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订阅
拾遗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4 / 26
...... ......最近在重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总想起身边那些“过度懂事”的人——有些人原本爱笑爱闹,但就因为太善良了,总改不掉一个毛病:遇到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自责、内耗。工作时,同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质疑,便在心中反复思量,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家庭中,忙前忙后做很多事,但可能一件小事没做好,就觉得自己太没用。社交时,明明推了重要的事等TA,结果被放鸽子,却只能笑着说:“没事我刚好想休息”;别人稍稍有点不满,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害怕自己的言行引起他人的不满,哪怕只是微小的事情,也会在内心反复琢磨,不断地自我怀疑与自责。就像个永远在倒扣分数的考生,对别人的容错率是100分,对自己却严苛到小数点后两位。其实内耗的本质,就是把善良变成了枷锁。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超载:当一个人习惯用自我攻击代替向外表达,就像把所有情绪垃圾都堆进自家的后院里,终有一天会淹没自己。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给良心松绑。面对他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倾听,但不必全盘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改进,但不必过分苛责,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健康的自责是:我做错了,下次改进。而病态的自责是:我太差了,我不配。我们要做的,不是丢掉良心,而是学会把对别人的宽容,分一半给自己。放下过度的责任感,放下对自己过高的期待,拒绝不想做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你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束缚,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可以如此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