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订阅
MacTalk 开通于2012年末,内容起于 Mac 而不止 Mac,内容覆盖了技术、创业、产品和人文思考。文风有趣,又有一点力量。
MacTalk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8 / 13
最近阿里腰杆怎么硬了?淘宝闪购为什么能追上美团? 8 月 7 日到 9 日,淘宝闪购连续三天日订单量突破 1 亿单,甚至在 8 日、9 日这两天,单量直接超过了美团。这个结果两年前简直不敢想。如果我们马后炮去分析一下这种互联网经营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淘宝闪购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可谓行云流水,大开大合。 7 月份,淘宝闪购在商家、消费者、骑手三端加起来,砸出去了 100 亿的补贴。这个数字,美团同期的投入差不多是它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就是一场本地电商的夏季大促,淘宝选择的是“全链路撒钱”,从源头到终点,全都补上。而美团在这个节点上,策略重心转向了后端运营,减少非闪购类的补贴,聚焦骑手体系,打法相对保守。淘宝闪购补贴的重点是奶茶、饮料这些快消高频用户敏感度高的品类,说白了就是你手机打开 App 第一眼看到的商品。这招稳准狠,高频打入口、拉新更轻巧。而美团呢,在这个品类的补贴力度正好退了一步。于是淘宝趁势切进来,接住了流量,抬起了订单。统计口径:淘宝闪购统计的是完成交易的订单,付钱了还没送到也算,而美团是完成履约的订单,就是送到消费者手里的订单。从用户视角看,交易就意味着我买了东西,这个数字来的更“即时”,但订单统计上,美团是吃亏的。淘宝闪购能在订单数上追赶美团,靠的不是一招鲜,而是一整套系统打法的升级:撒钱,撒在用户心尖上;补贴,补在入口品类上;履约,做得越来越像“本地生活平台”。我们过去总觉得,美团是干本地生活的,阿里是做货架电商的,水火不容。但今天你会发现,这两条路正在交汇,淘宝闪购不是外卖,它更像是一个本地快周转的新渠道。别忘了,这背后还有饿了么、淘鲜达、盒马都在提供补位资源。事实上,即便淘宝不做闪购,美团也会继续入侵货架电商。感觉淘宝这个平台正在重构,这是好事。我觉得淘宝终于意识到:用户要的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单一单能迅速拿到手的商品。就像当年 iPhone 靠 App Store 改变了手机的使用方式,现在淘宝靠闪购,把买东西这事儿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快、准、直接。剩下的,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因为烧钱容易,建立习惯难。当然了,美团也没慌神,人家不紧不慢的说:以美团的体系能力,如果用对方的方式做补贴,想做多少单就可以做多少单,但美团并不需要这么做。希望中国的大公司,越来越强,多做点普惠老百姓的事儿。
^__^ 8 / 09
关于 AGI 的一次问答写了篇 GPT-5 的笔记,有墨友问:GPT-5 的 AGI 并没有体现出来啊,这是否意味着 OpenAI 开始走商业化方向,不做 pre training 的事儿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从初步公开的基准与功能来看,GPT-5 确实是一款“更强的大模型”,和 AGI 关系不大。也就是说,没有来到大众想象中的 “AGI 时刻”。事实上也没那么快,快都是自媒体意淫的。Sam Altman 在发布前的电话会上直接承认,模型仍缺乏持续自我学习等关键能力,“离真正的 AGI 还差重要的一步,或者说,还差很多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OpenAI 放弃了大规模预训练路线。 GPT-5 深度整合了 GPT 系列的预训练能力与 o 系列(如 o3)的推理与规划能力,实现快速直觉反应与深入逻辑分析的融合,支持多模态输入(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更长的上下文窗口(可达百万 token)。同时,如果你已经开始使用 GPT‑5 了,你会发现,在 ChatGPT 中移除了模型选择器,只有一个 GPT-5 和 Thinking,系统会自动路由,用户体验更简洁易用,并新增“vibe coding”智能编程、个性化“角色(personalities)”和第三方服务整合(如 Gmail、Google Calendar)等等。显然,OpenAI 并没有停下预训练,只是优先级更偏重商业化。随着其他巨头的迫近,OpenAI 的商业化节奏的确在加速:GPT-5 直接面向 Plus、Pro 用户分级开放,并在 API 里提供多种尺寸与计价选项;深度推理版本 GPT-5 pro 甚至绑定更高收费档位,一月 200 刀,童叟无欺。也许 OpenAI 需要通过产品收入来为下一轮更昂贵的训练买单,但他们的融资应该足够啊,具体怎么考虑的,可能只有 Altman 清楚了。从路线图看,OpenAI 仍在投入基础研究,包括针对持续学习、可解释推理和更长上下文的新试验,只是把研究与产品发布节奏做了更紧凑的耦合。所以我的理解是,GPT-5 没有达到 AGI 很正常,但并不代表 OpenAI 转身成为纯粹的“应用公司”。更合理的理解是:在资本密集型的前沿模型竞赛中,商业化收入已成为下一代更大规模预训练与强化学习实验的燃料,而不是它们的终点。
^__^ 8 / 08
别瞧不上这一万块钱。昨天墨问里看到一篇笔记,一位墨问作者提到了育儿补贴和学前教育免费的事。 为了点醋不值得包饺子 墨友表示: > 育儿补贴的钱确实太少了,对于养育一个娃来说可谓杯水车薪,我是不信有人因为这个这么生娃的,大概率是本来就有打算生,为了点醋包顿饺子大可不必,关键是我也不吃醋啊,免费的倒是可以拿点。真是这样吗?我发现这个现象和我本周的卖桃者说笔记主题很契合:走出自己的场域,换个视角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2025 年,国家给中国家庭发了两张“育儿券”——一张是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一张是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教费全免。政策出来之后,有人欢喜有人疑惑,这点钱能干啥?谁受益最大?大城市和小县城的家庭,感受会一样吗?显然,作者是从自身经济情况和大城市消费成本出发,得出了“杯水车薪”和“没人会因此生娃”的结论。但是,制定政策的人肯定不仅仅考虑大城市的人,如何效率最大化,应该是他们当下最重要的事儿。大城市房价动辄几万一平米,家长们的育儿账本上写满了托育、早教、兴趣班、房贷、车贷。3600元?可能只够一套进口安全座椅,连一个月的早教班都报不上。对这些家庭来说,这笔补贴更像是“仪式感”——政府在努力,自己在被看见,心理上多了一点安慰,差不多就够了。事实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结不结婚,生不生娃,自己有主意着呢,政府想通过补贴提高生育率,恐怕很难,也许一个娃给 50 万会有点动力,但目前这么补肯定不现实。但在小县城和农村,三年每年 3600 元意味着什么?很多家庭一年收入不过两三万,我一个表哥在老家辛苦一年,统共 2 万工资。3600 块足够娃娃吃上一年的奶粉、买一年的尿布,甚至能补贴一部分家庭的生活费。学前一年公办园免费,直接省下一大笔学杂费。对这些家庭来说,是真金白银的实惠,是“要不要多生一个”的现实诱因。之前我看了些婚姻和社会走向的书,包括顾衡的专栏,未来社会,国家养娃是个趋势,婚姻的走向如何,现在还看不明白。也许未来婚姻会解体,婚姻也会和生娃分离,国家会越来越多的承担生娃的成本,包括更多的补贴和更多的公共设施。我判断,这应该是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