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Talk
订阅
MacTalk 开通于2012年末,内容起于 Mac 而不止 Mac,内容覆盖了技术、创业、产品和人文思考。文风有趣,又有一点力量。
MacTalk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该公众号

会员可查看最新的全部文章

^__^ 10 / 17
Gemini 3.0 开始内测了,据说前端能力爆表直接复刻 macOS。我打开 AI Studio 发现模型还是 2.5 Pro,显然咱没内测资格,那就简单说两句。看了一些用户展示的内容,效果确实惊艳。视频演示: Gemini 3.0 内测,能力爆表直接复刻 macOS,源代码看这里 如果这些能力在发布后不会被削弱,那么 Gemini 3.0 在编程和编码能力上将有巨大飞跃,这种升级跨度可能会超过 GPT5,另有“智能体(Agent)”功能,更主动地理解和执行复杂任务,等等。 demo提示词如下: prompt: Design and create a web os like macOS full functional features from text editor , terminal with python and code editor and a game that can be played to file manager to paint to video editor and all important windows os pre bundled software Use whatever libraries to get this done but make sure I can paste it all into a single HTML file and open it in Chrome.make it interesting and highly detail , shows details that no one expected go full creative and full beauty in one code block 提示词:设计并创建一个类似 macOS 操作系统的全功能网络操作系统,从文本编辑器、带 Python 的终端和代码编辑器开始,并包含一个可玩的游戏,用于文件管理器、绘图、视频编辑器以及所有重要的 Windows 操作系统预装软件。使用任何库来完成这个任务,但确保我能够将所有内容粘贴到一个单一的 HTML 文件中,并在 Chrome 中打开它。使其有趣且高度详细,展示没有人预期的细节,在一个代码块中实现完全的创意和美感。 Google 后来居上,太惊艳了,期待正式版本。
^__^ 10 / 16
苹果偷摸发了三个 M5 产品,我为什么还是 M1 钉子户?早上看到群里有墨友说苹果没开发布会就上线新产品了。啊,不应该呀,难道苹果都知道自己没啥可说的了么?打开苹果网站一看,果然,基于 M5 芯片的 14 寸 Macbook Pro,iPad Pro 和 Vision Pro,就这样墨墨上架了。我的 iPad Pro 是上一代的 M4 芯片,Vision Pro 就不考虑了,唯一想更新换代的是手里的 16寸 M1 Max MacBook Pro。2021年的,64G内存。看完最新的 14 寸 M5 MacBook Pro 之后,我决定再等等,继续当 M1 钉子户。 M1 真是划时代的芯片技术,用到现在,依然我最稳定的一台工作机器。理由不复杂,甚至有点“保守主义”:第一,M1 这代产品太强了,无论是 CPU、屏幕、内存、音响和存储,当时都是代际的更新。四年过去了,Liquid 视网膜 XDR 显示屏清洗靓丽,CPU 性能强劲,几乎没有发热,续航 4 年仅下降了 25%,外出使用毫无惧色……我的日常是写作、阅读、剪短视频和音频、处理照片、跑少量 Python 和本地模型推理等等,M1 的能耗和续航让我外出办公也能安静地完成全天输出;第二,生态磨合。M1 上的工具链、脚本、字体、快捷键和自动化已经彼此找到了位置,换机意味着要在这些小事上重新进行一些调整,即便是双机对拷,也得花点时间;第三,边际收益递减。M5 的提升直接对标了 M1,提升是真提升,但是没有 16 寸 的版本,也没有 M5 Pro 和 M5 Max,对我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更没有从 Intel 跳到 M1 那样巨大的惊喜。这次苹果没有发布会,说明苹果在把产品发布当作基础设施更新:芯片代际变更是供给侧的自然演进,不再需要舞台叙事。这跟今天很多 AI 产品很像——模型升级变成后台常态化,用户面对的是功能表面的一小行更新日志。对用户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醒:别把升级当成消费目的,先看看你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什么用户应该入这台 14寸 M5 MacBook Pro 呢?喜欢 14 寸这个尺寸的,有高能耗需求的,比如编程、剪辑音视频、处理大量数据等等,最重要的是,非 M 芯片的用户,绝对值得升级。是的,Mac 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了。看最新苹果财报,Mac 的增长是 15%
^__^ 10 / 14
最近一直用新版飞书智能会议纪要,有点上头。过去一年,AI 写会议纪要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各家产品都能识别人声、生成要点、提取待办等等。飞书这个真不一样——会议纪要变成了“可视化资产”。它不仅能自动生成文字和总结,还让会议内容以图表、逻辑图、甚至多维信息图的形式出现。开完会后,不用一页页读文字纪要找重点,只要看几张图,就能一眼明白会议的脉络、分歧、结论与行动。比如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是墨问的产品研发进展和项目复盘。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就来了:墨问知识库和 Web 端的关键进展,运营和商务数据,同时把我们会议中聊到的项目全部做了进度跟进,一目了然,完全不需要再去看文字稿。飞书的AI,开始真正理解会议。它能识别讨论的主题、抓住关键数据、理解因果关系,还能自动生成表格、漏斗图等内容,把“散落在沙子里的金子”全部挖出来。会议之所以让人头疼,不在于内容多,而在于失焦。人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连自己都记不清结论,导致无效会议特别多。飞书 AI 纪要把这个链路完全打通了:自动听懂会议、提炼重点、绘制图表、提取待办、跟进项目进度、给出风险提示。一个 90 分钟的季度复盘会,销售提到关键增长数据,产品经理提到留存率目标——这些原本埋在 2 万字文字稿里的碎片,如今会自动被整理成一张可视化报告。打开纪要,就能看到所有关键要点。在 AI 时代,数据是企业的血液,而会议是最容易被浪费的数据资源,开完即走,所以很多人痛恨开会,因为浪费时间啊。现在飞书用一套完整的智能会议体系,让这些口头信息变成可追溯、可搜索、可复用的可视化数字资产。回看飞书过去几年的演进路线,非常清晰: 2021 年的“飞阅会”,让会议从“开口说”变成“先写后谈”; 2022 年“妙记”火了,让语音可转译、搜索和标注; 2024 年的智能纪要,让 AI 能写出结构化文字总结;到了 2025 年,让会议从文字变成了可视化的图表,一个新的分水岭。飞书把会议知识从静态的文档,变成了可视化的图形语言。要知道人类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是文字的六万倍。一张图,不仅节省了时间,更消除了歧义。在开会这个功能上,飞书已经站到了市场领先的位置,AI 能力不仅强大,而且接地气,落地扎实,你用用,你也会喜欢开会的
^__^ 10 / 12
周五完成了第一次种植牙。打麻药,切开牙龈,在牙槽骨上钻出合适的小孔洞,先小再扩,然后把纯钛的种植体拧入牙骨。拧紧之后,缝合牙龈。三个月后,再把真正的牙齿拧上去,用起来和自己的牙齿差别不大。 1之前家人朋友都有种植牙的体验,咨询了他们,也查了资料,大致了解了这个过程。不过自己上桌的时候,还是挺紧张的。周五天气很冷,医院里开了暖风,特别热,我脱掉外衣只剩下短袖 T 恤还是热,上手术台还被盖了一件厚厚的“披风”,只留了嘴巴部分露一个孔洞,方便医生护士动手操作。过程中还是有点紧张,虽然钻头钻牙骨并没有别人形容的那么“直入脑髓”,当嗡嗡声响起还是让我双手互握,出了一身汗。手术过程很快,主治医生看起来只有 30 多岁,但非常利索,三下五除二搞定,只有打麻药时有一点痛,其他基本没有痛感。现在的麻药也厉害,打完之后不到一分钟医生就开始手术了。起效极快。术后吃了一颗布洛芬,消炎药按时吃,到今天已经没啥感觉了,微微有点胀。与拔牙相比,种植牙更像一个微创手术,痛感很小,当然也和每个人的耐受程度相关。 2前一阵子突然开始牙疼,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右侧那颗腮牙已经松动了,并且发炎很久,正在侵蚀我的牙槽骨,并且引发我的鼻上颌窦发炎,也就是说,我的过敏性鼻炎也可能是这个牙引起的。之前左侧的一个腮牙被智齿顶坏也拔除了,养了很久,这次正好先种这颗养好的。右侧坏掉的先拔除,得养三个月才能决定是否要植骨和种植牙。以前牙坏了只能做义齿(假牙)挂上,不耐用还不舒服,现在可以种植牙了,科技拯救人生。人过中年,即便没有三高,健康生活和运动,身材保持的像个年轻人,但眼睛、牙齿和耳朵,都会逐步衰老。这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近听 SHE 里 Ella 陈嘉桦的歌,关注了她视频号,发现她总在脖子上挂一个眼镜,后来有一期讲戴老花镜可以让她眼睛看起来更大。Ella 才 44 岁已经老花了,估计是裸眼视力很好。近视眼并不会真正延缓或避免老花,只是近视的人在出现老花时,部分近视度数可以中和老花度数,所以看近的时候表现得不如正视人群明显,常误以为“延缓”了老花。我是 48 岁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老花了。 9 月把近视+老花的问题也解决了。看这里: 近视加老花眼患者的福音 10 月解决牙齿问题,这个会持续半年之久,估计又能踏实过挺长时间了。毕竟现在耳朵还很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