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
订阅
每天30分钟独立思考,陪你一起成长,UP UP。
王智远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10 / 15
下午去了百度分享会。会前我没抱太多期待。 AI搜索这事——这两年都在讲。一个比一个卷。但坐在现场听完后,我觉得有点不一样。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搜索除了找答案,还在理解你。过去十几年,我们打开搜索框,为了「找信息」;现在,它开始变成一种「被理解」的过程。百度的人说,这是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我当时在前排愣了一下:工具,怎么成伙伴?又搞抽象了?直到他们演示后,我才明白,这背后是「人格化」的AI,在「重写搜索的定义」。比如:他们讲「第二人格」这个概念。意思是,你的搜索助手会记得你、了解你,甚至能换一种「人设」来和你聊天。想让它变得理性,它能像工程师;想要点情绪,它能像朋友。那一刻我认为,AI搜索,正在变成一个「情感界面」陪你一起想。怎么一起想?我给你说说。百度App的C位,有一个叫「文心助手」的入口;里面塞了各种能力:AI写稿、做播客、剪视频、画画、生成音乐……现场,我看到有人一句话就生成了一期完整播客,还有人让AI帮自己做「换装写真」;那种轻松感,就像突然多了个没脾气的搭子。还有个最震撼的环节,是他们演示「百度蒸汽机」。它的突破点在于,可以持续生成长视频。实时的。这你受得了吗?以前AI视频只能生成5秒、10秒,拼凑起来又慢又贵;这次,一张图、一句话,就能让视频自己往下长。没错,自己长长长长长。。。你甚至能打断它、改剧情,重新生成。台上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还录了5分钟视频:产品经理让大家决定赛车剧情走向,结果AI几秒改完,现场播。那种「人和机器共同创作」的瞬间,确实有点冲击。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流动的内容」。啥意思呢? AI视频从一次性生成,变成一种实时协作。这事儿一旦成立,整个行业的逻辑都要重写。所以,如果要我总结这场会的感受,我会说三个词:人格化、共创、回路化。百度试图在打通一个完整的「知识流」。从搜索、到助手、再到视频生成,它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人类和信息之间,能不能形成一个闭环?过去搜索给答案,现在有了答案还不够,再配一个助手和人共鸣。以后呢?据说还会加上记忆能力,让AI能真正「记住你是谁」。这转折,比外界想的要大多了。刚出来,天有点冷。从搜索、到答案生成、到教育,再到搭子,这个入口还会有什么新故事?会不会像Google产品副总裁前天说的那样,从「链接排序」,到索引全世界?有意思。。
^__^ 10 / 13
上周好朋友分众的老宋,拿到了 Qwen 的记忆功能内测资格。我当时还挺纳闷:为啥他有,我没有? 结果一星期过去了,昨晚我也收到了 Qwen推送,赶紧上手玩了会儿。这个功能还在灰测阶段,大概只能记住五十条内容。国内最早试水记忆功能的是 Kimi,后是百度文库。 Kimi 后来好像转去做了 K2 模型,就没太多声音了;百度文库那套记忆系统更像「情境记忆」或「工作记忆」。我在一个 chat 窗口聊半天,突然想到昨天说过什么,它能调出那段上下文,就能直接接着聊。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因为背后在「复刻人的思维方式」,人的记忆是分层的:有短期的、长期的,也有外部记忆,比如:笔记、日记这些碎片。现在的 AI 发展路径,几乎照着这个逻辑在走。短期记忆对应「上下文窗口」;长期记忆对应「我的偏好」,能记住我的语气、风格;外部记忆,能调用笔记、文档、资料库。 Qwen 这次的尝试,更像在打通「工作记忆」和「语义记忆」,我觉得,这一步挺关键,因为往后要做Agent的话,肯定离不开这套东西,像国外也有不少AI公司在做了。比如 Anthropic Claude,它能自动记住过去的对话细节、偏好,用来继续之前的话题,不过,目前主要针对团队和企业版本。 Microsoft Copilot 里也有一个「Memory feature」我用过,它说能记住一些东西,但似乎没那么丝滑。我现在主要用 ChatGPT 的记忆,每次窗口聊完,我根本不用删,只要对它说一句:「你觉得这次我们聊的重点是什么?或者,你觉得我有什么特殊倾向?帮我提炼一下,记住。它很快就能搞定,下一次再打开新窗口,它依然能够遵循我的偏好、性格聊下去,所以,记忆,才是AI的灵魂啊;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有没有灰度到自己。此前关于记忆的研究:记忆+分支,昨晚ChatGPT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