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订阅
MacTalk 开通于2012年末,内容起于 Mac 而不止 Mac,内容覆盖了技术、创业、产品和人文思考。文风有趣,又有一点力量。
MacTalk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7 / 11
大模型时代的学习,可不只是写写 prompt PlayWithAI 同学写了一篇笔记,讲大模型时代怎么用 AI 辅助学习研究的,干货太多,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要推荐一下。很多人使用 AI 工具会强调自然语言和写 prompt,其实那种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用法,除此之外还有么?作者 PlayWithA 直接给了三个能上手的办法,如果你也在用 AI 工具和大模型,看完之后一定会有启发。死磕文档不如找对路子,这篇算是指了条明路。 大模型时代,你需要了解的 AI 辅助学习研究方法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下,核心思路其实就是:AI 轻实践。不是推荐大家啃大部头或者死磕源代码,看论文,而是用 AI 当拐棍,在动手的过程能力学东西。第一个方法叫“极简复刻”。遇到复杂的开源项目或论文,不用死磕细节,直接扔给 AI 编程工具,让它用你熟悉的语言做一个极简版 Demo。比如原项目是 .NET 写的,你用 Python 复刻个简化版,跑起来看看核心逻辑;论文里的算法流程,也能让 AI 生成个演示 demo。好处是能快速在自己的环境里跑通,从宏观到细节一层层挖,比对着文档空想实在多了。当然了,这种得有点编程的底子。第二个方法藏在微信里——用“元宝” AI 助理练习批判性思维。看到公众号文章、群聊观点,直接转给它,多问几句“这结论有啥局限”,或者“和另一个观点冲突在哪”,等等。关键是别当伸手党,带着质疑去聊,得到的答案还能存成知识库。微信本来就是高频工具,顺手就能搞搞深度学习,比刷信息流强太多了。第三个方法叫“万物皆可 Vibe Coding”。有个想法就赶紧让 AI 帮你弄成原型,比如给娃做个有声绘本网站,或者复刻某个低配版的产品。不用追求完美,搞个“用完即弃”的简易版就行。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对技术和产品的理解立马不一样,保持好奇心,永远不老。这三个方法,作者给出了实操指南,大家可以去墨问里学习,其实就是“用 AI 降低实践门槛,在动手里找体感”。不用等学透了才开始,边做边迭代,反而学得更扎实。工具倒是其次,关键是要“先搞起来再说”——毕竟在这个 AI 时代,快速试错比完美更有用。
^__^ 7 / 11
冷酷的数据,2025,我们当下身处何处?猫大人的 2024 经济数据分析的下篇发布了,回顾了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利润数据,分析了行业趋势与财务现象,并表达了对未来的理性期待。非常理性的一位女性 VC。这篇笔记回顾了 2024 年沪深上市公司单季度净利润变化,整体来看,数据并不乐观,但也有边际改善。银行业利润与去年持平,剔除银行业后其他行业利润同比增长7.3%。房地产行业亏损加剧,成为拖累整体利润的主要因素,而非银金融和石油石化板块表现较好。房地产自2019年四季度达到利润高点后一路下滑,2022年四季度起出现负值,去年四季度亏损达到峰值,行业危机仍未出清。 猫大人:正眼看数据:当下身在何处。做回冷漠的数据机器 去年四季度利润普遍偏低是怎么回事呢?主因是年末企业集中计提减值、盈余管理、非经常性利得提前确认以及季节性成本集中等财务操作。 1、年末集中计提各类减值,如商誉、固定资产等,导致四季度盈利下滑。2、存在 “大洗澡” 式盈余管理,管理层会把多余利润挪到下一年,刻意压低四季度利润。3、政府补贴、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利得多在上半年或三季报确认,年末缺乏同量级正向项目。4、四季度存在年终奖、营销推广尾款等季节性成本集中入账的情况。这些“年终大扫除”导致四季度数据失真,反映出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可操作性和滞后性。尽管监管趋严,信息披露质量有所提升,但行业整体的规范化还需时日。猫大人说的还是比较温和的,其实就是数据的不准确性导致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在行业与个体的对比中,猫大人以为,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好公司凤毛麟角。以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民营企业为例,该公司利润增长稳健,波动极小,逆势中依然表现突出,显示出好公司的价值一目了然。至于是哪家公司,大家去看猫大人笔记里的数据,大致也能猜到。现在 A 股站上到了 3500 点,经历了 2025 年上半年的风暴之后,回归平静。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剧本中尽力演出,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坦然面对现实。
^__^ 7 / 09
Manus 裁员,改新加坡公司了。中国区员工 120 多人裁了 80 左右,也算大规模。社交平台信息显示,目前 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 120 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 N+3 或者 2N 的赔偿。今年初在全球爆火的中国 AI Agent 产品 Manus,4 个月后,主体迁到新加坡。动作之快,堪称「闪电迁都」。早在今年 6 月,Manus 的合伙人张涛就在一场活动上透露,公司总部已经迁往新加坡。查了一下资料,新总部名叫「Butterfly Effect」,去年 8 月就已经在新加坡注册,背后的母公司设在开曼群岛。总部迁走,裁员开始,新加坡这边也在同步招人。在 AI Agent 赛道里,Manus 是一个典型的样本。从中国起势,用英文命名,快速出海,背后站着资本的推力和政策的红线。这类公司的走向,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至于 Manus 将总部迁入新加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声音: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Manus 已完成硅谷顶级风投 Benchmark 领投新一轮融资 7500 万美元,估值到了 5 亿美元,并且 Manus 应该是独立融资,这样的话必须进行切割,中美 AI 投资有所限制,促使 Manus 将总部迁入海外;另外,中美 AI 竞争加剧,Manus AI 可能考虑受限于英伟达 AI 芯片限制导致技术研发困境,先搬出去再说?世界变化真快啊,可惜那些早期加入公司创业的伙伴了。
^__^ 7 / 09
墨友这期 AI 播客做得真不错,上班路上听完了。我不拧巴,也听了。Dia 浏览器确实好用,并且一直在快速迭代,我也喜欢用。 Arc和Dia创始人最真诚的复盘,所有拧巴的创业者都要读读 不过作为一只创业狗,我还关心的是,这家公司成立五年多了,靠啥活着。 2019 年这家浏览器公司开始打造号称新一代的 Arc 浏览器,四年后放弃 Arc 和百万用户,转到 AI 赛道。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浏览器 Dia,产品团队实力和创意都是在线的,所以两款浏览器都很受欢迎。并且,目前 Arc 免费,Dia 是通过邀请码的方式免费使用,也就是说,六年过去了,这家公司一毛钱营收都没有,怎么还这能折腾呢?查了下企业规模,有资料显示 80 人左右,应该还没超过 100 人但也不会低于 50 人,按照这个规模和业务模型,可以推测当下一年运营成本在 3000万-5000万美元 之间,包括人力成本、研发和基础设施、办公运营等等。他们的融资额度是多少呢,到 2024 年一共融了 1.28 亿美金,扣除已支出部分,估计还有几千万。就这么烧下去,能撑多久?估计是一到两年,如果那会还没有现金流入账,就面临着新一轮的融资压力。看看,创业狗和普通用户的视角有多么不一样吧。我想这个团队一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压力下转型,不成功则成仁。当然,也正是他们的履历背景和产品力,帮助自己拿到了这么多融资,可以闪转腾挪做各种变化和迭代。但每一分钱都不是白拿的,资本不会无限期等待。 Dia 未来就两条路,一条做付费订阅,我猜他们会走这条路,一边赚钱一边继续融资,做大做强。另一条路就是把产品做好,用户做多,通过资本运作被收购。我经常说 Dia 这家浏览器公司,很多人以为指的是做浏览器的公司,其实这家公司名字就叫 The Browser Company,CEO 是乔希米勒(Josh Miller),也是创始人。这哥们可以说是年轻有为,1990 年生人,今年才 35 岁,已经是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了。 2019 年,他和 Hursh Agrawal 一起创立了第二家公司,就是 The Browser Company,Hursh Agrawal 是公司 CTO。后面就有了 Arc 和 Dia 的故事。显然,这故事还没结束。创业便是如此,即便你是少年英雄,并且有成功案例,下次出发,一样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