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说
订阅
Lachel,认知思维专家,深度思考普及者。专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心智成长。每周四原创更新,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L先生说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9 / 01
当你阅读学习的时候,不要立刻做笔记,而是延后一段时间再做。以我为例:我读书的时候,不会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而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读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能几页到几十页),休息一下,在脑海中咀嚼和回想刚才读到的内容,用几个关键词记下要点。再继续往下读。等到晚上,我再对白天记下来的要点进行整理,梳理成一页完善的笔记。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它可以「迫使」大脑努力去记住更多的信息。大脑有一个习惯:出于节能,如果一段信息被我们写下来了,大脑就会倾向于把它从脑海中清除掉,因为大脑会觉得它已经被妥善保存起来,不需要再去记忆了。所以,如果你总是学到什么立刻记下什么,那么其实你记下的信息只会留存在笔记上,很难好好地被大脑记住。第二,它可以人为制造记忆的「回放」。我在之前的分享里讲过:学完一个新信息之后,大脑需要一段休息放松、什么也不做的时间,在脑海里回放这个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关于回放,详见:一个每天都能做,并且能让你收获巨大的好习... 而人为制造一段休息和延后的时间,就是给大脑这么一个机会,引导它去充分回放信息,更好地加强记忆。第三,它可以抵消大脑对新鲜信息的渴望,避免自己把新信息一股脑全都记下来,缺乏重点。很多朋友问:读文章、读书、看视频时,经常觉得每一句话都很重要,都想记下来,怎么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新信息会激发奖赏回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大脑对新信息会有一种渴望感,渴望把它们全部记下、消化。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用这个「延后笔记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经过这段延后的时间,大脑的新鲜感会削弱,你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哪些内容是你感兴趣的,需要详细研究;哪些内容是你不太感兴趣的,仅仅知道就可以。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前者去巩固加工。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 手工分割线 ——近期的推送,如果你还没看过,欢迎阅读: 如果你有这种特质,请一定好好珍惜它也许这会是你的隐藏竞争优势。 7条越早知道越好的道理一些我这几年的感悟和心得。 分享一个很小众、但值得每个人培养的能力培养认知灵活性,能让你更好地应对压力。晚安~
^__^ 8 / 19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体内的细胞大多都能再生,但脑细胞是不能再生的。从我们成年开始,大脑里的神经元就将伴随我们终生,兢兢业业地工作数十年,损伤一个就永远少了一个。不过,这个观点在21世纪受到了质疑。有些研究发现,成年人大脑里的海马体,依然可能在一生里产生新的神经元。比如经典的碳14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随着上世纪人类进行核试验,大气中的碳14浓量大量增加,并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参与新细胞的生成。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核试验前出生,并在核试验后产生新神经元,那么这些新神经元里面应当会有更多的碳14。结果,研究者们果然在海马体神经元中,发现了更多的碳14。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支持者们拿不出直接的证据,只有间接证据;另一方面,同样有不少研究没有发现新生神经元的痕迹。两派谁都无法彻底说服对方。所以,过往的文章涉及到这一点时我都会很谨慎,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定论。不过,今年7月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为神经元再生投下了坚实的一票。这项研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先让 AI 学习儿童大脑中细胞的模式,建立一个模型,再应用于成人的大脑样本,成功地发现:成人海马体中的确存在可分化为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如果这个理论最终被证实,那将会十分振奋人心。一方面,它对于防治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记忆力衰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极大地支持了「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指的是让心智在多种不同的状态、情境、观点中自由切换的能力。它跟应对压力的能力息息相关。当遭遇压力时,我们会长期沉浸在压力中难以走出来,总会不由自主地涌起负面的念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认知灵活性。这个理论认为:增强认知灵活性,不但可以促进海马体神经元之间的链接重新布线,还有可能促进它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使得我们可以摆脱压力的影响,帮助大脑从固化的「压力模式」恢复过来,重获新生。那么,如何提高认知灵活性呢?最核心的方式,就是不断去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让自己涉足更多的兴趣爱好、培养更多的能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接触更多的生活方式……给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它就不会容易执着于眼前狭小的天地。(更多内容可参看:分享一个很小众、但值得每个人培养的能力 其实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研究,我才写了这篇文章)当然,这个研究还未能下定论,还有待更多的实验证实。但不妨期待未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