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瞧不上这一万块钱。昨天墨问里看到一篇笔记,一位墨问作者提到了育儿补贴和学前教育免费的事。 为了点醋不值得包饺子 墨友表示: > 育儿补贴的钱确实太少了,对于养育一个娃来说可谓杯水车薪,我是不信有人因为这个这么生娃的,大概率是本来就有打算生,为了点醋包顿饺子大可不必,关键是我也不吃醋啊,免费的倒是可以拿点。真是这样吗?我发现这个现象和我本周的卖桃者说笔记主题很契合:走出自己的场域,换个视角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2025 年,国家给中国家庭发了两张“育儿券”——一张是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一张是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教费全免。政策出来之后,有人欢喜有人疑惑,这点钱能干啥?谁受益最大?大城市和小县城的家庭,感受会一样吗?显然,作者是从自身经济情况和大城市消费成本出发,得出了“杯水车薪”和“没人会因此生娃”的结论。但是,制定政策的人肯定不仅仅考虑大城市的人,如何效率最大化,应该是他们当下最重要的事儿。大城市房价动辄几万一平米,家长们的育儿账本上写满了托育、早教、兴趣班、房贷、车贷。3600元?可能只够一套进口安全座椅,连一个月的早教班都报不上。对这些家庭来说,这笔补贴更像是“仪式感”——政府在努力,自己在被看见,心理上多了一点安慰,差不多就够了。事实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结不结婚,生不生娃,自己有主意着呢,政府想通过补贴提高生育率,恐怕很难,也许一个娃给 50 万会有点动力,但目前这么补肯定不现实。但在小县城和农村,三年每年 3600 元意味着什么?很多家庭一年收入不过两三万,我一个表哥在老家辛苦一年,统共 2 万工资。3600 块足够娃娃吃上一年的奶粉、买一年的尿布,甚至能补贴一部分家庭的生活费。学前一年公办园免费,直接省下一大笔学杂费。对这些家庭来说,是真金白银的实惠,是“要不要多生一个”的现实诱因。之前我看了些婚姻和社会走向的书,包括顾衡的专栏,未来社会,国家养娃是个趋势,婚姻的走向如何,现在还看不明白。也许未来婚姻会解体,婚姻也会和生娃分离,国家会越来越多的承担生娃的成本,包括更多的补贴和更多的公共设施。我判断,这应该是个趋势。

MacTalk 2025-08-08 15:2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