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阅读了《置身事内》,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政府运作逻辑的书籍。这本书才粗粗看了一遍,就已经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所讲的很多历史,自己都是亲历者。比如2000-2015之间房价的飙升过程,我正好在北京,只不过自己当时是站在历史的另一面,只看到了现象,并不了解背后发生的事情和原因。这次看这本书,让自己有一个机会,站在我们所不熟悉的一面,去看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这种视角非常有价值,弥补了自己认知上的盲区。虽然看书只是浅尝辄止,但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已经是弥足珍贵。
书中讲了政府的运作逻辑,比如信息传递的细节(公文),什么样的文件需要传递到哪些人手上。会议组织的细节,会议该怎么开,哪些人要参加哪些会,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
在实践IPD之后,再看政府的组织,其实是典型的「矩阵式」组织,条条和块块纵横交错,是政府的典型组织方式。同样是环保,到底是属地政府管,还是环保部委管,是下放到市一级单位管,还是省里统管,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且遇到矛盾时,首先会考虑调整组织;部门的分与合,权力的收与放等等,都经过深层次的考虑。
书里面有关税制的改革尤其引人注意,我们所经历的很多变化其实都是税制改革的结果,比如房价的提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兴起等等。让我们尤其诧异的是,原来当时税制的修改经历了那么多挑战,通过了那么多博弈。小到返税的基数以93年还是92年计算,都有复杂的过程。并非我们所设想的,上面有一纸行政命令,下面就能顺利贯彻执行。所有重大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经过了各层级、各模块之间的充分博弈和妥协。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其背后都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懂得这些事实,对于经营企业非常有价值。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作为企业一方该如何理解政策、该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另一方面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组织的运作方式。这能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能坚定持续改革的信心,又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有心理准备。知道任何一个重大决策的出台和落地一定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大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充分讨论、博弈、妥协的结果。
当下,习惯性的顺境正在离我们远去,很多朋友面对多重的考验。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越需要看到通向未来的希望。在这本书的最后结语环节,作者写到对「时间跨度」的认知:
哪怕只是五六十年,也是一个远超认知的时间跨度,信念因此重要。1912年,溥仪退位,旧制度天崩地裂,新时代风起云涌,直到改革开放,仿佛已经历了几个世纪,但实际不过66年。
如果我们具备一点点历史的视角,能从更长的尺度看人生,从更大的维度看个体,我们面对眼下的痛苦与困难时,就能多一些坚韧。
作者提到自己的朴素信念「我是个经济学家,基于专业训练的朴素信念也有一个: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如果你的愿望正好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那么这本书籍一定能给你带来启发,毕竟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事内」 —— 只不过在当年的顺境中,我们都忽略了大环境本身的由来,以为一切都是应得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其实并非偶然,其实充满了艰辛。是时候在认知上补上这一课了!
相关文章:「我决定用一生慢慢成功,因为所有的捷径,均已无效。」
上一篇:在工作中创造更多余闲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如何理解与实践以终为始?」
如果能从更大的维度看个体,从更长的尺度看人生,甚至站在人生终点看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眼下的痛苦与困难。
我做人生的若干重大且艰难的决策时,都在坚持「以终为始」,可以说「以终为始」改变了我的命运。关于我对「以终为始」的理解,关于「以终为始」如何改变我的个人命运,我在这期语音中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分享。如果你也希望能用好「以终为始」,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可以听听这期语音。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5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