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 • 9 / 12
预制菜有三个定义:行业的定义、大众的定义、和国家的定义。行业按预加工的程度,把菜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即配:鱼洗干净,配点蔬菜,再加把葱,放在盒子里。这叫即配。盒马工坊。叮咚快手菜,都是这类。 即烹:有些菜需要深度预处理。不然现场很花时间。比如排骨要先压,红绕肉要先炖,臭桂鱼要先臭着。送到门店下锅。这是即烹。肯德基麦当劳,和大多数你知道的连锁餐厅,都是这类。 即热:工厂把菜做到可以直接吃的地步。然后常温或者急冻。通过渠道卖给你。你热一下就行。比如盘点美味。即食:盐水鸭、鸭脖、卤四件。都是这类。周黑鸭,久久鸭,还有超市的小包装鸡爪。 在行业内,“预制菜“是一个光谱。你不在左边就在右边。但你不可能不在里面。只是程度不同。因为,预制菜的核心目的,是“提效”。和安全无关。 预制不代表不安全。不预制也从来不代表更安全。但是大众不这么认为。 大众认为,预制菜就是剩菜。你让我吃剩菜,一定加了科技和狠活。预制菜,就是“加了科技和狠活的剩菜”。 行业和大众,于是对立起来。这种对立,让国家不得不站出来,规范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要规范预制菜,就要先定义预制菜。但是,预制菜太难定义了。于是,国家在一大段也有点模模糊糊的描述后,列了一张“放行清单“: 主食不算,那不是菜。即配不算,那算净菜。即食不算,那归食品。 这样,就只剩即烹和即热了。可是,可是,连锁餐厅说,我们为了食品安全、口感一致、经营效率,必须在中央厨房做。虽然我们即烹、即热,但我们不是剩菜。嗯 …… 那中央厨房也不算。于是,关于预制菜,从此就有了三个定义:行业的定义(光谱论),大众的定义(剩菜论),和国家的定义(清单论)。这就是为什么贾国龙说,西贝没有预制菜。因为西贝的中央厨房,在国家的放行清单里。但是,国家的定义,只能防止被抓。国家的定义,不能防止被骂。骂与不骂的标准,在大众自己的心中。不在国家的文件里。 所以,贾国龙觉得很冤,大众觉得你还嘴硬。吵是吵不出结果的。因为定义就不同。但是,这个争吵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如果这个争吵能推动餐饮行业,从此注明每道菜的“预制程度”,总归是件好事。至少给了大众知情权。这道菜,“中央厨房腌制 + 现场炒制”。觉得能接受的,就继续吃。不能接受的,就换一家。或者换了一圈后发现,都是中央厨房。就不吃,回家泡面,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