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 • 9 / 14
这几天我在贵阳出差,半夜蹲在路边撸铁签烤肉时,突然刷到了西贝后厨的视频,看着看着给我看笑了。一锅毫无热气的菜,厨师还得在电磁炉上表演颠锅,估计他这辈子都没这么无语过。当时我身临的场景就是,风里裹着烤串的油香,肉在铁签上滋滋冒油,裹着孜然的白烟往上窜,突然就很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词,叫“锅气”。这几天总有人拿国外举例,说国外预制菜多普遍、多么健康。说冷冻蔬菜比新鲜的有营养,外国人不都在吃罐头吗?然后反问:为什么中国人对预制菜反应那么强?为什么?我觉得就是因为,我们吃的是中餐,而中餐的魂就是“锅气”。是大火把铁锅烧得发红,食材一倒进去,裹着油星在锅里滋啦作响的香;是葱姜蒜下锅瞬间,呛得人直打喷嚏;是菜端上桌时,盘子边还带着的热气和油光。我觉得这是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味道,是小时候蹲在厨房门口,看妈妈颠锅时的火苗,闻着那股焦香味就知道饭要好了。吃饭这件事对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止是填饱肚子而已。而是生活中那股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我现在特别喜欢街边小馆子,因为现在只有小馆子才有“活气”。比如点道红烧鱼,服务员会笑着说:“现杀现烧,得等二十多分钟,您不着急吧?”比如想点盘清炒小油菜,服务员挠挠头:“不好意思今儿卖完了,换油麦菜成不?还有时候,你跟服务员说“少放辣,孩子吃”,或者“菜里别放XXX,有人忌口”,人家拿起笔就记下来,后厨真能照着做。有时候晚上七八点去,想吃个排骨汤、红烧肉,老板都会说没了,因为他们都是早上一开门就炖上,就那么一锅,卖完就没了。有时候一进饭馆,先闻到的是厨房飘出来的油烟香,混着酱油、料酒,连来回跑的服务员,身上都带着股淡淡的油烟味。我总是觉得:这才是中餐馆该有的样子。热热闹闹、热气腾腾。其实,西贝后厨的假颠锅,说到底就是想装出有“锅气”的样子,却忘了:真正的锅气,烧的是火,炒的是鲜,藏的是人情味;不是一岁的孩子,吃着两岁的西兰花;不是对着凉透的预制菜,在电磁炉上演一场自欺欺人的戏码。我们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的便捷,而是打着鲜活菜品的名号收着高价钱;我们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走进餐桌,而是它端进我们的餐桌却不告知;我们反感的更不是预制菜的便捷,是一些人在表演的过程中,把中餐的“活气”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