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奋
订阅
私募基金经理,财经专栏作家,虎嗅&雪球2020年度十佳作者
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10 / 31
零售和专业服务行业,虽然都属于服务业,但它们对于“员工的价值”的看法很不相同: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零售行业都把控制人力成本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除了胖东来这种异类),而广告等专业服务行业更倾向于提高员工薪酬以增加企业竞争力。前者的员工是可变成本,后者的员工是先进设备。大部分的行业中,优秀公司的员工工资都是高于同行的,而零售业则不明显,最典型的如沃尔玛长期因为薪资水平低于同行而倍受指责,就连更多科技属性的亚马逊也是硅谷中对员工比较“抠门”的企业。沃尔玛一直声称自己是全美最大的雇主,但公司一直避而不谈的是,沃尔玛员工中申领政府社会福利救济的比例是500强中最高的,沃尔玛的低价等于是政府补贴出来的。虽然沃尔玛有剥削员工廉价劳动力之嫌,但员工的稳定性却很好,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一技之长,一旦失业,很难找到类似沃尔玛员工这种体面的工作。所以沃尔玛可以把规模越做越大。再看广告、法律、设计、咨询顾问这些专业服务行业,好的人才是业务增长的保障,而好的人才永远是贵的,所以高薪抢人是这些行业中最常见的经营策略。但是这些行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基本上没有一家大市值的公司,500强中更是不见踪影,很多靠高薪抢人做大规模的公司,无法建立公司持续有竞争力的壁垒,往往兴起也快,衰落也疾。那为什么同样喜欢抢人的IT、金融行业,却可以跟沃尔玛一样做大规模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为什么未来的薪水差距会越拉越大?》
^__^ 10 / 25
有人把巴菲特成功的过程总结为两点:第一,抓住几次重要的投资机会,重仓出击,并全力以付使它成功。最典型的案例是早期的华盛顿邮报,中期的可口可乐和后期的苹果,它们的涨幅并不一定最高,但因为都是逆势重仓出击,长期持有,对巴菲特的财富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近几年,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持股都很一般,唯独第一重仓股苹果持续大涨,扳回了股神的面子。第二、避免犯下致命的错误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因为他逃过了美国近五十年中唯一的几次大熊市,特别是在70年代的大熊市前清掉所有股票,在股市低迷时又重新入市。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水平并不弱于他,正是因为没有逃过此次股灾,才加盟巴菲特的团队。总结这两点并不难,它就是一道算术题。但理解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投资者对第一点的追求,会导致了第二点的致命错误,这就是“随机性规律的骗局”。判断值得重仓出击的机会,前期是你对某此规律的掌握,但你怎么知道这个规律不是“猴子打出的唐诗呢”?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讲过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有一位赌徒,听说有一场只有一匹马参加的比赛,于是借了一笔钱下注。然而赛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那匹马跳过护栏逃跑了。“最坏情况”只意味着“我们过去见过的最坏情况”,规律只代表你见过的类似事件的规律,而你下的重注却是你全部家当。对于伪装为规律的随机性,我们怎么应付此类风险呢?推荐看我以前的文章《命运控制一切,你最好的武器就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