎么做?你会点开大众点评,看看附近有什么好吃的。逛街逛到了一家看着不错的,也会打开点评,看看有没有团购券,或者看看评分。这就是“到店”场景。 5、关键来了。你想想,在“到家”场景里,阿里有饿了么,虽然体量不够大,但还可以和美团打的有来有回。但是,在“到店”这个场景里,阿里目前的布局,相比美团就显得有点薄弱。 6、那怎么办?所谓的战略布局,就是找到一个自己有优势的点,切入全新市场。 7、找哪个场景切入?阿里找到了它体系里非常精准的一环:高德地图。 8、高德地图是中国最大的地图导航软件。而“导航”这件事,和“到店堂食”天然有匹配。想想看,很多时候你找一家饭店,是不是就是用高德地图导航过去? 9、所以,做高德扫街榜,不是高德真的要转型大众点评。而是借助这个入口,切入“到店”场景,进而抢占餐饮这个超高频场景。 10、当然,找到了切入点,还要配套一系列的战略动作。比如数据来源、排序逻辑。晚点的那篇新闻里说的很清楚,欢迎大家去评论区看。不得不说,这确实是这场商战里很巧妙的一环。接下来就看对手们如何应战。 11、能不能做成?我目前也没有答案。但至少,你现在看懂了新动作背后的逻辑。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逻辑,欢迎去看我们之前写的一系列文章。《聊聊外卖大战,为啥会打得这么激烈?》 《京东大战美团,最受伤的是谁?》《红黄蓝大战背后的逻辑:外卖为啥成了谁都想抢的香饽饽?》年度演讲还有一个半月,点个直播链接,避免错过吧↓↓↓
^__^ 9 / 09
今天特别多读者发给我一条新闻:监管部门约谈外卖平台,抵制“恶性补贴”。很多人好奇,补贴不是平台和商家出钱惠及消费者吗?为什么会有恶性的?为什么要禁止?不多啰嗦,快速说一下我的看法: 1、补贴,确实是一个中性词。它和“打广告”一样,只是一个行为描述。 2、补贴的本质,是平台的获客成本。平台花5块钱补贴一单,就等于用5块钱买一个客户。从这一点看,补贴和互联网平台投流,和在商场门口买广告牌,没有本质区别。 3、所以,很多人说,只要不违法,补贴不应该有“恶性”的。从纯经济的角度说,这话是有道理的。 4、但是哈但是,一定要注意,我说的是“纯经济角度”。 5、为什么要加这个前缀?因为单纯的经济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加上“社会角度”。 6、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国家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希望将经济从“通缩循环”重新拉入“通胀循环”。 7、你可能要问,通胀不是不好吗? 8、没错,通胀确实有问题,但通缩更可怕。因为通缩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预期:东西会越来越便宜。 9、那,东西越来越便宜不好吗?某种程度上并不好。因为所有人都会想着“那我等等再买”。东西卖不出去,就只能继续降价,这进一步印证了“会越来越便宜”的预期。然后只能工厂减产,裁员降薪。 10、用大白话说,通缩循环,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消费低迷 → 价格下跌 → 企业亏损 → 员工失业/降薪 → 消费更低迷 → 价格继续下跌…… 11、你可以简单记住一个结论:下半年的政策重点,一定是反通缩、反内卷。 12、所以,大规模的补贴和价格战,不能打。更详细的逻辑,我们其实写过一篇文章,欢迎你去看看。《下半年的重点,是反内卷》就说这么多,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