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体内的细胞大多都能再生,但脑细胞是不能再生的。从我们成年开始,大脑里的神经元就将伴随我们终生,兢兢业业地工作数十年,损伤一个就永远少了一个。不过,这个观点在21世纪受到了质疑。有些研究发现,成年人大脑里的海马体,依然可能在一生里产生新的神经元。比如经典的碳14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随着上世纪人类进行核试验,大气中的碳14浓量大量增加,并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参与新细胞的生成。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核试验前出生,并在核试验后产生新神经元,那么这些新神经元里面应当会有更多的碳14。结果,研究者们果然在海马体神经元中,发现了更多的碳14。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支持者们拿不出直接的证据,只有间接证据;另一方面,同样有不少研究没有发现新生神经元的痕迹。两派谁都无法彻底说服对方。所以,过往的文章涉及到这一点时我都会很谨慎,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定论。不过,今年7月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为神经元再生投下了坚实的一票。这项研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先让 AI 学习儿童大脑中细胞的模式,建立一个模型,再应用于成人的大脑样本,成功地发现:成人海马体中的确存在可分化为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如果这个理论最终被证实,那将会十分振奋人心。一方面,它对于防治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记忆力衰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极大地支持了「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指的是让心智在多种不同的状态、情境、观点中自由切换的能力。它跟应对压力的能力息息相关。当遭遇压力时,我们会长期沉浸在压力中难以走出来,总会不由自主地涌起负面的念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认知灵活性。这个理论认为:增强认知灵活性,不但可以促进海马体神经元之间的链接重新布线,还有可能促进它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使得我们可以摆脱压力的影响,帮助大脑从固化的「压力模式」恢复过来,重获新生。那么,如何提高认知灵活性呢?最核心的方式,就是不断去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让自己涉足更多的兴趣爱好、培养更多的能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接触更多的生活方式……给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它就不会容易执着于眼前狭小的天地。(更多内容可参看:分享一个很小众、但值得每个人培养的能力 其实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研究,我才写了这篇文章)当然,这个研究还未能下定论,还有待更多的实验证实。但不妨期待未来。晚安。