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开发者
订阅
腾讯云官方社区公众号,汇聚技术开发者群体,分享技术干货,打造技术影响力交流社区。
腾讯云开发者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11 / 14
晋升了! 做晋升时,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规则和评委身上,希望找到一个绝对公平的答案。但从个体角度看,这几乎不可能。规则会变、评委的理解会变,你作为被观察者本身也难以完全量化。制度无法绝对公平,对个人来说,与其纠结规则,不如尽量让自己远离模糊区间。 晋升结果可以理解为约等于。 同样是8.4分,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可能得8,也可能得9。系统可接受,但对个人差别巨大。目标不能刚好够,要把自己的表现尽量推向9分以上,让结果尽可能稳。要做到这一点,材料必须有结构、有逻辑、有重点。 第一步是搭框架。 很多人在项目堆里来回挪动,越改越乱。不是素材的问题,而是没有看懂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确定你想证明的能力是什么,再选择能支撑这些能力的两三条主线,让材料从堆叠变成结构。 第二步是补足关键细节。 每个项目为什么做、难点在哪里、你解决了什么、效果如何,这些都是让材料站得住的硬信息。细节不求多,但要能体现判断力、方法、影响范围。没有逻辑链的内容只会分散注意力。 第三步是保证论证清晰。 晋升本质上是证明题。每一页内容都要回答一句话:它在证明什么。如果既可要也可不要,那往往说明你还没完全想明白。逻辑越稳,评委理解你就越容易。 现在很多团队都在做轻量化评审,材料短、节奏快。 这并不降低要求,而是更考验你能否把核心价值讲得迅速、干净、准确。制度无法由个人决定,但个人可以让自己变成更好被观察的对象:更明确的成果、更清晰的结构、更稳定的叙述方式。 最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答辩材料框架来校验自己: 业务背景:让评委快速看懂你在做什么业务挑战:说明必要性,让评委理解重要性技术挑战:把业务难点转成技术难点,突出门槛分析问题:展示拆解能力与思考深度解决问题:逐点对应你的策略与决策解决效果:用趋势或对比数据展示真实价值回归业务:最后落到业务影响与结果自我总结:提炼方法论,让评委看到成长性 把这七点讲清楚,比任何技巧都更可靠。晋升不是玄学,要让系统在有限的观测里尽可能准确地读取你。
^__^ 11 / 07
过去十年,几乎所有架构演进的故事,都指向微服务,微服务几乎成了现代架构的代名词,单体被骂成毒瘤。 直到近几年,业界开始反思:微服务是不是新的毒瘤? 越来越多团队发现,微服务带来的问题不比它解决的少。复杂的部署链路、无穷无尽的接口治理、跨团队协调的噩梦——这些都让拆分变成了新的枷锁。于是,单体重新被提起。曾经被视为落后的它,如今又被不少工程师视作理性回归。 单体架构的本质很简单:所有核心功能运行在一个进程里,模块之间靠函数调用。听起来“老土”,但它有三个优势:高效、直接、可控。部署只需一次,调试能断点,测试范围清晰。很多中小业务在这个架构下运行多年,稳定、经济,问题少。 那为什么微服务会崛起?因为系统变大了。 当团队规模扩大、技术栈多样、功能快速膨胀时,单体的缺点开始放大: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拖垮整个系统。此时,“把不可靠的部分隔离起来”成为唯一出路。微服务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工程化应对:它假设错误一定会发生,于是通过拆分边界,把问题锁在最小范围内。 它以复杂换可靠,用成本换自治,用高要求的架构师替代低风险的维护逻辑。互联网厂商们的架构图像蜘蛛网一样密集,那是可用性换来的代价。没有足够的监控、自动化、灰度、认证体系,微服务接口治理、依赖地狱、跨团队协作的成本,全都堆上来了。 对一个早期业务,单体意味着效率和确定性;对一个团队成熟、系统庞大的组织,微服务可能是必要的防线。 判断是否应该微服务的关键是三点: 团队是否足够大到需要独立边界;技术栈是否多到必须解耦;系统的变更是否频繁到难以整体发布。 如果这三点都没触发,微服务不是救星,而是拖累。 对开发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别急着跟风,先判断自己到底到了哪一步。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需要微服务,其实只是需要写好一点的代码。在工程实践上,架构演进应当遵循渐进式原则。当业务增长、团队扩张时,不要一刀切地推翻旧系统,而应从边界清晰、变更频繁的模块开始拆分,通过事件总线、接口网关或服务注册中心逐步过渡。让监控、灰度、回滚、自动化部署先跑在前面,再去谈微服务。只有当可观测、治理、容灾三项基础能力稳定后,微服务才可能真正落地,否则只会换一种方式制造混乱。 延展阅读:单体架构比微服务架构更落后吗?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欢迎留言评论分享,有机会获得社区精美周边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