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开发者
订阅
腾讯云官方社区公众号,汇聚技术开发者群体,分享技术干货,打造技术影响力交流社区。
腾讯云开发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11 / 07
过去十年,几乎所有架构演进的故事,都指向微服务,微服务几乎成了现代架构的代名词,单体被骂成毒瘤。 直到近几年,业界开始反思:微服务是不是新的毒瘤? 越来越多团队发现,微服务带来的问题不比它解决的少。复杂的部署链路、无穷无尽的接口治理、跨团队协调的噩梦——这些都让拆分变成了新的枷锁。于是,单体重新被提起。曾经被视为落后的它,如今又被不少工程师视作理性回归。 单体架构的本质很简单:所有核心功能运行在一个进程里,模块之间靠函数调用。听起来“老土”,但它有三个优势:高效、直接、可控。部署只需一次,调试能断点,测试范围清晰。很多中小业务在这个架构下运行多年,稳定、经济,问题少。 那为什么微服务会崛起?因为系统变大了。 当团队规模扩大、技术栈多样、功能快速膨胀时,单体的缺点开始放大: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拖垮整个系统。此时,“把不可靠的部分隔离起来”成为唯一出路。微服务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工程化应对:它假设错误一定会发生,于是通过拆分边界,把问题锁在最小范围内。 它以复杂换可靠,用成本换自治,用高要求的架构师替代低风险的维护逻辑。互联网厂商们的架构图像蜘蛛网一样密集,那是可用性换来的代价。没有足够的监控、自动化、灰度、认证体系,微服务接口治理、依赖地狱、跨团队协作的成本,全都堆上来了。 对一个早期业务,单体意味着效率和确定性;对一个团队成熟、系统庞大的组织,微服务可能是必要的防线。 判断是否应该微服务的关键是三点: 团队是否足够大到需要独立边界;技术栈是否多到必须解耦;系统的变更是否频繁到难以整体发布。 如果这三点都没触发,微服务不是救星,而是拖累。 对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别急着跟风,先判断自己到底到了哪一步。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需要微服务,其实只是需要写好一点的代码。在工程实践上,架构演进应当遵循渐进式原则。当业务增长、团队扩张时,不要一刀切地推翻旧系统,而应从边界清晰、变更频繁的模块开始拆分,通过事件总线、接口网关或服务注册中心逐步过渡。让监控、灰度、回滚、自动化部署先跑在前面,再去谈微服务。只有当可观测、治理、容灾三项基础能力稳定后,微服务才可能真正落地,否则只会换一种方式制造混乱。 延展阅读:单体架构比微服务架构更落后吗?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评论分享,有机会获得社区精美周边一份。
^__^ 10 / 31
故障来源主要分三类: 1、人为变更(≈80%) —— 业务迭代中代码、配置、上线流程等变更引发。2、预期内的小概率事件 —— 硬件或网络故障,如磁盘坏、丢包,通常被 BCP 容灾设计覆盖。3、非预期内的系统脆弱性 —— 性能瓶颈、安全防御不足、配置缺陷、架构设计问题等。本文聚焦第一类:人为变更。 从 3 个 9 到 4 个 9,靠容灾可达;从 4 个 9 到 5 个 9,需流程、工具、文化全链条极致落地。应对变更故障,要从三方面入手:评估、验证、监控。目标是“用流程约束人,用工具替代人”。 一、评估不充分 常见问题:代码遗漏、兼容性未评估、开发者不熟业务、重复代码。● 优秀实践:通过标准业务用例文档沉淀知识,在需求评审、代码变更前强制更新用例。● 普通业务可简化:在发布单中强制填写影响评估和关键监控点;静态扫描、调用链分析辅助代码审查;代码重复率检测防止多处实现。 二、测试验证不充分 根因多为测试环境不全、不稳或数据缺失。 ● 解决方案: ○ 环境治理:容器化部署、全链路预发环境、染色路由。 ○ 数据问题:定期迁移生产数据至测试环境,或工具化构造测试账号与数据。 ○ 依赖方问题:现网二进制覆盖基础容器,保持一致性并自动拨测。 ○ Mock 与自动化测试。 三、监控遗漏或不及时 ● 主路径通常被覆盖,问题常出在边界分支。应做到“不怕告警多,就怕没告警”。● 每条分支路径应结合测试用例建立独立监控点。● 框架层应自动打开监控和上报,客户端需自动上报错误码。任何未预期的错误码都要立刻响应。 四、部署与灰度 部署(发二进制)与灰度(导流量)需分离。混在一起会掩盖问题。 ● 小规模机器易出现“一台即半灰度”风险,应从前端开始打灰度标识,部署完成后再放量。● 前端重大改版也可通过灰度标签加载不同模板。● 关键是提供统一、可控、自动化的灰度工具,让部署与放量可解耦、可回滚。 总结: 80% 的故障来自人。流程是防线,工具是护城河。只有当“变更安全”成为文化,而非流程要求时,系统的韧性才算真正建立。 你是怎么做故障复盘的?欢迎留言评论分享,有机会获得社区精美周边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